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個經濟與文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多元文化早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先驅,其背景下衍生的多元化音樂教育更已是全球音樂教育發展的熱門話題之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早已席卷全球,這給我國的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創新,我國音樂教育及作為中小學校園基礎課程的音樂教育也因此衍生了一種全新的面貌。本研究綜述主要對現有的,我國當下中小學音樂多元化教育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方面的相關期刊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本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多元文化下音樂教育的研究綜述;二是關于音樂多元化教育的實施策略的研究綜述。本綜述的信息依據來源皆出自于權威數據庫“中國知網”。
[關鍵詞]多元文化;中小學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7-0051-02
[收稿日期]2018-04-07
[作者簡介]黃夢珂(1995—),女,江蘇徐州人,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烏魯木齊830000)在全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文化發展的重要特質,其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我國教育界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在多元文化的推動之下也發生改變并逐漸明了,既為多元文化下的教育,其產生也就預示著教育的改革,也就是將會產生一種新的關于教育教學的理念、策略。同時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涵蓋了中西方各類型的音樂文化,其目的就是開拓人們的審美視角,增強人們的審美能力并提高人們對不同民族、國家之間不同的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因而多元文化下的音樂教育研究,即音樂的多元化教育的研究,也就因此更加重要和緊迫,更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及意義。
一、關于我國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現狀
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相關理論產生于 20 世紀 90 年代,此后便得到了音樂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們的積極關注和探索,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通過在中國知網中對關鍵字“多元文化”的搜索,其相關研究成果便高達55232篇,其遍及期刊、碩博論文、會議綜述及專著,而針對本文的研究核心——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并以此為關鍵字在知網中搜索,也有317篇之多,其中關于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期刊論文在經過梳理篩選后,共有125篇。通過梁祝、宇帆的《多元文化對中國音樂教育的滲透》一文可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我國共有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王光祈先生將西方民族的音樂文化引進中國并成立“民歌研究會”的萌芽階段;中國音樂學院沈知白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在其院內開設亞、非、拉音樂專業,此后還成立了這方面的音樂教育團隊,用于收集、整理、研究民族音樂的各類資料,并開設“外國民族音樂”的課程,中國也是在這一時期恢復了與西方國家的交流的發展階段;自1992年至2010年之間,我國針對九年義務教育及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各項政策頒布和會議召開的探索階段。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局勢整體是呈積極向上、開放的狀態。
在當今這個科技與經濟文化皆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變得越來越大,中國已經呈現出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全球多元文化的潮流之勢,因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中國得以支持并推行發展看來早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必要性非常之大。馬達在《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中說道:“音樂教育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1]宋曄在《談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一文中則提到:“中國的音樂在諸多方面與西方藝術音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用西方藝術音樂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民族音樂。”[2]不同的民族之間的文化自然是不同的,完全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調整中國音樂教育顯然是不合理的,而要以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為出發點,對于外來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建立屬于中國獨有的具有顯著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因此,我國需要建立以民間的傳統音樂和各少數民族音樂為主的本土音樂文化理念,并且吸收和借鑒西方國家優秀的音樂文化,進行文化大融合以幫助本民族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以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
在魏煌的《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提到,關于中國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應該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大力傳承和全面發展我國豐富的本民族音樂,保護好我國獨有的音樂文化生態;二則拓寬我們的視野,以廣泛學習西方國家不同民族的優秀音樂來豐富我們的音樂文化及精神,加強對多元文化音樂的認知,相互融合,共同進步。只有開闊視野,擺正心態,尊重和理解外來文化,跟隨世界的潮流,才會使國民個人乃至整個國家的文化及素質得到飛躍性的豐富和提高。管建華在《文化策略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到,中國跟隨世界多元文化的潮流之勢,合理融合并運用到音樂教育之中早已是迫在眉睫,我們要適應當前的文化格局,積極面對并與時俱進。顯然,我國實行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尤其在基礎音樂課程的中小學以及高等院校中實施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關于中小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在這個全球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多元化人才,即用多元文化融合的視角去詮釋音樂,以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并且培養學生多重樂感的音樂思維方式,樹立學生正確的音樂及人生價值觀和音樂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國中小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探索全面有效的實施策略便成了當務之急。《音樂課程標準》對多元文化下的音樂教育高度重視,是關于中小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研究如此活躍的重要原因,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與價值的最終實現必然是通過課程的實踐過程,很多理論措施則需要在實踐中證實其可行性。
現有的期刊文獻資料對我國中小學教育多元化的實施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學校及社會多元文化教育環境及學習氛圍的建立;二是學校音樂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變革;三是對學校教師多元化的教學能力及意識的提高。除了要改變學生對音樂的單一認識,樹立學生正確的音樂價值觀之外,關于對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思維和理念的改革則更為重要。趙巖在其《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概論》一書中便說道:“教學目標決定著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影響著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教學評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基礎教育領域,作為注重文化素養培養的學科,音樂課程有著鮮明而特殊的教學目標。音樂課程充滿人文性、情感性的目標,激勵著教學雙方在教學活動中所體現的文化特征、心理活動和審美傾向,使之轉化為實現自我的心理需要。”[3]這便是突出強調了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對課程的實施具有現實意義,音樂教學素質及水平高的教師對培養學生多元化音樂能力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因此對于多元化音樂教育而言,學校音樂教師工作是否跟隨多元文化的潮流進行變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楚楚在其《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一文便將關于教材的編排與設置和學校教育中師資的培養這兩方面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之法加以論述,其中也闡述了民族音樂傳承與發揚之路和教師建立多元文化的教學目標息息相關,這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實現具有促進作用。
當然,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施對象是我國各階段的學生們,因而對學生音樂素質和音樂思維的開發和探索也是不能忽視的。毛翔宇在其《論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一文中便提到關于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實施策略,例如,在學校基礎音樂課程中從學生熟知或者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入手,做相關多元文化及音樂文化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喬馨在其《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下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模式探析》一文中便探討了關于音樂教育模式及實踐的問題,其中強調學校教育應創造一個良好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氛圍和環境,更要注重學生的個人差異,對待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群體的受教育對象須因材施教,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方法和相對應的教材內容都應該是多元化的,這樣才可以保障學生的人格個性都得以全面發展。這和曹景諧在《走向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一文的中心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主要探討到的便是關于多元文化下音樂教學中的側重點安排與學生的音樂興趣之結合問題,對歐洲一些經典的音樂風格與其相關文化背景做出相關的了解和簡介,其中還提到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有效的實施策略并要努力探索出以本民族音樂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路等,以此使學生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及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和認識觀。因此,由所查閱的種種資料可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與世界主流——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國民素質及文化得以創新、傳承和發揚的必經之路,從而使得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無論是在國家教育政策的頒布方面,還是學校教師的多元化教學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并力行于實踐當中。
結語
現如今的社會早已是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廣泛密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潮興起。音樂家有國界,而音樂是沒有國界限制的,音樂文化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音樂教育更是對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國的音樂教育應該跟隨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方向發展,音樂教育者應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借鑒多元化的教育思維方式并具備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和能力,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促進人類教育及文明的進步。
[參 考 文 獻]
[1]馬達.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2009(06).
[2] 宋曄.談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1).
[3] 趙巖.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概論[M].西安: 陜西出版社,2009:142.
[4] 魏煌.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樂研究,2002(01).
[5] 管建華.文化策略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J].中國音樂(季刊),2005(02).
[6] 曹景諧.走向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