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亮
摘 要:貧困問題是推進建設現代化長沙的重要一環,更是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根源性問題。截至2018年8月,長沙地區1.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68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55%下降至1.08%,脫貧成效顯著,但是隨后又出現的少數脫貧后又返貧、暫時性脫貧等現象。精準脫貧是共享發展成果,既要立足于當下對原生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更要關注貧困群體脫貧的長效性問題,防范繼發性貧困的發生,在因此本文從當前精準脫貧過程中的返貧現象,結合瀏陽市部分返貧案例,從貧困群體穩定脫貧面臨的現實困境展開相關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脫貧攻堅;返貧;結對幫扶
一、瀏陽市精準扶貧現狀
2017年,瀏陽市按照中央、省和長沙市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精準脫貧取得階段性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市扶貧信息系統內建檔立卡貧困戶16022戶51229人,已脫貧10026戶34131人,未脫貧5996戶17098人,33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下降至1.3%。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進入“倒計時”階段,越往后,越要直面深貧、返貧問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為抓手。在現階段下,建檔立卡戶通過“五個一批”政策、先診療后付費、扶貧特惠保多措并舉,實現了貧困人口城鄉醫保全覆蓋,基礎性貧困已得到解決,深度貧困也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也存在部分已脫貧者無法穩定脫貧甚至返貧,僅2017年瀏陽市就有153戶472人因各種原因返貧,其根本原因我們可以認為是貧困主體的發育停滯不前,即返貧者本身綜合素質低,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返貧者外部所處的不利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貧困群體穩定脫貧的現實困境
脫貧的阻力與貧困的形成原因一樣,均是一個多方面現實困境下形成的復雜問題。雖然瀏陽市在近年來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有部分已脫貧戶面臨著返貧的現實困境。
(一)部分貧困戶思想僵化,存在較大的返貧風險
瀏陽市當前建檔的貧困戶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以及身體健康水平低的“雙低”問題,這部分群體往往自我脫貧意識缺乏且發展能力偏弱。以謝家村為例,從走訪發放36份就業意向及培訓意向調查表的統計結果來看,愿意接受技能就業培訓的僅2戶,拒絕原因多為家中勞動力不健全或是需要在家務農順便照顧病人及小孩,不愿意外出學習新的就業技能或務工。貧困群體本身面臨的勞動力不健全、家庭陪護負擔大、學習效率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其自身適應市場能力、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就業崗位水平等各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在其它生產要素(例如政策扶持、土地、原材料等)不變的情況下,其勞動者的素質不同從而產生的經濟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即使在當前產業扶貧政策力度加大的形勢下,部分貧困戶可能在當年可以取得一定收益,但隨后隨著市場更為成熟,對技能要求、產品品質的提高,這部分思想較為僵化的貧困群體不但會成為貧困人口反彈的基數,甚至會對政府引導投入的扶貧產業產生影響。
(二)抗風險能力弱,加劇了返貧現象產生
貧困戶除本身的經濟條件外,由于其本身“雙低”問題的條件限制,致貧主因難以改變,視野、見識也不如一般群體開闊,即使通過多年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大多數貧困戶已經具備了一定脫貧基礎,但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時仍是一擊即潰,這就加大了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難度。具體表現為:其一是受經濟水平發展限制,脫貧質量不高。當脫貧戶面臨疾病、減產等突發情況時,缺少與之對沖的資本。其二是貧困群體對外界復雜性缺乏基本認識,面對遭受市場欺詐行為難以及時維權,加劇家庭貧困,挫傷勞動致富的熱情。
(三)產業扶貧預期收益與市場實際情況脫鉤,放大了脫貧的不穩定性
2020年前的扶貧工作是以脫貧為目標, 以穩定增收為手段, 更加注重脫貧最終的結果。要達到脫貧目標, 就必須有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 妥善解決扶貧項目和資金之間的關系, 對扶貧脫貧的效果起著重要的決定性。產業扶貧在當前是貧困群體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經濟屬性也是其根本屬性,因此它面臨商品會面臨的一切風險。當前扶貧資金大多均是布局進入扶貧產業,在某些扶貧產業領域,政府及貧困群體為追求脫貧效益而盲目進入某一產業(多為種養殖業)時,由于市場調節存在滯后性,當產業進入摘果季節時,該商品的社會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此時即使轉產,也已造成產品積壓,不得不賤價拍賣,有的鮮活產品還會因變質而蒙受巨大損失。除市場滯后性帶來的風險外,還有來自自然災害的收成影響、來自貧困戶自身的管理影響等等。
三、貧困群體穩定脫貧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經濟建設是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我國扶貧政策開發從1994年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到當前的精準扶貧政策,脫貧的目標從解決基本溫飽上升為“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多方位的保障體系。精準脫貧的關鍵基礎還是整體經濟水平提高。要提高貧困群體的脫貧質量,提升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就必須要繼續加強對貧困地區的經濟建設。一是打造更為便利的交通運輸、網絡信息條件,為村級經濟提供便利的貿易條件。二是扶貧產業引進布局要更為合理,構建扶貧產業體系是轉變“輸血”式扶貧的關鍵方式,合理的產業布局才能激發參與者的活力,推動市場供需平衡。三是加強農村電商平臺建設,通過引進知名電商平臺,引導農戶學習電商化經營,拓寬銷售渠道,減少農戶盲目擴張的概率,增強貧困地區的持續“造血”能力。
(二)推進制度改革是關鍵
返貧是農村扶貧開發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社會現象,在取得脫貧成果的同時,制度設置上必須正確認識返貧問題,并重視加強對返貧問題的理論研究及政策指導。脫貧攻堅政策實施以來,各地區均成立了扶貧開發小組,并抽調大量干部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這種做法在精準扶貧實施初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這種管理方式有待進一步優化,從而更好的適應可持續性的脫貧。一是鼓勵建立具體的市、縣、鎮、村級扶貧信息交流渠道,開展互幫互助,有助于扶貧信息交流溝通以及合理的扶貧產業布局,從而提高扶貧經濟效益。二是優化扶貧干部考核管理體制,考核評估中要減少對資料、檔案等紙質資料考核占比,以帶動脫貧的成效、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認知等方面為落腳點,鼓勵干部在扶貧具體路徑上下苦力,減少干部在文稿匯報上做功夫。三是建立動態預警配套機制,已脫貧戶返貧以及新增貧困戶產生均是一個資產被動消耗、入不敷出的過程,針對該部分人群應該設立配套的幫扶機制,做好其戶上子女就讀保障、勞動力就業咨詢、家庭大病醫療救助等措施,多方位保障其家庭主要勞力不喪失“造血”活力。四是構建政府扶貧與社會扶貧的協同機制,現階段政府屬于的中堅力量,但穩定脫貧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企業、學校和社會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參與的規模與深度還可以繼續挖掘,整合各類扶貧資金、項目與人員,形成“政企校社”扶貧合力。五是推進對市場不良商業行為的監管懲戒機制,加大對非法融資、套路貸、網絡傳銷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貧困群體相關知識的普及,多措并舉減少不法行為對貧困群體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做好貧困群體脫貧希望的護航工作。
(三)做好結對幫扶是保障
現階段而言,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產業扶貧等政策均為方向指導,但如何就貧困群體的區域、個體差異來因戶施策,用好干部結對幫扶政策是助力貧困群體穩步脫貧的重要保障。一是重點把握貧困群體的脫貧路徑,打開貧困群體的眼界和出路。通過結對幫扶的定期走訪交流,與結對貧困戶商討脫貧路徑,提供更為開闊的干部視野,及時將動態提交給與扶貧隊,由扶貧隊做好就業培訓的銜接工作,阻隔因為技術發展造成的返貧或持續致貧現象,通過職業培訓精準發力,提高精準扶貧與技術革命、產業升級的同步性、可持續性,要實現東西精準對接、產業升級精準對接、職業教育精準對接、知識更新精準對接,不能出現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被遺忘者”和被邊緣化的人。二是持續關注貧困群體的思想動態,通過“扶智扶志相結合”,扶起他們的脫貧斗志。貧困原因除去大部分因病、因殘、因天災的,少部分也存在因懶致貧的情況。結對幫扶政策推動穩定脫貧的核心就在于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切不能以簡單的發錢發物來替代了對貧困戶精神層面、思想層面的慰問。結對幫扶工作要做好持續關注貧困群體的思想動態,一定是要帶著感情、帶著問題、帶著方法、帶著責任去的。方法不妥當很容易形成扶貧上的“拿來主義”,貧困成了貧困戶向干部伸手要錢的秤砣,還引發貧困戶邊緣戶對扶貧工作的方方面面評價。扶窮不扶懶,扶貧先扶志,在文化浸潤鄉風文明中移風易俗,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倡導弘揚“脫貧光榮”“勤勞致富”的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貧困戶心中。
我國農村的貧困問題,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和復雜的地域特征,一成不變的套用任何扶貧理論是難以實現新時代下的扶貧開發目標。我們只有基于真實情況下的調研,不斷開展理論與實踐上的優化創新,探討新時代下解決返貧問題的新路徑,才能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的講話[J].北京:求是,2017,(17).
[2]陸源輝.精準扶貧應注重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開發[J].長沙:新湘評論,2017(4).
[3]張鵬飛.關于返貧防控機制建設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3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