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昕 段鎢金
摘 要:自翻譯興起之初,人們希望探討出一套“完美”的翻譯標準,但至今未果。本文從認知語境的角度分析翻譯過程,分析中西方翻譯學家對翻譯標準的探討,舉例探討了認知語境的三個特征對翻譯過程的影響,從而得出譯者的認知語境觀對翻譯標準具有較大影響的結論。文章指出,認知語境觀對翻譯分析、推理過程起到關鍵作用,依照其三個主要特征,對翻譯標準的確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翻譯過程;關聯理論;認知語境
自翻譯學科興起之初,學者就對翻譯的標準與原則進行了無數探討。無論是中西方國家文化歷史背景不同,還是社會進步程度,翻譯標準都在朝向著譯者為主體的方向發展。作者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理解原文的意義,再用目的語進行重組,即認知語境的過程,同時這也是翻譯的過程。因此,本文將從認知語境的角度來探討翻譯的過程究竟是如何進行。
一、認知語境定義及特征
認知語境最早出現在斯珀伯和威爾遜發表的著作《相關性:交際與認知》[1]中。兩位學者首先引入了關聯理論這一定義。“關聯理論”認為言語交際這種活動是由交際雙方對所處的認知環境進行“明示-推理”的過程。認知環境(congnitive environment)就是指人們對世界上所有能感知到的或者推斷出來的事實集合。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語境,認知語境則多了“認知”,即說話發起者和接受者交際的互動過程,并在此互動的基礎上,引發了大腦中對每句話語理解的假設與思考。
(一)認知語境的動態性
關聯理論可將認知語境的特征區分開來。言語交際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且變化復雜的過程。在一個和諧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發話者首先表達出自己的信息和交際意圖,此時的發話者與交際之初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因為聽話者接收到其發出的信息,并給予發話者反饋,這樣發話者接收到了新的信息,則開始他們下一輪交流。言語交際的動態過程導致認知語境的選擇也是呈動態性。例如,以下的模擬語境為老師交代下去論文上交的期限,過了一段時間問學生完成情況:
老師(a):論文寫……(被學生打斷)
學生(b):老師您現在就要嗎?
老師(c):不是,我是想你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過來問我,對你有幫助。
學生(d):哦哦,謝謝老師,我目前沒還有什么問題,等有了去請教您。
看似簡單的對話卻可以按照語境來分為兩輪對話。首先(a)句中提及到論文這一詞匯時,“論文”就作為新信息立刻激活了學生已知的認知語境:老師可能要檢查之前安排的論文,但學生自知沒有完成很是焦灼。因此,學生調動了其相關的知識和經驗,詢問老師是否要上交,這就構建了一個新反饋來理解(a)句的認知語境,同時向老師提供一個新信息:學生以為老師在催論文。接下來老師回答的(c)句作為新信息又在與(b)句中的認知語境舊信息相互作用,得出一個老師并非催論文,而是要答疑的新信息給學生。如此循環下去,語境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言語交流也不斷地進行下去。
(二)認知語境的人本性
人是認知的主體,也是參與言語交際過程的語言符號使用者。人是認知主體,會產生兩種不同的認知語境,一種是不同認知主體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足以解釋這一現象。主體不同,就會造成身份、地位、文化背景、個人閱歷等的不同,因此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認知語境也會隨著主體的不同而發生選擇性變化。另一種是同一認知主體在面對不同事物時會選擇與事實相關的背景信息。比如一名中年男子不同角色的轉換會激發不同的認知語境。而人本性就是關注語言交流過程中傳受雙方所表現出求同存異的狀態,同時讓不同的雙方產生相同的認知語境,有助于人類的相互理解。
(三)認知語境的完形性
認知語境的最后一個重要特征是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得出的,Gestalt 在德語中是“完形”的意思。客觀世界中的任何事物,盡管各不相同,變化萬千但其各個組成部分都相互關聯。人們能通過對其聯系的認識,補充其殘缺部分,從而能在心理上獲得一個“完形”。事實上,人類這種能夠將不完整的視覺幾何圖像補充完整或根據經驗將客觀事物缺少部分進行補充,都稱之為人的完形能力。認知語境的完形性特征強調整體性,但也不忽略言語交流過程中,發話者和聽話者各自的背景知識與經驗。在分析一個整體時,認識是重要途徑,但如果不在整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就會造成認識的偏差。因此,分析認知語境必須從整體出發,再回歸整體。[2]
二、認知語境對翻譯過程的影響
翻譯實質上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交際過程。當原作文本被譯者首次閱讀時,譯者會推理其看到的所有文字、符號來對文本的基本意義做出反應,這種類似于條件反射性質的過程,能快速的讓譯者熟悉接下來的全部文章將是何種類型。接下來譯者運用大腦的感知去處理這些文本,這憑借著譯者日常的積累和背景知識的延伸。接下來,作者舉例解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利用認知語境推理和分析從而準確翻譯的過程。
原文:“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for example, rain forests and peat swamp are being cleared to make way for biofuel plantations, a progress that produces more emissions than the biofuels can save. ”
譯者首先獲得了已知信息,就在腦中形成一個關于環境保護的認知環境,再進行推理。但往往譯者的認知能力受到知識、生活經驗、專業等因素的限制,對于這句話的推理很可能會掉入“人們砍伐雨林、侵占濕地是為了獲取某種植物”的陷阱。事實上,這句話帶來的百科信息其實與“森林碳匯”這個概念有關。“砍伐森林,會造成本能被森林吸收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當中,也就等于排放了溫室氣體。”當然,邏輯并不是非要靠邏輯詞匯去說明,而是需要譯者準確地理解原文,讓讀者把原作者描述的客觀世界同自己熟知的世界聯系起來。當譯者的認知環境激活了“森林碳匯”這一長期記憶知識,這句話也就能非常清晰準確地翻譯出來。
三、小結
本文對關聯理論下的認知語境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其中掌握認知語境的三個特征:動態性、人本性和完形性是了解認知語境的重要途徑。翻譯實質上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譯者在其中起到的橋梁作用溝通了原作者和目標語讀者的認知世界。根據認知語境的理論,本文認為翻譯標準應該是:譯者翻譯原作要根據自身的認知語境對原作的明示部分進行推理,準確地產生與原作者相同的認知語境,并利用通順準確的表達完成譯文。譯者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善于積累、學習新的知識,文理兼備,同時根據生活經驗將平時的一些認知進行驗證與實踐,轉換為自己以后的翻譯經驗,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斯鉑伯.關聯性:交際與認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胡霞.略論認知語境的基本特征.[J]語言文字應用.2004(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