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瑤
摘 要:城市街道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交往、活動的重要場所;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連接城市各生活區的紐帶,另外它還是反映城市風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展示著城市的活力,代表著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安遠路主要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人性化的解決方式。首先通過對上海市安遠路街道概況及周邊居民需求進行調研,通過大量的調查分析,以人的需求為主,并結合人性化設計相關理論知識,對研究得出相關數據加以分析利用,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改進措施。通過對安遠路道路的調研,進一步發現當代街道空間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深思。
關鍵詞:安遠路;街道空間;人性化
街道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城市空間。街道的面貌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發展水平,它是城市的窗口和縮影。而最能體現城市生活的是與人們日常接觸最為頻繁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生活性街道作為城市空間構成的骨架,更真實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和特征。因此,街道不僅是一個三維的物理空間,更是為我們穿越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的交通出行提供服務的公共空間,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傳統的文化特色。在近幾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富有人情味的街巷被當做發展的代價犧牲掉了,街道空間比例失調,街道的規模常常按照車流量來計算,以汽車為尺度進行設計和建設,忽略了人在其中的地位,街道情感空間逐步消失。城市街道“千街一面”,街道漸漸失去了近人的尺度而被淡化成了功能單一的車行通道。
一、街道空間的發展概述——以上海市安遠路為例
(一)基本情況概述
安遠路位于上海市市區中部,為靜安、普陀兩區分界路,東起西蘇州路,西至長壽路,長2003米,寬12.0~18.0米,車行道寬8.0~12.0米。沿路多為住宅區,有著名的玉佛禪寺。
安遠路自東向西,共包含七個十字路口。選取西康路—安遠路至膠州路—安遠路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選取分析的區域多為居民住宅區用地,包含小部分的商業商務用地,以及沿街一段廢墟區。整條道路自西向東無坡道,地勢較為平整,沿街種有香樟、灌木、大喬木、梧桐等植被,街面綠化兩級分化嚴重。
經調研發現,安遠路周邊兩側多以住宅區為主,商務辦公區為輔,屬于典型的生活性街道,也是城市中數量最多的街道類型。隨著居住區建設的不斷擴大,道路對外開放,居住區道路也承擔起了部分交通分流的作用,因此,安遠路自西向東為雙向單行車道。
(二)街道空間的尺度與界面
安遠路的空間尺度給人一種壓迫感,整個研究區域內建筑多為高層建筑,大部分建筑高度在50米左右,街道的寬度在8到10米左右,且左右兩側分布不均,整個空間的高寬比約在1:5到1:6之間,這種高寬比極不協調,容易引起人的反感。這種角度所形成的的街道空間讓人倍感壓力,因此在街道的改建中需要增加空間帶給人親和力,能有亮點吸引人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
(三)空間現狀存在的問題
1.街道空間兩側缺乏整體性
安遠路位置特殊,處于兩區交界線,街道兩側差異巨大,導致街道空間整體性嚴重缺失。街道空間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應當統籌考慮沿街建筑的功能、形態風格和活動場所等,使其成為有整體感的城市空間序列。因此應從城市整體角度出發,不應割裂街道空間,在設計改建時,將原本差異較大的兩側街道空間進行統一的規劃安排,使其成為一個新的整體,而不是只注重單體的設計,以彌補兩區的差異。
2.街道空間兩側存在封閉性
由于北側街道原本商業用地臨時用作菜市,致使污水無法正常排放,路面濕滑,爛菜葉隨地堆放導致空氣中彌漫著異味。于是,沿街北側小區住戶自發將小區原本留有的正常通行門堆砌成墻,拒絕從此道路行走,改為從南側出行。南側為廢棄住宅區,年久失修,處于待發展狀態,路面以墻體隔開,使行人無法了解內部情況,墻體老舊又增加了行人路過此處的安全隱患。因此,導致街道兩側空間封閉,街道缺乏親和力。這種圍墻似的街道無疑會約束人們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壓抑,使人們對街道的好感度直線下降。環境的破舊衰敗,更容易使人產生頹廢感,不利于良好街道空間的人文熏陶的形成。
3.街道公共空間缺失
通過對安遠路道路兩側及周邊區域的分析得知,安遠路全路段并沒設有公共空間,而且周邊一公里均無公共空間。為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加快城市建設,致使城市缺失了街道的人性化公共空間,主要表現為道路上公共場所的缺失。
城市寬闊的街道僅作為交通工具來往的通道,限制住了兩側沿街建筑的交流,街道上失去了應有的活力,無法產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新建筑的聳立,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空間尺度,原本親和的街巷被高樓大廈所依,街區被大范圍的陰影籠罩,使得其變得陰森冷漠。因此,公共空間有著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可為周邊居民和行人提供單獨消遣和社區性活動的場所,提高周邊的人文性和活力。
二、街道空間中人的需求分析
人是街道空間的主體,正是人創造了城市,創造了街道空間。美國學者威廉·懷特曾說:“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面對面接觸的中心場所。”
人們在街道中來回行走,出入兩側的建筑或駐足小憩,欣賞周圍的美景或與他人攀談、嬉戲,從而使街道空間充滿生氣。人們處于街道中,享受空間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果沒有人的存在,街道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街道不能為人們所服務,那街道也將失去活力。因此,人的需求是街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僅在于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
(一)人流量及年齡段分析
經調研發現,安遠路周邊人群主要以居民為主,以上班族為輔;年齡段跨度較大,但人流時間相對穩定。我們選取了兩個節點作為考察地點,同為道路北側,選取的一節點位于菜市,選取的二節點位于商業區樓門口。
調查方法:采用現場觀察、訪問等方式。調研時間:2017年6月5號,周一,上午5點至晚上11點;2017年6月8號,周四,上午5點至晚上11點。調查情況:菜市地段6:30—8:30am,5:00—7:00pm兩個時間段人流量最高,28—55歲年齡段人群來往量較大;商業區地段7:00—9:00am,11:30—12:30am,5:307:00pm這三個時間段人流量最高,28—45歲年齡段人群來往量較大。
(二)發現問題
1.沿街一側道路行走體驗差
經過數據取樣,可以得知,上下班高峰期時段,是安遠路人群流量最大的時段,而且現場觀察發現,街道兩側在行人出行期間存在著極大的不便。安遠路路段雖然人口流動量不大,車流量也不高,但由于原本道路兩側人行橫道差異巨大,致使一側人行道壓力過高,另一側人行道無人問津,行人行走體驗極差。道路兩側植被覆蓋率不均,南側道路基本無植被,導致行人曝曬在陽光下,更增加了另一側道路的壓力;北側道路植被分布不均且雜亂,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景觀供人們觀賞、遮陰。
2.人車關系緊張
在原安遠路道路設計中,在道路交叉路口設置了合理的中央隔離帶,但人在橫穿馬路時,所用時間越長與機動車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較為嚴重的問題是非機動車和人“共享”斑馬線。即便在街道空間設置了安全護欄,仍不能有效解決非機動車與人之間的矛盾。非機動的胡亂穿行與亂停放現象,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既對行人的行走產生了安全隱患,又損壞了城市形象。
步行道道路兩側差異較大,步行道外側仍有少數區域兼作停車區域,使原本步行道變得更加狹窄擁擠。步行道的狹窄迫使人群從機動車道中穿行,機動車在行車同時又要規避行人,產生了人車矛盾的死循環狀態,使人車關系加倍緊張。
3.缺少交流空間
安遠路街道空間原本的設計中并沒有為市民營造停駐的場所,交流空間缺乏,人們只能通過在街邊的公共自行車上停駐歇息進行短暫的交流。安遠路缺少街頭停駐空間,街邊并無較大的空曠空間,路邊沒有配套的石凳等可供休息的設施,且缺少遮陰。人們在街道上行走很難找到安全停留的場所,更談不上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
4.沿街一側臟亂差
安遠路上半段北側道路由于將原本用于商業區的商業用房臨時改成菜市場,致使沒有預留足夠的管道及窗戶排放污水及異味,導致沿街一側路面積水嚴重,垃圾亂放,氣味難聞。沿街道路積水不僅影響道路美觀、更給行人的出行通過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從而導致行人行走體驗差。
三、改進策略
街道是城市中最公有化的空間,它與道路不同。由于街道處于城市活動的最表層,每個人既愿意到達,又容易到達,從而促成了城市各種設施向這一表層聚集,并得以延續。因此,當發覺最基本的城市街道存在問題時,改建就該從最基本的人的需求出發,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
(一)改進理念
1.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性化改建
生活性街道空間是集工作、生活、交通為一體的復雜性街道空間。在此空間中,最根本的行為者是人,將人的需求放在設計的重要位置,營造具有便利生活、濃厚人情味的工作生活空間,才能使街道空間真正活化起來,變成民眾喜愛的具有歸屬感的街道空間。
隨著城市的整體化可持續發展進程的推進,不難看出人與環境的和諧應當是現代人性化設計的目標,因此在改建中需注意:城市整體性最優;城市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關系。
2.因地制宜,創建有活力的公共空間
充分利用原本區域的廢墟區,保留其具有歷史性見證的石門窟建筑,將原有的歷史人文建筑和現代文化特色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當地需求的可循環的生態空間環境,完善并創建便捷安全的生活交通環境;擴建人們所需求的舒適、美觀可供休憩的社區型公共空間,使當地居民能產生依賴感和歸屬感,更好地進行日常生活;完善街道綠化,形成線形景觀帶,美化城市環境,調節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功能。
(二)改進措施
1.整體改造策略
對安遠路上兩區的交界線做一個統一的規劃設計,減少道路兩側差異性。考慮街道空間自身的整體性,結合街道自身特點以及周邊人群需求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有整體感的城市空間序列,避免出現兩極嚴重分化的情況。同時,在塑造有活力的街道空間時,應體現人們的主人翁地位,街道中的各種服務設施、場所配置和布置應符合當地居民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便于人們使用。只有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街道空間才能夠真正存在活力。
2.細節改造策略
將原本廢棄的沿街廢墟區進行規劃利用,保留原本的石窟門建筑,在廢墟區內建立社區廣場,包括:社區健身跑道、兒童器械游藝區、鏡面水池景觀、綠茵休息區(保護性建筑文化茶歇)。主要用于解決街道公共空間缺失以及缺少交流空間兩大問題。在社區廣場中心建立兒童器械游藝區,將兒童游藝區做成具有坡道形式感的游樂區,既能確保一定的安全性,又能滿足兒童嬉戲的需求。兒童游藝區主要滿足周邊小區家有兒童的住戶,在游藝區附近配備上健身器材和休息座椅,便于一家人集體出行。
在社區廣場外環,連接周邊小區的區域建立一條環形跑步道,既滿足了周邊居民想要散步、健身的需求,又可將綠色植被和草地融入其中,使跑步道不至于暴露在露天環境下,為白天出行的人提供了可供遮陰的步行道。環形跑道相較于直線跑道更具有靈活性,在場地的應用性高,給人以活力、動力之感,增加了步行過程中的趣味性。
在跑步道周邊建造一個鏡面水池景觀,一來可供周邊居民欣賞,起到一個增加美觀性的作用,為街道空間增添了活力;二來鏡面水池水汽的蒸發可有效降低周邊社區廣場及小區內的干燥度,降低周邊地表溫度,為前來休閑娛樂的人群提供一個舒適宜人的消遣場所。當遭遇豐水期時,可將鏡面水池的水地下滲透便于灌溉周邊植被;枯水期時抽調水管用水,給周邊環境提供保障。
沿安遠路南側路段,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寬人行橫道,將人行橫道和社區廣場進行連接,將原本廢墟區改造后可留有一定空間進行休憩休閑區域的改建。通過大量植被覆蓋,將座椅和綠植進行合理的結合,既可以給行人提供乘涼納涼的好去處,又美觀實用。在休憩區也可建造六邊形框架結構,可用于增添社區文化之用,穿插在休憩區中央,滿足周邊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安遠路沿街北側道路原本存在積水及垃圾腐爛產生異味的問題,故而在原本商業用房內增設地下下水管,并在沿街路面改用透水磚,在地下形成一個污水自循環系統。污水、雨水、廢棄水經過沉淀、過濾、消毒等步驟,為道路兩側植被提供水源。同時,建立一個腐爛菜葉、腐爛食品的自循環系統,將菜市內無處堆放的菜葉等遺棄物投放至自循環系統內,讓其經過沉淀、腐化、發酵等步驟,產生肥料和沼氣,用于為周邊植被提供養料、為照明供電等用處,可有效解決道路北側臟亂差的現狀。
在安遠路—常德路路口交界處,規劃設計建立一所立體停車場,停車場進出口分離,符合安遠路單行車道的行車規定,便于周邊居民停車。立體停車場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容量大、占地面積小,可停放各種類型車輛。就投資而言,它比同等容量的地下停車庫施工周期短,耗電少,占地面積也遠比地下車庫少,車輛便于管理,更適合解決現代城市用地緊張的問題。停車場一二樓建立成提供商務餐的售餐區,可以吸引周邊工作人士停車的同時能滿足用餐需求,可以有效吸引人群在立體停車場進行停放,滿足人群的多種生活需求。
四、結語
本文首先從選擇路段開始,摘選了安遠路作為最終調研對象。簡要說明了What、Why、How三個問題。路段選取后,小組展開第一次實地調研考察,主要對安遠路街道的基本信息進行了初步的了解,其中包括:場地的歷史概況;街道的物理空間要素;街道交往與生活形態分析等。經基本調查后確認安遠路屬于城市生活性街道。接下來,小組通過實地訪問、聊天、調查問卷等方式對街道行人進行了一個小范圍的調研,經調研人群反映出三個問題:一是安遠路沿街北側道路菜市區域,周邊地區積水現象嚴重,垃圾堆放異味彌漫,南側路段人行橫道狹小,且路面雜物較多,沿街墻體危險。二是人車關系緊張。沿街道路常有機動車停放在人行橫道,不僅對路面造成了損傷,也為行人的通行造成了安全隱患;窄小地段人行橫道上仍有大量非機動車不按停車區域停放,影響行人行走。三、無公共空間。街道空間周圍沒有可供行人和周邊居民用于臨時交流的場地以及休息區,所有人交流只能沿街站立進行交談,公共空間的缺失、公共設施的匱乏使人們在街道空間中步行匆匆,致使街道空間作用逐漸單一化。調研問題結束后,我們著手進行了地區的改建以及活化城市街道空間、增加人文情懷的設計。
將人性化需求作為設計改建的出發點,一切從人的需求出發,結合原本街道空間的現狀,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對街道空間進行優化。針對菜市區域選用六邊形結構為路面形式的底界面,在地下設置污水自循環系統和垃圾自循環系統;針對人車緊張問題,在廢墟區域建立一座立體停車場,地面一層為餐館,可吸引人群自發停車到立體停車場;針對活動場所缺乏問題,在廢墟區域建立社區性廣場,為周邊居民和行人提供公共場所,便于人們交流、兒童玩耍以及一些社區性活動的開展。在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升華人們的思想需求,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一種人文情懷,是對人性的尊重。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