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倪冰
摘 要: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自身的顯著特點,也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與現代法治精神存在沖突,但一些思想和理念仍對現代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現代法治社會更好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傳統;法律文化;現代法治;借鑒意義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概述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是指從上古起至清末止,廣泛流傳且具有高度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法律文化。主要內容包括禮治、德治、人治以及以“刑”為中心。其中禮治是封建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禮治思想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伴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德治主張以理服人和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去教育他人,是將思想道德提升到了治理國家的高度。人治,即“人”的統治,就是指依靠個人意志的作用來實現政權管理和政治統治的政治主張。刑是對禮的補充和幫助,刑與禮有機統一在一起,這是對中國古代法律傳統的真實寫照。
二、現代法治精神的概述
(一)現代法治精神的涵義
法治是指嚴格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種治國方略,要求社會主體將法律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國家運行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并使法律在全社會中得到遵守和實施。現代法治改變了人類已有的獨裁和專制,改變了人治和德治的治國模式,是迄今為止最有效、合理和完善的治理手段。
(二)現代法治精神的特點
第一,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
第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第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的借鑒意義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體系,由于歷史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在傳統之中存在一定的糟粕,但這并不表明中國當代的法治建設不再需要傳統法律文化的參與,相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作為中國法治建設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在思想層面與制度層面上的可供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精要依然意義重大。
(一)崇尚道德教化
我國傳統社會一直崇尚道德的教化作用。為政以德,傳統法律文化中道德教化一直是處于主導地位,而法律處于輔助地位,實行“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傳統社會道德觀念注重個人道德的自律,而當今社會更加需要注意法與道德的關系,在立法、執法、司法的過程中絕對不能明顯違背人們的基本道德規范,否則便無法取得良好的法治效果。
(二)“民貴君輕”的法律理念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中,相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神、君來說,“民”是關注的對象,是一切的落腳點。“本”指出了“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民為國本”強調的是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民”即是組成國家的基本要素,沒有了民眾,國家也就不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法治精神應該更加注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將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做到以民為本。
(三)“和諧”思想
在我國的傳統法律思想中,“和諧”思想被看作是一種最高的境界,例如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指的就是現代意義上和諧社會,它應當包含如下要素:
天下為公,社會安定。整個社會的運行是為公眾而服務的,不是為了一個或者部分特定主體和階級,這樣社會才能有秩序的運行下去。
賢能之治,各司其職。在大同社會里,人們因其知識和才能的不同而各自從事不同的職位,在不同的職位上都盡可能的實現個人的價值。
誠信友善,和睦團結。和諧的社會環境下從事各類交易更多的是相互之間的信任,人與人之間是和睦而又團結的。
法治的社會必然是和諧的社會,和諧的社會也必然是法治的社會。
通過對孔子思想中的和諧社會分析,可以看出現代法治社會與和諧社會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們在建設發展法治的同時,要做到各方面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于現代法治有一些局限性,但那些有利、精華的思想依舊對現代法治建設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實際,聯系歷史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和這些思想融會貫通,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使我國的法治事業更上一層樓,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馮留坡.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影響與重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7,(4):37-38.
[2]于語和,呂姝潔.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當今的法治認同[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27-129.
[3]申占敏,陳秋雨.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J].科學經濟導刊,2016,(14):142-143.
[4]蘇雪菁,蹇曉燕.我國傳統法律文化與法治建設的相互作用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