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慶石油會戰時期,《戰報》發表了20余首歌曲樂譜、表演唱唱詞(歌詞)。這些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體現了群眾性風格。這些會戰歌曲既有個人創作也有集體創作,有會戰工人業余參與創作也有音樂家深入會戰前線進行專業音樂創作。《戰報》音樂史料是大慶石油會戰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大慶石油會戰;《戰報》音樂史料;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7-0147-02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簡介]劉鑫(1976—),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林慶華(1976—),女,山東平度人,碩士,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大慶163318)大慶石油會戰時期,《戰報》是黨的宣傳窗口,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會戰戰績和成果的重要載體,同時,《戰報》也用文藝鼓舞會戰、宣傳會戰,鼓勵音樂家和會戰職工創作題材豐富的文藝作品,《戰報》音樂史料是了解石油會戰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會戰時期《戰報》音樂創作情況
大慶會戰期間,《戰報》發表了歌曲樂譜、表演唱唱詞(歌詞)20余首:如1960年刊登了《向“鐵人”王進喜看齊》《大會戰之歌》等;1961年刊登了《鉆井工人力量大》《憶苦更知今日甜》等;1962年刊登了《大練兵之歌》等;1963年刊登了《會戰的隊伍無比堅強》《石油工人硬骨頭》等;1964年發表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石油工人向前進》等作品。
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有贊揚鐵人、學習先進的歌曲《向鐵人王進喜看齊》《向三礦四隊學習》等;有宣傳會戰任務的歌曲《全黨辦地質》等;有贊揚石油工人不畏艱難,勇于奮斗的歌曲《傾盆大雨搶安裝》《石油工人硬骨頭》等;有描寫石油工人歡度新年的歌曲《新春花鼓響咚咚》等。這些作品音樂語言簡練,旋律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易于群眾傳唱。
二、會戰時期《戰報》音樂史料創作特征
1歌曲題材凸顯政治性、宣傳性
大慶會戰時期,《戰報》發表的歌曲作品的題材突出政治性和階級性,具有政治宣傳、鼓舞會戰的作用。有的歌曲為配合政治活動而作,如《憶苦更知今日甜》《向三礦四隊學習》;或者為宣傳生產活動而創作,如《全黨辦地質》等。其中一些歌曲題材直接表現為宣傳口號,如《十不三要》等。
這些音樂作品題材明顯具有為政治宣傳、為會戰宣傳的作用。1960年7月18日,戰報編輯部發表社論《一定要把油層情況搞得清清楚楚》,社論里提到:要想把油層情況搞得清清楚楚,只是依靠少數人,冷冷清清地來搞是辦不到的,必須全黨動手,人人辦地質……一版報道《鉆井二大隊地質工作遍開紅花》介紹了第三探區鉆井二大隊開展全黨辦地質活動取得成效;二版報道《1203隊全隊動手辦地質》。當日二版即刊登歌曲《全黨辦地質》,以宣傳、配合全黨開展的辦地質活動。
1961年5月,石油會戰戰區整風運動進入第三個階段——開展回憶對比教育運動,1961年5月21日,《戰報》發表社論《把回憶對比搞深搞透》,并刊發了數篇井隊、班組開展回憶對比教育活動的新聞報道,在二版發表了歌曲《憶苦更知今日甜》。
1964年2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大比之年 大學之年》,提倡學習先進人物的先進經驗。2月26日《戰報》頭版頭條為《開展轟轟烈烈的大樹標兵 大樹榜樣 大學 大比 大趕 大超 大整 大立的群眾運動》。一版、四版全版報道采油三礦四隊的先進經驗,號召會戰職工學習,掀起比學趕幫的熱潮,與此同時,在四版左下位置刊發了由曉星作詞,瞿維、震亞作曲的歌曲《向三礦四隊學習》。
2音樂語言體現群眾性風格
大慶會戰期間《戰報》發表的24首歌曲,總體體現音樂創作技法簡潔,音樂語言簡練的特點。它們節奏簡單、明快,結構短小、單純,多為一段式或二段式,較多運用2/4拍,表現為進行曲風格,富有前進的力量。歌曲旋律通俗流暢,歌詞朗朗上口,可唱性極強,表達了創作者力求聽者容易接受,樂意接受,方便傳唱的創作意圖。
如《大會戰之歌》為D調,2/4拍,運用了附點和切分節奏,節奏律動富有規律性,旋律結構簡單,為一段式,全曲有5句,共22小節。歌詞共有兩段,押韻順口,大意是:干干干打個石油戰,各路英雄會戰大草原,猛攻石油海,干勁沖破天,高速度高水平,堅決拿下大油田。《大會戰之歌》明快的音樂語言刻畫了石油會戰英雄的豪邁氣魄和開發大油田的堅定信心。再如《石油工人硬骨頭》,A調,2/4拍,結構為一段式,旋律、節奏,簡單明快。這些音樂作品體現鼓舞性和宣傳性,體現了群眾歌曲所具有的廣泛性、通俗性特征。
3簡譜記譜突出歌曲的普及性與傳唱性
會戰時期,《戰報》發表的17首歌曲均為簡譜記譜。同時期,我國音樂刊物《音樂創作》刊登的石油音樂作品則是五線譜記譜。如歌曲《采油姑娘采油忙》刊登在《音樂創作》1964年第8期,該作品為女生小合唱,旋律分高低兩個聲部,用五線譜記譜,并配有鋼琴伴奏。再如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發表于《戰報》1964年6月2日,同年,刊登于音樂刊物《歌曲》1964年第5期,同為簡譜記譜。1965年第6期,音樂期刊《音樂創作》刊登了該曲,用五線譜記譜并配有伴奏。《戰報》是石油會戰工人的內部報紙,刊登歌曲用簡譜記譜,便與會戰職工學唱歌曲,體現了《戰報》注重歌曲的普及性、傳唱性及宣傳推動性。
4音樂創作呈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相結合的特點
通常來說,音樂創作是一種個體性行為,集中展現個人的音樂靈感和才華,表達個人情感。但在石油大會戰期間,《戰報》發表的歌曲作品中,明確標記為個人創作或集體創作,該音樂創作方式體現個體性和集體性相結合的特征。
石油大會戰期間,《戰報》發表的24首歌曲和5首歌詞、表演唱詞中,除刊發于1960年9月28日二版的《四季度戰歌》沒有標注作者外,個人創作作品共有22首,其余6首作品為集體創作。《高歌歡唱迎元旦》刊登于1961年1月1日三版,詞曲作者為“油建二大隊職工業余文藝組集體創作”。再如刊登在1962年2月15日三版的《大練兵之歌》,明確注明是采油業余文工團集體創作。而有的作品則是根據個人創作編輯部加以修改整理,如《鉆井工人力量大》發表于《戰報》1961年3月18日二版,由王連弟原作,鉆井宣傳部整理。刊登于1964年7月16日四版的會戰歌曲《石油工人向前進》雖然為個人創作,但在刊登時則注明:“歌曲尚未最后定稿,望同志們唱后提出意見,以備修改。”這種廣泛聽取同志們意見,再給創作定稿的現象,也接近于集體創作的思想。
集體性創作是我國抗戰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有的藝術創作方式,雖然音樂是個人情感體現的藝術,但是音樂創作者的抗戰決心和建設國家的民族情感是共同的,很容易產生共鳴,并且政治化傾向和意識形態色彩突出和強化,使作曲家們集體進行創作有了可能性。隨著國家發展,這種集體性的音樂創作方式逐漸減少、消失。
5音樂創作隊伍為專業性與業余性相結合
石油大會戰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他們一邊奮戰在采油前線,一邊拿起筆,創作了激昂的會戰歌曲。如高云鵬創作的《石油工人戰歌》發表在1964年1月3日四版,這首會戰歌曲旋律流暢,節奏簡潔,情緒熱烈,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贊揚石油工人豪邁的斗志,他們披荊斬棘,為國家摘掉石油落后的帽子拼搏。再如石油工人創作的《大會戰之歌》《會戰隊員無比堅強》等歌曲緊密地配合大會戰形勢的需要,順應了石油工人奮戰采油的革命斗志,從各個方面贊揚了石油工人的堅強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反映了廣大人民實現石油自給的迫切愿望。除了石油工人業余創作,還有專業的音樂家來到大慶大會戰前線,慰問、采訪,有感于石油工人的拼搏和奮斗,用專業的音樂技術創作了會戰歌曲,如秦詠誠創作的《我為祖國獻石油》、瞿維創作的《向三礦四隊學習》等歌曲。這些專業音樂家創作的作品,旋律優美,至今流傳,堪稱經典。石油會戰工人和音樂家們基于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渴望,源源不斷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為石油大會戰描繪了火熱的奮斗場景,謳歌了石油工人熱血奮斗的青春。
結語
大慶石油會戰時期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體現了群眾性風格,用簡譜記譜便于會戰職工學唱、傳唱,這些會戰歌曲既有個人創作也有集體創作,有會戰工人業余參與創作也有音樂家深入會戰前線進行專業音樂創作。《戰報》音樂史料是大慶石油會戰歷史的見證,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中共石油工業部機關委員會主辦.戰報(內部資料)1960—1964[N].大慶圖書館館藏.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