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作曲家之一,而《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則是其在弦樂領域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內容豐富,并在演奏技法方面實現了全新的突破,對后世大提琴創作和演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于此,本文簡述了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從創作和演奏方面對作品進行了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創作和演奏
[中圖分類號]J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7-0098-02
[收稿日期]2018-03-31
[作者簡介]李冰(1979—),男,湖北武漢人,碩士,武漢音樂學院管弦系講師。(武漢430060)一、肖斯塔科維奇和《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肖斯塔科維奇,20世紀前蘇聯和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音樂天賦出眾,1919年考入著名的彼得格勒音樂學院,系統學習鋼琴演奏和音樂創作。1925年順利畢業,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樂》受到了普遍的好評,并于1927年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41年,肖斯塔科維奇創作出了代表作《第七交響樂》,標志著其已經成為了世界級音樂家。1948年,在當時蘇聯特殊的政治形勢下,肖斯塔科維奇改變了創作的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通俗易懂、符合官方標準的作品,如合唱曲《森林之歌》《陽光照耀我們的祖國》等;一種是抽象和復雜的作品,如《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第四弦樂四重奏》等。并創作出《第十交響樂》和《第十一交響樂》兩部具有鮮明現實主義風格的佳作。1966年,肖斯塔科維奇疾病纏身,但是仍堅持創作出了《第十四交響樂》《第十五交響樂》《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并在創作語言和風格上進行了全新的探索。1975年,肖斯塔科維奇在莫斯科病逝。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創作于1958年,正值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成熟期。在此之前,肖斯塔科維奇一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批判。1958年,肖斯塔科維奇其人其作得到了正確的評價和對待,并對前蘇聯音樂創作進行了反思和展望,提出了繼承和創新并行發展的理念。《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是獻給著名演奏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的無標題作品,使用了創新的曲式結構和多層次的線性聲部,并重點強調多個聲部之間的對抗,在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完美演繹下,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堪稱是當代大提琴作品中的一顆明珠。
二、《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創作分析
整個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四個樂章既各自獨立,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下文中,以樂章為順序對作品進行創作分析。
1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中,肖斯塔科維奇使用了雙主題奏鳴曲式,音樂素材十分精練,而且在無論是主部還是副部、呈示部、展開部,音樂素材的發展都是具有鮮明邏輯性的,正是其倡導的繼承古典主義創作理念和風格的直接體現。在和聲與調性方面,除了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方法外,還經常使用小二度關系的轉調,不同調性之間的快速切換,使音樂情緒得到了有效的豐富。在配器方面,木管樂器是本章的主角,長笛和短笛則主要起到了襯托和對比的作用。而與單簧管和圓號的對答,則又為樂曲平添了幾分靈動的色彩。在力度和節奏方面,雙八節奏占據了很大比重,而力度變化更是橫跨p到sff,突出了樂曲的戲劇性效果。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采用了復三部曲式,但是創新之處在于,肖斯塔科維奇將引子部分獨立出來,并讓其穿插于多個樂段之間,這就讓樂曲帶有了回旋曲的味道。特別是主題材料的分解與結合,對立和統一,都讓樂曲變化有致,形散神凝。在和聲與調性方面,a小調和A大調的交替使用,可以視為是對第一樂章同主音大小調技法的延續,同時配以t與d與ts交替的和聲,這是俄羅斯民間音樂中常用的和聲形式,既保證了樂曲的穩定性,同時也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在配器方面,精妙之處在于大提琴的泛音和鋼片琴的有機融合,兩者不但相互演奏主題,而且角色互換,營造出了虛幻、空靈的意境。在力度和節奏方面,作者采用了樂段對比的形式,弱化了強弱對比感,雖然力度變化巨大,但是聽起來卻十分自然。特別是大提琴在十六分音上的強弱倒置,更是突出了樂曲的靈活性和多變性,顯示出了肖斯塔科維奇對多種樂器形制和特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大小一共可以分為六個部分,而亮點在于作者將華彩段作為了一個獨立段落,這不僅在結構上是一個全新的突破,更重要的在于讓華彩的技巧展示和樂曲的情感表現有機融合為了一個整體,巧妙避免了華彩單純的炫技性。在調式與和聲方面,不同調式之間的迅速切換和不穩定,正是本樂章最大的特點,先后出現了二十多種調式,平均每四到八小節就會出現一次變化,與之相適應的和聲,一起將樂曲推向了高潮。在演奏方面,這一章完全屬于大提琴的,對演奏者的技巧和素養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技法精湛、素養豐厚的演奏者,才能精準、生動地展示出作品深沉而細膩的情感。在力度和節奏方面,力度是循序漸進的,而節奏則是前松后緊。經過了從四分音符到三十二音符的變化過程,與音樂情緒的變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4第四樂章
本章為奏鳴曲式,包含主部和副部,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變奏。在調式與和聲方面,還是運用了第一樂章中小二度關系的技法,聽覺感受上更像是雙調并置。在配器方面,為了與第一樂章短笛和長笛變化音階的快速上行相呼應,本章中,作者讓木管組奏出了變化音階的快速下行運動,體現出了作品的邏輯性,也做到了首尾呼應。在力度和節奏方面,作為樂曲的最后一個樂章,作者一直使用強力度來烘托氛圍,并伴隨著四二、四三、八五等諸多拍子的切換,讓樂曲在動感中圓滿結束。
三、《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演奏分析
1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但是因為作者采用了二二和三二節拍,所以并不給人以急促之感,同時表現出了慷慨激昂的情緒。所以在大提琴演奏方面,下弓的運用就成為了一個重點。如65小節處,此處為ff力度,連續七組的雙音,體現出的是一種力量宣泄感,在演奏中,要求演奏最后保持充沛的體力,右手要有良好的力度控制,左手的按弦則要精準而靈活。同時又因為拍號變化較為頻繁,導致拍子重音交錯,更需要演奏者看準確、演奏準確。考慮到這是為著名演奏家專門創作的作品,所以作品高難度的演奏也是情理之中的,第一樂章更像是一個門檻或試金石,幫助演奏者正確認識個人的演奏能力,對此必須經過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才能滿足演奏要求。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慢板,也是全曲的抒情篇章,具有典型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雖然沒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但情感表現是極為深沉和細膩的。要求演奏者要清晰奏出每一個音符,表現出每一個樂句的情緒變化,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而且還有一個關鍵點——力度控制,要求演奏者用極為細膩的力度變化,展示出樂曲的情緒變化。同時又要以極快的速度完成力度突變,給人以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感。對此同樣需要進行針對性練習,體味每一個音符的力度控制和情緒變化,然后串聯在一起,形成整體性的認知和體驗,既與作品相一致,又帶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
3第三樂章
該樂章是華彩樂段,給了演奏者充分的技巧展示空間。從整體上來看,整個節奏是從慢到快的,從四分音符一直到三十二分音符,就像是大海的漲潮一般,一步步發展到高潮。其中的難點在于,左手同時揉弦與撥弦,雙聲部要做到準確清晰。而且當柱式三音和弦演奏完畢之后,隨之出現了三連音,一直到緊張的十六分音符,長度達到了33個小節,力度一直在f以上,這對于演奏者的體力也是一個挑戰。而且整個樂章的拍子交替有16次之多,也是一個難點。需要演奏者從慢速練習開始,逐漸加快,方能在復雜的節奏變化中游刃有余。同時要注意的是,該華彩段落與其他作品中的華彩是有著明顯不同的,即其并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和情感表現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演奏者不能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技巧運用上,更要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并將其充分表現出來,獲得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
4第四樂章
與前三個樂章相比,第四樂章加入了活潑、諧謔的情緒,在演奏技巧上也是推陳出新的,比如在65~72小節處,作者特意設置了第一個音與切分重音,讓節拍呈現出了游離不定之感。而且關鍵在于,在演奏完前三個樂章之后,演奏者的體力被消耗大半,已經是精疲力盡。對此還需要演奏者再堅持一下,重新振奮精神,演奏好最后一個音符,特別是樂曲最后的連續 ff 力度快速音節,再加雙聲部的演繹,最后到柱式三音和弦,都要做到從一而終,為整個演奏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實現作曲家、觀眾的情感共鳴。
結語
綜上所述,《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是20世紀最重要的大提琴作品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維奇協奏曲創作的最高峰。不僅形式完整,內容豐富,更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化和個性化色彩。特別在演奏技法方面,更是實現了全新的突破,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因此在今天的大提琴欣賞、演奏和教學中,理應對這部作品有充分的重視,這既是作品的價值和魅力使然,也是對這位大師和這部作品最佳的緬懷。
[參 考 文 獻]
[1]劉蔓.肖斯塔科維奇大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與演奏解析[J].音樂創作,2015(06).
[2]袁小夏.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大提琴協奏曲》配器分析[J].音樂時空,2015(19).
[3]石樂.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的特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05(0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