張漢年 鮑安平 徐開軍



摘要: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校企在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以及實訓基地中師生雙重身份之間存在利益博弈,利益博弈的負面效應嚴重影響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行。構建了上述多方主體的利益博弈模型,詳細分析了多方主體在決策投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利益博弈過程。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中認南信實驗室為實證案例,從創新投入機制和產學協同治理等角度提出有效對策,實現了多方主體利益均衡和資源合理配置,為高職院校建設高水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提供了新范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博弈;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0-0049-04
0引言
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就業崗位能力訓練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場所,它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實訓基地一般包括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通常遠離學校,一般建立在企業,而企業更多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對企業內的實訓基地建設不夠重視,故高職院校為了自我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花費很多財力和精力投入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貼行業產業發展實際。普通校內實訓基地一般不具備生產性,僅用于課程實驗實訓教學,訓練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下社會對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實訓基地設備利用率低,社會服務能力差,大量資金投入下的實訓設備無法產生經濟效益,也不能保持實訓設備及其應用與產業行業發展同步。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立足于校企合作,承接企業真實生產任務,有利于學生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的養成,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致力于將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銜接,是當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熱點方向。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加快推進,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等多元主體開始投資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產教融合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學校和企業是實訓基地建設的兩大核心主體,然而兩者所追求的目標和利益截然不同,產教融合中學校注重的是師資和人才利益,企業關心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兩大主體在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中不可避免出現利益博弈,如果主體雙方目標無法協調一致,會影響實訓基地中資源合理配置以及實訓基地的健康發展。本文以博弈理論為研究手段,詳細分析了實訓基地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中校企雙方的利益博弈過程,進一步提出了破解合作困境的相應對策。
1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中的各方博弈
博弈論是研究博弈過程中參與主體所選策略的理論,其實質是假定參與主體是理性的,在一定的制約下,采用最優策略合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
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中,參與博弈的主體有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學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單位,通過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企業充分利用學校的資金、場地、設備、技術、人力資源等,追求商業最大化利益。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參與,否則只是純粹的校辦工廠,師生需要同時完成學校和企業兩個不同主體安排的工作任務,師生在目標取向上出現了偏向企業還是偏向學校的利益選擇。各方之間的博弈關系如圖1所示。
從圖1可看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中存在多方主體博弈,本文重點研究學校和企業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博弈,以及實訓基地中師生雙重身份之間的博弈。顯然上述博弈都是典型的二人博弈,主體目標選擇的前提都是利益大小。
2學校和企業關于師資隊伍和專業人才培養的博弈分析
2.1師資隊伍培養博弈
設定學校(S)和企業(C)兩個合作主體,假設學校(S)能夠提供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和技術等,企業(C)需要人才和相應技術,可以構建相關的博弈模型。企業(C)開展生產經營業務需要人才及其技術,假定該企業現有一批新能源產品檢測認證業務,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如果擁有這些人才,企業(C)的業務能夠及時順利完成,學校(S)擁有一批較高水平的專任教師,是專業人才提供單位,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與企業的技術要求尚有部分差距,需要進行在崗培訓等相關投入才能滿足檢測技術崗位要求。從博弈論的視角分析學校和企業在不同選擇策略中的收益,詳細過程如下:
為完成這批業務,現假定對這批師資隊伍進行培養,總共需要6個單位的成本,學校(S)和企業(C)可以從中分別得到4個單位的收益,企業(C)完成了檢測認證業務,得到了4個單位的收益,可以進一步擴大檢測業務,提供市場占有率,學校(S)也實現了4個單位的收益,提高了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和教師待遇。
假如學校(S)和企業(C)對師資隊伍進行合作培養,則每個主體負擔的平均成本為3個單位,每個主體收益為1個單位(4-3=1)。假如只有一個主體投入而另一個主體不投入時,投入培養的那個主體要承擔全部6個單位的成本,而只有4個單位收益,其凈利潤為一2個單位(4-6=-2),而另外一個主體卻毫不費力得到4個單位收益。如果學校(S)和企業(C)都不投入培養,都坐等對方投入,那就不能按時完成相關檢測業務,兩個主體得到的利益均為0,沒有任何收益。總結以上結論,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的師資隊伍培養博弈矩陣。
上述博弈模型即為“囚徒困境”博弈矩陣,唯一的納什均衡解為(不投入,不投入)。很顯然,兩個主體的最優策略都是選擇不投入,坐等搭對方的便車,結果兩個主體得到的收益都是0。因此校企合作必須進行機制體制創新,政府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使校企雙方在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雙方的緊密合作。
2.2專業人才培養博弈
同理,把上述博弈模型引入到校企合作培養專業人才方面,假定企業(C)需要高素質檢測技術人才,學校(S)可以培養相應專業人才,但學校(S)培養的專業人才與企業(C)所需人才不可能無縫對接,尚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崗位要求,企業(C)需對學校(S)提供的專業人才進行在崗培訓,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投入。因此,可以搭建校企雙方專業人才培養的博弈矩陣,如表2所示。endprint
總結上述博弈矩陣,關于是否投入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學校(S)和企業(C)都有兩種選擇:投入和不投入。對于學校(S),如果選擇投入,則培養出人才質量較高,能夠滿足企業需求,就業成本較低:如果選擇不投入,學校(S)獨自培養人才,成本較高,培養出的專業人才不一定適合產業發展需求,增加學生就業難度。對于企業(C),如果選擇投入,可以快速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減少過多企業培訓,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如果選擇不投入,坐等學校單方培養人才,但這些人才不一定達到企業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如從社會招聘專業人才,仍然需要進行相應培訓,增加了人才獲取的成本。
可以看出,學校(S)和企業(C)拒絕開展合作,即對人才培養均不投入,這是最壞的選擇策略。如果雙方開展合作,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投入,就可避免博弈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實現校企雙方共贏。
2.3對策分析
當前行業企業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內生動能不足,企業在實訓基地中師資和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造成了在上述兩個方面與學校產生較大的利益博弈,歸根結底是學校和企業對實訓基地建設目標上的認知錯位,學校追求的是人才培養,企業注重的是經濟效益。校企互惠共贏是合作基礎,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在于創新長效合作機制,通過制度捆綁雙方利益,合作方能長久。如果校企合作僅靠短暫的人脈維系,而非體制保障,企業深度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不高,導致校企合作總是校方“一頭熱”。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走出一條體制機制創新之路,有效解決了學校和企業之間關于師資和人才培養的博弈問題。學院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第三方民營企業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設了混合所有制辦學實體“中認新能源技術學院”和“中認南信實驗室”,其中學院占股34%。中認新能源學院和中認實驗室接受同一個董事會管理,設備、場地、技術、人力資源等互通互用,形成了校企共生體、產學一體化的創新機制。中認南信實驗室對外注冊成立中認南信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市場化、公司化運作,成為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新能源產品檢測基地。中認南信實驗室為新能源產品制造企業提供檢測認證服務,同時為學院相關專業提供國內一流的實訓條件。中認南信實驗室這一新生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脫胎于混合所有制的合作體制,以股權契約建立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紐帶,在董事會統籌領導下,保證了學校著力于師資和人才培養的本質方向,同時保證了企業著力于經濟效益的根本訴求,實現了學校和企業博弈過程中的利益均衡。
3實訓基地中師生雙重身份之間的博弈分析
3.1師生雙重身份下目標取向的博弈過程
在中認南信董事會協調下,中認南信實驗室與中認新能源學院在人力資源、實驗設備、實訓場地、技術應用等方面實現共建共享、互通互用,分院組建有關教研室與實驗室有關部門相對應。中認南信實驗室將分院專業教師、學生和實驗室工程師(從社會招聘)組成檢測業務團隊,共同承擔公司業務和人才培養工作,組建校企“混編”師資團隊。中認南信實驗室也成為分院畢業生課程教學實訓室和頂崗實習基地,實訓基地中的教學任務就是按照要求完成產品檢測認證等業務。教師和學生在實驗室從事檢測業務,能夠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
在中認南信實驗室,教師和學生接受分院和實驗室的雙重管理和考核,教師擁有教育者和企業工程師的雙重身份,學生擁有受教育者和企業實習生的雙重身份,師生通過角色轉變實現教學與生產、學習和實習的雙重互動。師生雙重身份的建構如圖2所示。
教師的雙重身份由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訴求不同存在自我博弈,其博弈過程如圖3所示。教師有兩種選擇:傾向企業和傾向學校。當該教師完全傾向于企業時,積極完成企業安排的各項檢測認證業務,業務量越多,獲得的勞動報酬越高,最終完全擔任了企業工程師角色,此時企業很滿意,因為對于企業來說,教師是兼職工程師,教師的基本待遇是由學校發放的,大大減輕了企業用工成本。但教師投入企業精力過多,不能完成學校的教科研工作量,不能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導致學校不滿意,教師學校考核不合格。此時教師會調整方向,放棄公司的檢測業務,完全傾向于學校教學工作,此時學校滿意,但長期結果會帶來多面不良影響,無法從公司獲取工程經驗,無法完成公司安排的各種業務,導致公司不滿意,企業考核不合格,最終結果是教師再度完全偏向企業,開始新一輪的博弈過程。
對于實訓基地中的學生,也有兩種選擇:傾向企業和傾向學校,其雙重身份之間的博弈過程如圖4所示。如果學生完全傾向于企業,能夠及時完成公司的檢測認證業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長期結果是完全成為企業員工,企業滿意,但同時會帶來多面不良影響,最嚴重的是不能完成其他相關課程學習,學校不滿意,導致畢業有困難,學生畢竟是以學業為主,會放棄企業實習任務,開始偏向學校課程學習。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學校滿意,但同時會帶來不良影響,最直接后果就是無法完成公司的實習工作,公司對學生不滿意,導致其實習考核不合格,學生又會調整目標方向,轉而傾向企業,開始新一輪的博弈流程。
3.2師生雙重身份下學校和企業目標取向的博弈均衡解
雙重身份制致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中的師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目標取向上產生博弈,但傾向學校和傾向企業之間是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如果師生的價值目標都是取向企業,則只是完成合作企業的單方業務要求,忽視了學校將教師工程經驗反哺教學、學生從頂崗實習中學習專業技能的初衷:反之,如果師生完全傾向學校,僅僅完成學校的常規教學任務,沒有給合作企業創造價值、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則合作企業也就無利可獲。如果師生游走于取向企業和取向學校兩個極端,則對校企合作下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發展不利,導致實訓基地中師生和企業員工管理上的混亂。師生雙重身份的博弈本質上是學校和企業兩大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當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重在建設,建成之后的運行管理缺乏重視,尤其是校企師生員工“混編”下的人員管理缺乏制度創新和機制約束,學校和企業應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頂層設計,尋求多方主體共同與錯位的利益點,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為師生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頂崗實踐提供制度保障,基于政策制定和制度實施的師生雙重身份博弈均衡解如圖5所示。
從圖5可看出,首先必須將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作為校企合作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的重要內容,學校和企業在深度融合溝通下需要出臺一系列政策,為師生在實訓基地中開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學校和企業制定考核和激勵政策,要求師生分別完成教學、學習、科研、生產等多重任務,但政策的制定要考慮師生雙重身份的特殊性。從學校角度看,實訓基地中的教師必須完成分院下達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但不同于分院其他教師,實訓基地教師同時需要完成企業的檢測生產業務,工作制度同于企業員工,需要酌情考慮減免部分教科研工作量:同樣實訓基地中的學生也不同于其他學生,他們不僅要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還要完成企業下達的頂崗實習任務,因此對于部分課程的學習和考核需要靈活處理,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從企業角度看,實訓基地中的師生必須完成企業下達的檢測業務,才能發揮師生的專業技術特長,減輕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給企業創造價值。學校和企業分別給出各自的任務要求和考核標準,制定統一的師生企業實習管理制度,讓師生在實訓基地中不僅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有助于實現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的四方互惠共贏。
4結論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同于一般的實訓基地,需要產生穩定經濟效益,保證可持續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根本方向,但校企由于在根本目標上的差異會導致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出現不同利益之間的博弈,大大影Ⅱ向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質量。文中詳細分析了校企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次培養上的博弈,也探討了實訓基地中師生雙重身份之間的利益博弈。如何實現多方主體之間利益博弈的均衡平穩,本文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中認南信實驗室構建公司化的實訓基地投入模式和創新運行管理機制為典型案例,給出了各方利益博弈的有效均衡解。該新型模式下的實訓基地促進了各種要素和資源的有機融合,合理分配了不同主體訴求下的教育效益和經濟效益,為解決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中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新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