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彥萱
摘 要:城市微型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面積小、數量多、與人互動頻繁的特點。而如今,在我們身邊有大量因設計不當而利用率低下或被閑置的微型公共空間。城市設計可以從人的五感體驗出發,豐富人們的空間體驗,激活消極空間,營造有活力的、人們愿意停留使用的微型公共空間。
關鍵詞:微型公共空間;五感體驗;空間設計
一、城市微型公共空間
(一)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定義
根據城市公共空間的層次結構研究,將城市公共空間根據規模尺度、效用范圍、要素特征和運行機制分為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微觀層次。宏觀層次主要針對市域范圍內公共空間的整體結構和分布格局;中觀層次以此為基礎包括城市天際線、城市各類公共空間的數量、公共空間的模式和風格等;微觀層次與人的互動最為直接頻繁,成果多以工程產品呈現,涉及空間的尺度、形狀、材料等具體要素,與人的使用息息相關[1]。
(二)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研究現狀
廖方提出城市微觀層次的公共空間的界定和作用[1]。薩娜、劉志科、李彥華在《城市微型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提出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能提高城市景觀品質,豐富城市文化生活[2]。威廉·H·懷特的《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中列舉了大量的城市小空間的研究案例,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小尺度空間營造的設計要素[3]。日本著名的犬吠工作室2014年在広島市現代美術館舉辦名為“Micro Public Space”的展覽,他們在對人的生活行為與環境設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展出一系列與人的活動相關的設計作品,小型公共圖書架、小型休憩亭和臨時性的遮蔽裝置等作品也展示出對微型公共空間的關注。Hans Frei和Marc Bhlen將在城市中的微型公共空間的功能進行歸納,有微型公共藝術博物館、微型公共市場、微型公共舞臺、微型公共書報亭、微型公共公園、微型公共圖書館、微型公共修理店、微型公共城市農場等22種功能[4]。這些研究,為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參考。
(三)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范圍界定
文章所討論的城市中的微型公共空間,從空間大小上來說,是相對所依附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行界定的。微型公共空間包括組成城市口袋公園的多個休閑空間、城市公共廣場的各個微型休息空間、城市公園內的各個微型游憩空間、創意產業園內的微型公共娛樂空間、商場內的微型公共停留空間、居住社區內的各個微型活動場所、城市街頭巷尾的碎片化活動場所,都是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研究范圍。
從空間功能上來說,城市微型公共空間具有多變性和可塑性的特征。城市微型公共空間可以提供多樣靈活的空間服務,如舉辦各種城市公共活動,提供多種使用可能性。可塑性是可以由城市中的各個閑置的、不被人光顧的、利用率低的消極公共空間改造而來,成為吸引人停留的、人頻繁使用的公共空間。
(四)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意義和作用
中國的城市告別了前幾十年的大拆大建的發展,迎來了更注重質量的存量規劃時期。城市微型公共空間因其具有數量多、尺度小、與人的互動最為頻繁的特點,成為在城市中人們日常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并未被充分利用的微型公共空間。基于人的五感體驗的空間設計,可以激活城市中一處處具有潛力的微型公共空間,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去處,既能提升空間的品質和空間使用效率,又能為市民營造更舒適的城市公共空間。
二、基于五感體驗的微型公共空間設計
(一)五種知覺系統的定義
替代傳統中那五種相互分離的感覺,心理學家詹姆士·杰爾姆·吉布森(James J Cibson)將感覺歸屬為五種知覺系統:視覺系統、聽覺系統、氣味系統(味覺與嗅覺)、基本的定向系統和觸覺系統。斯坦納(Steinerian)的哲學認為:事實上我們使用著多達12種感覺[5]。
城市感知的尺度可以理解為人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對城市空間信息獲取的范圍。讀取城市空間信息的途徑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及方位感[6]。豐富的知覺系統使我們擁有獲得多重體驗的能力,然而在當下對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營造設計中,并沒有全方面地考慮提供多重感知體驗的可能性。文章將從人的五感體驗出發,探討如何營造受人喜愛的的微型公共空間。
(二)五感體驗的微型公共空間設計
1.視覺感知
微型公共空間延續場地整體的公共空間環境的材料特征和色彩搭配。線性連續的空間元素運用可以提升空間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如搭配協調的空間色彩、相互對比的材料材質、變化豐富的光影效果、四季變化的植物顏色、風格統一的導視系統設計都能塑造有特質的微型公共空間。
以點狀的方式設置景觀雕塑和藝術裝置,使之作為微型公共空間中的視覺焦點,通過形狀、材料、顏色傳遞著空間的文化內涵。在一些工業創意產業園中,利用改造前原工廠的機械設備、紀念性建筑局部、標志性的生產事件等進行復原陳列或者改造重組,使之帶有原來的工廠的生產、生活痕跡,從視覺、觸覺感知上凸顯此處的空間特點。
2.觸覺感知
不同的材料選擇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觸覺感受。觸覺感知與視覺感知相輔相成,空間中材料的顏色和特別的質感會引發人的好奇心,使人不由自主去觸摸空間,引發人的肢體與空間的親密互動,通過觸覺體現空間對人的細致關懷。例如,不同的鋪地材質會給人不同的身體感受:干凈的鵝卵石鋪地,會鼓勵人們脫下鞋子用腳直接感受腳底的清涼和凹凸;光滑的瓷磚鋪地,使人雨天摔跤的幾率變大。
大自然中的水、植物、動物等,也使空間的觸覺體驗變得豐富有趣。例如位于佛山嶺南新天地內道路一側的微型公共空間親水互動景觀的塑造:一側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外墻,成為活動發生的幕布,中間的小型噴水池空間吸引孩子們紛紛赤腳踩水嬉戲,享受來自水的清涼的觸覺感受;另一側的矮墻接近座椅的高度,父母坐此處休息和觀看,聽著水聲、孩子們的歡笑聲,這里成為新天地的游人最為密集的場所之一。來自水景的聲音和觸覺體驗提升著空間的親和力,吸引著人的駐留,空間也因為人的積極參與而煥發無窮活力。
能體現場地的文化積淀、風土人情的城市公共家具,兼具文化性、功能性的特征,也從視覺和觸覺上展示場地的獨特個性。通過原物保存或者歷史舊物而衍生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的陳列,結合家具的功能,滿足場地設施配套的同時,也為場地帶來新的視覺焦點和多樣的觸覺感受。如上海楊浦區濱江景觀帶的公共裝置,將原來港口的船栓進行藝術化的保留和排列,既是公共裝置又可作為公共座椅使用。在這片景觀帶中,同一公共空間的不同微型公共空間,對應不同的場地文化主題,有不同的座椅配置,帶給人不同的觸覺感受。座椅造型和椅面材質的變化,也會從視覺和觸覺的角度暗示場地的歷史文化涵義,加深人對微型公共空間的記憶。
藝術性的互動裝置也可以為微型公共空間帶來樂趣,裝置的奇特形狀、特殊的材料質感會讓人產生觸摸的欲望。北京胡同中的裝置藝術“胡同剪映”,以老北京胡同“剃發”的街道場景為出發點,設計出在狹小街巷內可移動和開合的剪發裝置。街頭剪發的活動喚起了胡同居民對過去剃發的場景回憶,街區居民可以在家門口街頭剪發,過往的居民也會駐足觀看,與剪發師交談聊天,創造了新的體驗和觀看的方式。如“鄭州1904公園”可互動的蒸汽機車的設計,設計者從一條場地殘留的鐵軌引發遐思,用設計豐富了場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并獲得大眾的喜愛[7]。人們通過與裝置的肢體互動,用身體感受著空間帶來的歷史文化意義。
3.聽覺感知
聲音也是提高微型公共空間趣味性的方法之一。在微型公共空間中,可以運用大自然的風的吹拂、水的流淌制造聲音。如紅坊內的沙宣形象店的墻面設計,運用圓釘固定整齊排列的橢圓形塑料片的一端,塑料片的另一端可以隨風擺動發出碎響,立面也隨著風的吹動而呈現出起伏的明暗效果。可視可聽的空間讓人不禁停下腳步,享受由風帶來的空間演奏。
在微型公共空間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聲音。位于成都歷史街區寬窄巷的《寬窄九墻·老井鏡像》,采用新媒體藝術語言,以三個老井為屏幕,播放著童年的萬花筒、老成都的歷史影像和即時的街景,帶來“物是人非”的時間感[8]。熟悉的生活事物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在空間立面上,人在觀看和閱讀、傾聽和觸摸的過程中,感受空間帶來的無窮樂趣。
4.嗅覺及味覺感知
舒爾茨提出“認同感”(Identification),意思是“與特殊環境為友”,空間提供能與人經驗產生共鳴的氣味或使人產生味道體驗的事物,一種熟悉的花香氣味、一種小吃的味道都能引起人對空間的熟悉感。六角鬼丈設計的感覺藝術館的橢圓形廣場不僅有著風的聲音,還飄蕩著陣陣香味[9]。在微型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強化原場地的草木花香,請回場地附近的食品售賣人,都是能從嗅覺感知上提升空間品質的方法。
景觀不但可以帶來視覺的愉悅,還可以帶來蔬菜的清香、水果的香甜口感,成為可以食用的景觀。位于上海四平街道的百草園,通過味覺和嗅覺提高微型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將一塊小廣場邊沿無人打理的閑置空間變成居民共同維護的蔬果園,居民一同收獲花園中蔬菜水果成熟的喜悅。
5.方位感知
舒爾茨提出“方向感”(Orientation)指人辨別方向,明確自己同場所的關系,場所的秩序會使人產生安全感[10]。在微型公共空間的設計中,要注重空間導視系統的設計。
北京大柵欄歷史街區的導視系統,由NDC(日本設計中心)代表原研哉主持設計,結合描紅藝術,將大約1.5平方公里街區中的院落匯編成三維數據,建立3D模式下的運用系統。通過印刷地圖、導覽標識、移動終端導航及其他應用方式,為大柵欄帶來全新的視覺形象,為歷史街區改造注入新的藝術元素。
三、五感體驗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設計方法
五感體驗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設計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一)基于五感體驗的物質空間環境營造
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為人的使用而營建,人的日常生活也因精心設計的空間而更具活力。五感設計可以結合微型公共空間原有的物質環境,如建筑界面、街道環境、綠化植物、藝術小品、公共家具等,通過環境更新或設計介入,改變人們對空間乏味無趣的體驗記憶。基于五感體驗的物質空間的改造可以通過細節的空間元素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觸發人對空間的使用沖動,人們也因活動的發生形成空間記憶,對空間賦予情感。
(二)自然界的風、水、光、動植物帶來五感體驗
微型公共空間中植物的顏色、材質的溫度、風的急緩、動物的活動也會為空間帶來更多的樂趣,奈良公園的鹿還成為城市觀光旅游的重要符號。
(三)集圖、聲、光、電等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帶來五感體驗
日新月異的多媒體技術也會為微型公共空間增添人氣。多媒體設備可結合物質空間通過音樂、解說、圖案、動畫、光影傳遞空間的歷史文化,通過即時影像與人的行為進行互動。人們在制造和欣賞這些圖像、聲音時獲得喜悅和歡樂。
(四)城市活動在微型公共空間的舉辦帶來五感體驗
城市中的藝術及設計活動、展覽活動、旅游活動、演出活動、企業或個人舉辦的特色活動等,聚集來自城市各處的參加者和觀覽者。微型公共空間可以作為活動的舉辦空間之一,活動所制造的空間主題情景、藝術介入為空間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因活動而聚集的人們在空間中的演繹、交流活動也使人們自發地使用空間,并在使用過程中留下記憶、產生情感。
四、結語
正如茅明睿的演講《數據與城市正義》中提到的對“Right to the city”市民權的解釋,市民權就是一個人進入城市、居住在城市、參與城市生活、平等地使用和塑造城市的權利。中國近百年來變化飛速,順應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進步也對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提出更多要求,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設計中對五感體驗的關注,正是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回應。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間帶給生活在城市的人便利與歡樂,城市微型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部分,承擔著傳遞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精神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廖方.城市公共空間層次結構探討[J].規劃師,2007,(4):15-20.
[2]薩娜,劉志科,李彥華.城市微型公共空間景觀設計[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8):100-103.
[3]威廉·H·懷特.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M].葉齊茂,倪曉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4]Hans Frei,Marc Bhlen.Situated Technologies Pamphlets 6: MicroPublicPlaces.Architectural League of New York,March 2010.
[5]尤哈尼·帕拉斯瑪.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三版)[M].劉星,任叢叢,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49.
[6]韓西麗,彼得·斯約斯特洛姆.城市感知:城市場所中隱藏的維度:hidden dimensions of urban places[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21.
[7]王中.被誤讀的公共藝術[J].公共藝術,2011,(5):65-70.
[8]楊奇瑞.《九墻》系列——創作與思考[J]. 雕塑,2017,(1):38-43.
[9]支文軍,劉 凌.感覺的建筑--日本建筑師六角鬼丈教授設計作品析[J].時代建筑,2001,(3):70-75.
[10]費彥.現象學與場所精神[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9,(4):20-24.
作者單位:
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