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人居小區以規模化,整體化出現。它的出現形式有別于人類自然發展狀態中形成的人居群體。人居小區的設計和施工,對自然生態影響和對人居精神意識的影響都是雙重的。在小區設計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將對自然環境、精神意識等影響處理到一個相對良性的狀況。
關鍵詞:環境;小區;住宅
人居小區,顧名思義,就是人聚居生活的地方,深受社會、環境、經濟的影響。從自然環境因素來講,人居小區是一個特殊的自然環境,有著和外界自然環境的呼應,也有著不同于荒野生態系統的差異性,還有著獨立的生物體系和生物平衡關系 。從人文環境來講,居住小區是一個人群文化系統的有機構建模式(單位元),一個和外界社會有著統一意識形態,且互相產生影響但又有小區固定模式的人文意識的獨立體系。小區在以居住為目的的同時,以人群集體住宅為存在模式,是以人為屬性的精神交流場所。這種人居集體在交流、生活中產生的意識和價值觀與人類自然狀態的群居形式理應是一致的。這種人造群體居住模式的小區環境,如能夠合理設計,則可以將可持續發展意識上升到人類思想意識的高度上來。
當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日益受到人類的破壞,人文環境也產生難以接受的創傷。而以人居空間為主體單元的小區是整個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相關的學者研究,在全球城市用地中,人居小區占地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從自然環境保護角度來講,其使用土地面積占有率高,生活垃圾積聚越多,消耗資源越巨大,同時對地表環境影響更為顯著。從人文環境的角度來研究,人居小區環境作為棲息之地,是大眾思想交流、文化交流、感情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解決好人居小區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注重上述兩個環節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解決人居小區規劃的合理性。那么,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的過程中,怎么樣以一種合理的模式發展,營造出一個類似自然居住群體的空間,成為當下的思考。
在20世紀60-70年代,首先由于生態體系破壞和資源無限浪費,人們開始對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詞匯頻繁使用。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有關人類環境的聯合國會議中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那就是人類正向地球可承載能力的極限靠近[1]。這項會議聚集了國家的交流,因能源和環境問題,眾多的國家圍繞生態,自然,水土流失等多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居環境消耗對生態的破毀
自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持續加重,以人居環境研究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此問題,大致可以將其細分為以下幾類:
(一)小區中家庭內部消耗量的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家用電器的增加,消費品的多元化,以及一次性的消費物品增加,生活垃圾、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急劇增加。譬如冰箱的使用空間逐漸增大,使用量逐年增加,部分學者認為這是近年溫室效應導致氣溫上升的主因。家庭垃圾的增加也是小區規劃中應該考慮的重要環節,譬如一次性塑料包裝袋、電池、超標磷化物的生活污水等,都在破壞著生態環境。
在市內空間中,家庭用水也在增加。居住空間的增大,使得家居空間衛生間使用數量增加,這些數量增加的衛生間以及智能洗衣機的使用使得居民家庭用水增加,同時增大面積的住宅花園、綠地,使得灌溉用水量增加。這些淡水的使用又間接導致了污水處理廠進行污水處理的能量消耗。
(二)小區中空間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資源破壞
隨著低密度住宅規劃的開始,更多的城市人口居住于郊外,這又使得私人機動交通工具數量增加,導致安全以及環保性能較好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魅力降低,使用頻率降低。同時過多的私人汽車導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加,以及交通道路大量占用土地的現象增加。
過大的住宅區域,過寬的小區馬路,面積過大的綠色植物面積,都是對可持續住宅設計造成影響的負面因素。
同時,住宅中建筑設計、配套設施的使用年限降低,使得重復建設消耗資源。在住宅施工中,普通住宅修建時每戶住宅平均產生建筑垃圾約2.5噸,而拆解建筑時期,同樣單位的空間,產生的建筑垃圾約為20噸,增加了建筑資源的浪費。
注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比如水資源的利用,同時提高不可再生資源的可利用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發生器。遵循在施工現場留下最少的建筑物痕跡或者施工痕跡,可保護原生態地形中的植物、風土、地貌等。
二、可持續發展住宅中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及其意識
學者布豪茲提出,人類在一年之內消耗的礦物燃料的總量,需要自然界大約100萬年的時間來形成。我們沒有辦法再來利用這些礦物質能量,因為一旦這些能量被釋放便不可回收。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意識,是目前做好小區規劃中對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環節,可持續發展還反映在地脈、人文、文化方面,在案例設計中遵循地域生態系統,保持原有的植物、水紋,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同時尊重地域人文文脈的暢通,在住宅小區設計中,保持現今文化系統,既是和傳統地域建筑設計風格有銜接性的設計思路,也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舉措。
在人居小區規劃中,注重在住宅小區設計中的另一個舉措是滿足多個時代,考慮到下一代,或者幾代人功能滿足的條件。在住宅設計單元中,由于時代發展變化,所產生的新的服務功能的需求是難以準確估測和預先預留的,但是在設計中應盡量估計到這些因素,即在這個空間中預留著部分空間可以修改,變化。
可持續發展的人居設計在滿足共同生活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公民公共意識。一旦這種公共的文化意識產生,居住單元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向心力,以及人倫關懷,產生一種處于人類良好發展中有機的人文向心力。 這種小區的產生,首先要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和基本的要求,即人居小區單元的開放性。
三、人居小區中精神意識的產生
從人居環境設計角度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是對人居小區空間單元的定位,功能的設定等層面。一個具有公共人倫意識、公共思想、感情交流的空間,首先要在設計層面就,反映出來。具有合理公共交流空間,滿足不同的人群,同時這些居民群體之間不是互相隔離的,而是有交流通道的。雖然人居空間不能解決政治問題,不能調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但是從方案設計層面調節某些層面發生情況是完全具有可能性的。
傳統人居小區多以勞動生產關系為依據,以家族血脈、宗族意識為紐帶,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有著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類似的宗教信仰、價值觀。當代小區則是以住宅小區投資人、國家、財團,企業等為組織方,以商業經濟形式,或者以國家政策為背景而規模性出現的。這就需要在設計小區空間時,考慮多方面因素。
在古代希臘時期,作為當時居住單元的住宅小區,已經產生了良好的意識形態的交流氛圍。居住規劃區域緊靠城市核心區域,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的城市核心區域,乃至交通要道交叉口都有作為議事的公共交流場所。正是有著這樣的交流空間的存在,古希臘時期才在文學、哲學上產生了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阿基米德等大學者。這些大學問家在當時只是市井學者(就其學術傳播形式而言),以及意識學說的傳播者。正是這種市井的公共意識在多代人的修正及上升中,達到了當時人類眼界和智力可以達到的巔峰。這種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當時城市居民具有合理的公共交流場所,以及市民居住區的設置具有人居行為引導性有關。合理的空間布局,引導了居民思想的交流。
在中世紀時期,西方的住宅發生了變化,由希臘,羅馬時代的高大建筑,寬闊的街道變成為高密度住宅,狹窄的街道,這種高密度的住宅小區模式使得人的交流更加方便、隨和。同時由于宗教勢力的統治和其他交流思想的禁錮,城市居民的交流環境多是與神有關的教堂。在中世紀城市空間利用方面,由于居住區域密度較高,致使城市空間中住宅所占面積比例相對較少,對生態的影響也較小;同時由于居民區面積較小,使得在城市較為核心的區域,手工業工廠,作坊并存。這樣一種生活空間意味著居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都在一個距離較為近的空間中,這種從工廠或者作坊到居住地較為便捷的居住空間減少了居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從城市市政管理來講,減少了交通設施的建設,以及降低了城市交通面積所占用比例。
這兩個時代居民居住環境的存在模式,都可以說明城市居民小區的設制對居民思想交流、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四、將環境保護與人文關懷的辯證統一性
環境保護和小區人居環境的保護本質都是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表現。一個設計合理、規劃思想先進的人居小區,是將人居生態環境、人居思想、人文環境相融的同一體。
合理的人居小區群體是一個生態圈。這種生態圈的本質內涵主要體現在生態健康方面,是可持續發展的,和自然環境大系統相協調的生態圈。也指在作為小區環境中人居群體精神、人文、思想等方面有機、健康、良性的群體模式。這兩方面協調性的發展,從本質上來闡述,也是在小區的規劃建設中應該關注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弗里德曼·A.住宅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小區的規劃與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
作者簡介:
鄧煒煜,凱里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