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昌
摘 要: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長效管理機制作保障。近年來,資興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結合資興市東江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推進農村連片環境綜合整治、城鄉同治、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農村環境面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本文通過調查研究資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現狀,結合有關材料的進行分析綜合,針對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思路與辦法。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長效管理
一、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現狀調查
(一)全國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情況
據統計,從2010年開始,環保部、財政部先后組織23個省區市以連片整治的方式,開展以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為重點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315億元,帶動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180多億元,支持2.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整治,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0多萬臺(套),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100多萬臺(套)。
在今后一個時期,環保部將聯合財政部繼續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預計到2020年,再完成10萬個建制村的環境整治,繼續加大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和土壤環境保護。有專家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環境整治投資規模資金將達到5萬億元左右。
(二)資興市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基本情況
資興市地處位于北緯25°34′-26°18′,東經113°08′-113°44′,位于湖南省東南部,位于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羅霄山脈西麓,茶永盆地南端,湘、粵、贛、三省交匯處,總面積2647平方公里。 資興市中心轄2個街道、11個鄉鎮。總人口37.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3萬。2016年,資興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95.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實現53.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95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將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成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召開了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議,對農村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試點工作進行了專題安排部署,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積極進展,在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環保目標任務,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是,由于資興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起步較晚,治理資金不足,機制尚不完善,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糞便處理設施的數量與規模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更對資興市創建5A級旅游城市形象造成較大影響。對此,資興市高度重視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決定以開展湖南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為契機,結合全市正在實施的東江湖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城鄉同治、生態創建等工作部署,合理整合資源,集中匹配項目、資金,加快解決影響群眾生活和身體健康的農村環境問題,改善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促進全市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二、資興市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存在的問題
資興市通過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等工作的開展,以及部分村環境衛生保潔管理長效機制和保潔隊伍的建立和正常運轉,農村環境已出現了很大的改觀,但不少地方仍存在“臟、亂、差”等現象,具體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思想認識尚未真正到位
收獲季節,農民焚燒農作物秸桿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病死的小動物拋入河中;一些村,尤其是聚居地環境衛生臟亂差,污水橫流、垃圾亂飛,雖為生活習慣所致,但關鍵仍是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有的農村基層干部,對整治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重經濟、輕環境污染的情況。村民參與環境污染整治意識也不強,部分村莊更存有抵制情緒,阻工現象時有發生。
(二)經費捉襟見肘,與實際需要存在差距
一方面,資興市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建設費投入明顯不足,目前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工程只覆蓋興寧、白廊鎮的14個村,距離全市266個行政村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投入鄉鎮村一級的運行經費更是捉襟見肘,富裕村運行經費通過農民自籌相對有所保障,而困難村基本上一籌莫展,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的局面。大量的生產垃圾需要進行收、運、銷處理,污水處理設施需要運營管理,這使得鄉鎮經費壓力日益增大。
(三)農村環境整治缺乏長遠規劃
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是一項長久性與突擊性相結合的工作,編制一個全市農村環境建設的專業規劃,是確保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關鍵。目前,資興市農村日新月異,村民相繼建設新房,但是由于缺乏相應規劃,新建村莊人畜混居、污水亂排,垃圾亂丟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規劃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環衛事業的發展,導致一些地方的環衛工作無法按照統籌工作要求落實環衛基礎設施的定點工作,更無從解決相應的資金、用地等問題。
(四)統一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尚未建立健全
當前,資興市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推進工作取得突破性的創新,資興市政府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環境保護方面投融資的企業,負責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工程的具體實施。雖然明確了項目建設業主責任,但是具體負責協調管理工作的鄉鎮并沒有納入考核責任體系。同時農村環境整治又涉及環衛部門、住建部門,存在各自管理的現象,全市農村環境管理體制還沒有理順,生產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的體系還不完整,缺乏中轉站、處理場等項目的建設及資源共享的整體規劃。
三、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的對策建議
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應明確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以鄉鎮政府為業務主體,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落實機構、人員、經費,實行典型試點示范,逐步推開,建立起一套長效管理機制至關重要,必須堅持常抓不懈,才能達到新的層次和水平。
(一)正確宣傳引導,增強環衛意識
堅持輿論先行的原則。改變農村落后現狀和農民的習慣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村黨支部、村委會長期的宣傳引導和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經常性地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現實意義,倡導移風易俗,樹立“講衛生光榮,不講衛生可恥”的新風尚,增強環境衛生意識,使保護環境、講究衛生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讓"清潔家園,從我做起"、"村容整潔,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過宣傳,進一步喚醒廣大人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角色、主體意識,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和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
(二)不斷增加投入,改善設施條件
將環境整治經費納入市(鄉)財政年度預算,對村級環境整治實行以獎代補。發揮社會力量積極統籌環境整治管理資金,采取村辦企業、群眾基礎好的村可實行一事一議,市、鄉財政、村經濟等每年積少成多投入一定數額的資金,籌措資金,配備垃圾箱、掩埋點等必需的硬件應及時配套,陳舊的應及時更換,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斷改善工作條件,確保工作質量。
(三)重視網絡建設,提高隊伍素質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整治的組織網絡,是確保農村環境長治久治的關鍵。要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作為一項關系農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任務,納入鄉鎮(辦)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在鄉鎮建立專門班子的同時,在各村成立環境綜合工作領導小組和環境監督員隊伍,并重視鎮、村兩級保潔隊伍的建設,對保潔員實行補貼,每人每月補貼100-500元不等。形成農村環境整治的管理網絡。提高他們的素質,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明確部門職責,加強協調配合
農村環境整治是系統工程,涉及各個層次,方方面面。各部門之間要明確責任,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發揮部門自身的行業優勢和專業特長,根據自身的特點,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搞好服務。市國土資源、城建、城管等市級職能部門要積極組織力量,加大力度,堅決制止在村莊規劃點外翻建、擴建住房和各戶建房地坪標高不一,加強工作巡查和各類違法違章行為的查處。要根據村莊建設規劃布局和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對違法違章建筑在集中清理整治后,把拆違還耕、拆違還綠、拆違治臟、拆違添景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拆一片、清一片、管一片。考慮到村級集體經濟的承受力,市里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給予村莊整治效果好的村一定的經費補助。市愛衛辦重點指導村莊、家園、道路衛生保健工作;市水利局重點指導河道清潔;市農林局重點指導和規范清潔田園、畜禽糞便治理、沼氣池建設和綠化家園。并實行部門掛鉤聯系鎮村工作制度。為徹底改變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建設生態型新農村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五)建立健全統一的管理運行機制
要理順全市農村環境管理體制,明確市、鄉鎮、村各級環境整治責任主體,同時進一步強化保潔隊伍建設與管理。建立市、鄉鎮(辦)、村(居)三級清掃、三級監管的管理新模式,相關考核與村干部報酬直接掛鉤。健全農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包括統籌機制、督查制度、資金投入制度、保潔員制度等,按照建管并舉的思路,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采取市鄉村三級聯動機制、部門聯動機制、鄉鎮級統籌村級生活垃圾機制等措施,對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全面清除陳年垃圾。各鄉鎮按照“專人負責、定點收集、定時清運、統一處理”的要求,建立鄉鎮級統籌村級生活垃圾的機制,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統籌處理。根據村莊建設規劃以及自然村落布局和人口分布情況,合理設置垃圾收集、分揀或轉運等設施,因村制宜地采取焚燒、填埋、漚肥等方式,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城鎮郊區的村莊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對垃圾進行收集處理。建立起村級垃圾統籌機制,逐步健全農村保潔員制度。建立村莊環境衛生“門前三包、分區包干、定責定薪、聯合考核”的長效保潔機制。按照“農戶參與、多級負擔”的原則,各村按照統一規劃建設垃圾中轉站和垃圾填埋場,在村內合理設置垃圾池和垃圾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