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
金融科技是英、美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來的概念,主要是指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優化流程、減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如銀行用電腦處理金融數據,用網絡傳輸信息資料,用軟件改進工作流程,用數據分析商業模式。當時美國的銀行業從電子技術應用做了很多金融科技的研究。但中國并不是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趨勢,上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科技金融的概念,主要目的是希望金融支持科技的發展,比如給科技創業企業提供貸款,通過技術可以入股,我國科技金融也是很多在互聯網信息企業中探索,如知識產權融資等。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都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金融與科技融合的表現,我國這20多年的發展歷程值得我們進行回顧總結和前瞻展望。
科技革命已經悄然改變金融生態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發端于一個共同背景:新一輪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促使科技和金融走向相互滲透和跨界融合。經過20多年滲透、融合,整個金融生態在科技革命推動下已悄然發生改變。
隨著科技革命的推進,科技和金融融合的形態在改變,金融科技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調整。如果把金融機構采納信息技術視為金融科技起點,電子銀行則是金融科技第一階段的典型代表,西方從90年代開始起步,中國比英美等發達國家要略晚數年。金融電子化、金融信息化、金融網絡化、金融軟件化這四化成為發展的主線,這一階段的成果亦被稱為金融互聯網。
目前,我們正處在金融科技發展的第二階段,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進入移動互聯網階段,我國差不多和西方是同步的。我國的非銀行機構第三方支付率先取得了突破,如支付寶、易寶支付、財付通等在新一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上產生的支付手段,奠定了整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基礎。P2P借貸和眾籌融資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發揮了“鯰魚效應”,讓正規金融機構猛醒,加快了推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改革與創新工作。從2013年開始,中國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經過4年多突飛猛進與野蠻生長,已取得全球公認的領先地位。
下一階段,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讓金融再次發生巨大變革。在G20杭州峰會上,確定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與原則,現在金融科技領域在技術創新驅動下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區塊鏈金融、智慧金融、物聯網金融等出現,創新鏈不斷延展和拉長,科技影響金融不僅在市場、產品、服務層面,也影響到監管和制度層面。
金融科技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課題
新興技術最初的用戶往往都是國家,之后逐步下移到公司、到家庭再到個人。計算機、數據、網絡等技術有相似的變化軌跡,從國家到公司,從家庭再走向個人。技術普惠化帶來金融的普惠化,技術的普惠為金融普惠提供了技術基礎和運行載體。
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逐漸普及到老百姓,都會影響個人風險評價和金融服務創新。如可穿戴手表監測身體健康狀況,數據被保險公司所獲得,保險產品就不再依靠概率精算,而是依據真實情況精準判斷。物聯網可以跟蹤任何一個物品的運行狀態,對其風險狀況進行評價。現在區塊鏈應用與金融機構嘗試越來越多,人們對比特幣越來越認可。人工智能高效進行數據處理、場景發現和風險控制。
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問題,如信息泄露、隱私被窺、或被不法分子盜用出現精準詐騙,國家更應該加大數據、隱私保護的立法,以防數據泄露帶來更多的麻煩。《網絡安全法》的出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國正在加強有關立法工作,打擊侵犯危害網絡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今后如何加強制度設計、保障權利和防范違法犯罪行為,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新課題。
人們常說解鈴還須系鈴人,金融科技的發展還需監管科技的跟進。監管科技最早是幫助經營者實現合規的技術,但在中國則重點是幫助監管者來跟上市場的變革,利用科技手段開展對金融市場的監測、預警、風險處置等工作。2016年我國成立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監測平臺,監測報告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的變化、信息披露的質量、利率的高低,ICO進展等情況。北京市金融局研發推出的“冒煙”指數檢測P2P平臺的運營安全狀況,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開發的信息披露平臺,都是可以視為我國監管科技的標志性成果,與境外監管科技的成果“監管沙盒”頗有內在的相通之處。
傳統金融機構依然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金融科技的主體在中西方都在不斷的變化,在早期是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為代表主動謀變,采納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優化自己的工作效率。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過程中,銀行受到路徑依賴制約,第三方支付機構、P2P網貸等新型金融科技企業一度對商業銀行形成了沖擊。
面對互聯網金融沖擊,商業銀行擁有兩個核心資源,一是牌照,商業銀行是國家信用背書的持牌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獲得央行支付牌照后也得到快速發展,現在央行收緊了支付牌照的管理。P2P網貸和股權眾籌一直都是沒有獲得牌照。二是銀行基礎賬戶,不論是什么機構、個人,基礎賬戶都在銀行,包括保險、證券等資金賬戶都在銀行,面向特定公眾,存款的權力只有銀行才有。因為銀行賬戶是國家金融監管的基礎賬戶。在賬戶為王的時代,銀行可能因此成為金融市場的不倒翁。在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過程中,加大了對銀行賬戶和牌照資源的保護,銀行也適應互聯網金融的浪潮,推出手機銀行、數字銀行、智慧銀行等新形式的服務和產品。
在2015年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支持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發展互聯網金融,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商業銀行也擁有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未來商業銀行跳出過去的技術依賴,必須隔代布局,看到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帶來的機會,有條件的銀行通過投貸聯動的方式,可以用內部培育和外部并購兩種方式,參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實現互聯網轉型。
金融科技在我國依然大有可為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其實還處于初期階段,表面上我國金融科技話題很熱鬧,但實際上原始創新的技術很少,制約發展的瓶頸還很多,這是我們必須要冷靜和清醒認識到的現實。目前我國金融科技的優勢在于應用層面和市場規模,但中國市場不應成為外國技術跑馬圈地的地方。我國必須加大原始創新技術研發才能實現真正引領變革。當前正在開展金融科技革命是一場全球的競爭,無論是發展技術,還是加強監管,都應該立足于全球化來謀篇布局,考慮全球各國的聯動性,否則我們采取一些過于嚴厲的措施,可能會把中國金融科技的人才、技術擠到海外,讓別的國家坐收漁利。
金融科技創新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加強風險防范,促進金融改革,落實十九大報告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在參與國家戰略,助力實現扶貧攻堅、“一帶一路”建設和實現中國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對金融法規、金融監管產生影響。絕不能讓金融科技變成非法集資乃至金融詐騙的道具。目前,我國在金融監管和金融法治上有些滯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補上短板。
我國的金融科技確實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非常大的風險挑戰,面對全球競爭格局,要站到“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的高度,加強金融科技的規劃、布局和有關政策法律的制定執行,保證金融科技在我國持續健康發展。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要與國家戰略實現同步、協調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金融科技要以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共享金融等方式,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成為民族復興的助推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