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占靜怡
摘 要:本文對古漢語中語音變讀現象的研究是構式壓制理論應用研究的嘗試,并首次提出韻律壓制,為古漢語詩詞中普遍存在的語音變讀現象提供了理據,為漢語語言演化研究和構式語法的歷時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古詩詞;構式壓制;語音變讀;韻律壓制
一、引言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當前認知語言學比較前沿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而構式壓制(Construction Coercion)又是構式語法中的熱門話題。“壓制”(Coercion)原本屬于計算語言學領域的術語,隨著構式語法的興起,“壓制”這一術語被引入認知語言學領域,并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Jackendoff,1997; Michaelis,2004; 沈家煊,2006; 王寅, 2009)。Michaelis (2004)指出壓制是當構式框架和填充詞匯發生沖突時,人們通過語義轉換等認知方式進行協調而滿足該構式的句法規約。王寅(2009)提出了“詞匯壓制”和“慣性壓制”以修補其不足。文旭(2015)指出當前的構式語法研究主要是共時的,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構式語法歷時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目前,國內不少學者將構式語法用于現代漢語各種現象的分析與研究,如文旭(2008,2014),石毓智(2007),王寅(2009), 楊坤、匡芳濤(2013)等,但是對于古漢語中構式和壓制現象的研究并不多見。古漢語詩詞中語音變讀現象非常普遍,但一直以來人們所關注的只是對其現象的描述,很少能夠給出其背后的理論解釋。本文對古詩詞語音壓制現象的研究是廣義壓制研究的嘗試,以期為古漢語中普遍存在的語音變讀現象提供理據。本文所有語料均來自北大古漢語語料庫。
二、韻律壓制
Goldberg(1995)指出構式是形式和意義/功能的規約性配對,其中“形式”包括語音和形態句法,而“意義”則包括語義、語用和語篇功能。Taylor(2002:287)也提到了“音位壓制”(phonological coercion)現象,指的是詞語在派生過程中所發生的音變現象。一般的理解構式為形義關系的特定結合體,本文中對構式的“形”和“義”均屬開放式的理解。“形”包括語音形式、組合形式、篇章形式、文體形式、韻律形式等;而“義”則包括詞匯意義、語法意義、語用意義、功能意義、語境意義等。王力(2000)指出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要求押韻,尤其是近體詩對押韻的要求非常嚴格。本文中的“構式”是廣義的理解,其中的“形”就包括韻律形式,也就是說韻律形式也是一種構式。如果再廣義地理解構式壓制,一首詩詞中也就會存在韻律壓制。那么除了包括功能、意義上的不匹配而產生的機制之外,在字詞發音和韻律形式上的不匹配也會有壓制現象,如古代詩詞中押韻、變調等出現的規則性音系變化現象,這在古代詩歌中屢見不鮮。限于篇幅,本文暫舉以下實例加以分析。
(一)“斜”:a韻腳構式
例如:(1)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本首詩歌中的“斜”的讀音廣為國內學界討論,有些學者認為“斜”應讀古音“xiá”,其他學者堅持應統一讀為現代漢語普通話音“xié”。現行的教科書上一律摒棄漢字的古讀音, 這是從有利于教學的角度出發。但是如果從語言研究的角度出發,本文認為應按照古代詩詞韻律,詩中的二、四句的末字是“家”和“花”,其韻腳都是“a”,則在本詩的韻律形式上形成了a韻腳構式,而第一句中末字“斜”恰好處于韻腳位置,雖然該字的現代讀音為“xié”,根據古詩韻律要求押韻的規則,該字的讀音受到a韻腳構式的壓制臨時調整為古音讀“xiá”,從而消解該字讀音與本詩a韻腳構式之間的沖突。如若讀 “xié”,則不僅違背了詩詞韻律的規則,也失去了詩歌原本要所表達的韻律美。同理,“斜”符合a韻腳構式壓制變音為的古音“xiá”,再看一例: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然而,在古詩中這種臨時調整讀為古音的情況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滿足“斜”正好處于a韻腳構式中韻腳的位置上才會受到整個韻律構式的壓制而產生變音,如果不滿足這一條件,即使在古詩中,但不作韻腳,則須還其正讀xie音。例如:
(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該詩詞中雖然同樣出現了“斜”字,但由于該字并非出現在韻腳位置,而從該詞的一、二、四句末字“飛”、“肥”和“歸”我們可以得知整首詩詞為押uī韻的uī韻律構式,而“斜”并未出現像《山行》《過故人莊》中那樣與韻律構式沖突 情況,故而不會受到構式的壓制,自然應讀現代音“xié”。
(二)“回”:ai韻腳構式
例如:(4)華館春風起,高城煙霧開。雜花分戶映,嬌燕入簾回。
一見能傾座,虛懷只愛才。鹽官雖絆驥,名是漢廷來。
(唐·杜甫《李監宅》)
(5)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唐·李白《望天門山》)
“回”,古音讀為huái,現代漢語普通話讀huí。在這兩首詩中,由“開”“才”“來”共同形成ai韻腳構式,“回”在詩中處于韻腳位置,從而受到ai韻腳構式壓制后應讀古音huái。
(三) “衰”: ui韻腳構式和ai韻腳構式
古詩中的“衰”,當讀shuāi,還是cuī?國內學者們歷來也是爭論不一。從構式語法的角度來看,本文認為具體該讀何音,韻律構式說的算。例如:
(6)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長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北宋·郭茂倩《長歌行》)
(7)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從構式壓制的角度來看,本文認為按照古代詩詞韻律,“衰”在前詩中讀cui,在后詩中讀shuai。因為在《長歌行》中的二、六句的末字是“輝”和“歸”,其韻腳都是“ui”,則本詩韻律形式為ui韻腳構式,而第四句中末字“衰”恰好處于韻腳位置,根據古詩韻律要求押韻的規則,該字的讀音受到ui韻腳構式的壓制讀音應為“cuī”;同理,在《回鄉偶書》中的“衰”則受到其ai韻腳構式的壓制讀音應調整為“shuāi”, 詩中的韻腳“回(huái)、來”等字可作旁證。
綜上所述,押韻是一種強制性手段,它會迫使本不押韻而又處于韻腳位置的字調整其讀音以適合該詩詞的韻律形式。從構式壓制的理論解釋,整首詩歌的韻律形式就是一種構式,而當詞語進入該構式,尤其是處于韻腳位置之后,本應符合整首詩歌韻律構式的押韻要求。如不符合,則產生了與該韻律構式的不匹配現象,如果要消解這種沖突,該詞語在讀音上受到該韻律構式的壓制就會產生符合押韻要求的調整,向該詩歌的韻腳轉變,從而最終達到符合押韻的要求。
三、小結
古漢語中語音變讀現象在詩詞中相當普遍,本文嘗試運用構式壓制理論對該現象進行研究,以期為其提供理論解釋。經研究發現古詩詞中韻律變音現象是構式中廣義的“形”和“義”壓制互動的結果。本文認為相較于傳統漢語語法,基于構式壓制的研究方具有更強的理論統一性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the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Jackendoff,R.S.The Architecture of the Language Faculty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7.
[4]Michaelis, L.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 Spectual Coerc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 (2): 1-61.
[5]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石毓智. 結構與意義的匹配類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1-6.
[8]王力. 詩詞格律[M].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9]王寅. 構式壓制、詞匯壓制和慣性壓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9(12):5-9.
[10]文旭. 漢語雙主語構式的認知語法觀[J].外國教學,2008(4): 6-11.
[11]文旭.《語言的認知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11]文旭, 楊坤. 構式語法研究的歷時取向——歷時構式語法論綱[J].中國外語,2015(1): 26-34.
[12]楊坤,匡芳濤. 論系動詞構式中的定指和述謂關系---從漢語判斷構式的分類說起[J]. 外語教學, 20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