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類意識到生態景觀為城市帶來的雙贏影響,對生態環境的修復愈發重視。在保留城市河道的基礎上,對河道進行重塑,并加入了生態濕地、生態護坡等修復改造工程措施,結合周邊需求,設置親水廣場、兒童游樂區、綠色健康跑道、自行車賽道等互動場所,加強景觀與人的互動,豐富了河道自然形態的同時提高了濱河魅力。濱水空間是市民的公共財富,應該開放河道綠化系統,結合人文區域,充分發揮出每個區域的特性,展現出其個性的濱水景觀空間,挖掘濱水空間的資源優勢,通過合理的景觀植物規劃,沿河道的生態修復,展現出城市濱水區在城市中的作用,激活濱水周邊的環境,使濱水區域更加容易融入城市中,改善城市環境。
關鍵詞:生態景觀;生態修復;個性;激活
濱水是城市的發展核心,河道一直以來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從古至今的文明發源地都是在河流流域所孕育,水能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災害。近年來,城市河流生態功能的下降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典型問題,人為環境造成的河道污染,河道硬質景觀破壞了生態的平衡發展,城市濱水地帶的規劃和設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然而然,河道兩岸的生態景觀建設成為了衡量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標準,生態河道景觀是市民與自然交流的重要場所。現今城市河道的功能已不僅僅滿足城市的排泄、排澇、蓄水、航運等,而且應具備生態景觀、濱水游覽、市民與周邊環境互動等功能。
目前國內的濱水景觀施工依然是傳統的規劃手段技術,大部分城市河岸邊的護坡設計仍然采用安全性的混凝土固土坡,在營造濱河景觀過程中沒有融入生態理念,沒有意識到生態系統對河流建設的影響、生態河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沒有考慮到自然景觀的生態性、景觀人文主義等,并且缺乏地域特色,河道的整體性和濱水區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景觀形式單一且不符合當今提倡的綠色環保的理念,對城市自然景觀造成資源浪費。
一、濱河景觀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歸于健康的生活應該是與自然最親近的,我們應重新將自己的生活融入自然環境之中,人類根植于地球,與自然平衡才是正確的。濱河景觀注重親水性,以盡量不破壞原河流生態為標準,做到使體驗者能夠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與景觀美學,以自然、文化、空間為主,其中濱水生態駁岸就是親水的重要點,打破傳統的混凝土駁岸,可以吸引眾多游客在此游憩。一個好的濱水空間,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之間的聯系。
(二)與實地環境相結合的原則
河道景觀與城市的格局關系緊密,因此要強調河道與城市的延續性,附近的居民與環境要產生互動性,要相互協調,不能孤立河道,貫通城市與河道的之間的視覺聯系,以及交通便捷的可達性。在功能上注重濱水空間的共享性,讓公眾都能夠享受濱水空間,享受濱水空間為公眾帶來的便利性,促進周邊地塊的發展,帶動城市經濟增長,吸引人們在這里生活、運動、工作等。
(三)地域性景觀的原則
濱河景觀是城市建設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代表,是城市特色的集中表現點,人們可以通過河道開始感受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具有地域特色濱河景觀要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其具體表現在:當地城市的區域特征,當地城市的民族風情文化,體現城市文化名片。根據賈魯河中牟段河岸的設計要求,對當地環境進行融合,充分展現當地的特色文化與人文風情,不僅展現了中牟城市的魅力,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通過水景特色、歷史文化風貌、怡人的自然生態景觀,為中牟縣打造一個全新的城市形象。
(四)經濟美觀價值
傳統的濱水護坡往往造價高,施工麻煩,后期工程修復大,與之對比的生態工程技術方法來說,后者費用低,檢測維護費用少,而且工程修復小,后期還起到凈化水質、改善環境的效果,不僅環保,而且有利于生態發展,豐富濱水沿岸的景觀多樣性,改善環境。生態工程在護坡上要考慮防洪要求,針對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工程處理方法,因地制宜,實現和諧生態景觀效果。
二、濱河景觀生態修復的駁岸處理
駁岸是親水景觀中重點部分,駁岸與河道延邊形成連續的景觀線能否與環境相協調,直接關系到濱河景觀效果和人性化設計。
(一)人工式駁岸
人工式駁岸適合河流沖刷嚴重地段,鋼筋混凝土坡道防止河流長期的侵蝕,有效防止洪水,這是國內常見的河道沿岸處理方式。不足之處是不利于河岸邊生態,雨水一次排放直接流入河流,無法流經地表。
(二)自然式駁岸
促進人與自然景觀相結合。自然式駁岸通常主要以植物為元素,以植物搭配護岸具有一定抗沖刷的性能,并且這些材料和植物能夠給微生物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材料與生物之間也促進水生植物的生長,自然式駁岸搭配具有凈水功能的挺水植物,凈化河道水質,改善河道環境。自然式的護岸設計此方法不適合河流沖刷力強的河道邊緣。
(三)濱河景觀生態修復的植物配置
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植物在濱河景觀起著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一方面為生態物種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另一方面影響著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修復過程中,盡量保留原生態,根據景觀特點,構建一個健康穩定的植被群落關系,合理搭配本土植物,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劃分區域,以植物的層次結構進行組合,利用植物群落建立一個城市河道與陸地景觀過渡帶。另外,根據河岸邊的實際情況,列出以下幾種生態修復植物配置:
以凈化水質,改善河道環境為主的植物配置。選擇良好的挺水植物在濕地以及淺灘處,維持河岸生態的穩定性。清理河道淤泥,對污染物進行過濾凈化,產生對微生物有利于生長的營養物質。凈水植物實行“主要植物+次要植物”相結合,主要植物以荷花、香蒲、蘆葦、茭白、菖蒲為主,次要植物以千屈菜、雨久花、水蔥為主。在搭配過程注意要有植物層次要求,適合在流動性不強的水環境中。
以保護河岸,加固河岸土質為主的植物配置。河道護岸邊的植物形式較多,常見的兩種有護岸造林,休閑景觀植物觀賞帶,因此根據賈魯河中牟段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植物種植方式,在對硬質護岸進行設計的同時考慮垂直綠化,打造不同景觀層次,突出景觀效果。柳樹、刺槐、水杉、白楊樹等是常見的固土固堤樹種,搭配常青藤、龍須草、簸箕柳、香根草等形成層次分明的沿河景觀自然帶,以吸引鳥類覓食棲息為主的植物配置。動物對氣候、生態環境的要求很敏感,作為野生鳥類的棲息地也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環境好與壞,不僅如此,任何動物的生存發展都少不了食物生態鏈、棲息場所和繁殖條件,在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能夠漸漸看到生物慢慢歸尋河道。賈魯河河道周邊有很多野生鳥類,為吸引野生鳥類在河周邊筑巢覓食,在沿河淺灘規劃地種植了鳥類喜愛的棲息植物,以及可供鳥類覓食的植物,為鳥類提供住所和棲息地,促進植物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濱水景觀自然帶為城市的綠化帶來美化的同時,還為其他綠地構成景觀元素帶來擴散與滲透的作用,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在建設城市整體大環境的時候不能使河道景觀孤立存在,河道景觀是構成城市綠地的整體。濱水空間是市民的公共財富,應該開放河道綠化系統,通過便捷的交通路線把濱水和市區連接起來,充分挖掘濱水空間的綜合景觀效應,把城市生活融入河道。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黃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粟曉麗.淺淡濱水植物設計與配置[J].大觀周刊,20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