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 陳麗霞
摘 要:農村危房改造和傳統民居建筑藝術保護是一對耦合命題,改造過程中要注重對傳統民居的保護,要注重體現地域特點,突出鄉村特色,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建筑風貌。通過總結農村危房改造中傳統民居保護的主要措施,分析農村危房改造中傳統民居保護的經驗與成就,以期為提升傳統民居保護水平,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危房改造;傳統民居;建筑藝術
傳統民居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江西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昌盛的省份,距今為止,還留存下來許多原生態保護極好與數量較多分布較廣的傳統民居建筑。由于大多損壞相對較小、保存保護相對完好的傳統民居建筑都位于比較偏遠、貧困、經濟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傳統民居建筑衰落、消失現象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精準扶貧方略,以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為扶貧工作重點,通過建立健全保護和監管機制,使傳統民居建筑得到一定保護。
一、農村危房改造的主要概念
為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解決農村群眾的居住安全問題,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從2008年開始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2008年,中央支持貴州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并在在部分縣(市、區)選擇10800戶農戶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2009年在全國擴大試點范圍。農村危房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為輔。具體每戶的補助標準,由各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依據改造方式等情況,具體測算確定,按照個人申請、村級評議、鄉鎮審查、縣級相關職能部門審核、獲批對象函告、建房、竣工驗收、資金撥付、電話回訪、檔案管理的程序開展工作。農村危房改造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民生、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德政工程,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
二、農村危房改造中傳統民居保護的主要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是繼新農村建設戰略后著眼于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確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針,保護傳統民居就是落實這個重大戰略部署的題中要義。隨著歲月的流逝,風雨的侵襲,許多古民居有的損毀嚴重,亟待修復保護,近年來江西省在傳統民居保護和利用方面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對形態保存較好、有人文保護價值的古代、近代民居建筑進行鑒定,局部破損的組織專家編制修繕加固技術方案,安排由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施工,既加固到位,又“修舊如舊”,維護建筑原有風貌。通過完全保護、活化利用、易地遷建等各種模式,讓傳統民居煥發出新的生命與活力。
完全保護模式。對一些擁有極高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科學研究價值的古民居建筑,積極申報為各級政府文物保護項目,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列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實施就地完全保護措施,原狀保存在所屬區域環境中。對瀕臨倒塌、損毀嚴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民居建筑及時開展搶救保護工作,在資金安排上予以保障和傾斜。修繕遵守“修舊如舊”原則,注重維護傳統民居的真實性、完整性,全面保存、延續文物的歷史信息和價值。
活化利用模式。對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又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民居,發揮政府政策激勵主導作用,積極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多元化投入、多業態發展,參與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進行既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又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合理改造,延續建筑文脈和功能作用,圍繞文化產業方面“做文章”。通過引人入宅,讓古民居真正“活”了起來,努力實現在使用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易地遷建模式。對于零散在各區域,無法適合原地保護的極少數傳統民居通過異地整體遷建加以集中保護。通過拆解重裝的方式,嚴格按原樣另選它處復原。異地復建盡管比其在原地自然損毀好一些,但也僅是權宜之策,不宜提倡更不能鼓勵。建筑離開了原先的地域環境和文化土壤,再怎么“原真性”地復原,也失去了它本身蘊含的文化韻味,難以體現風土人情對民居建筑的作用機制,其歷史文化價值也得不償失。國家應出臺措施,最大限度地對傳統古民居進行地域性保護。
三、農村危房改造中傳統民居保護的經驗與成就
江西傳統民居從建筑特點看,主要有客家圍屋、徽派建筑、贛派建筑三種。客家圍屋多為方形,四角建有外突的碉樓,主要在贛南地區分布;徽派建筑以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壁最具特色,呈現出和諧流暢的輕盈之美,主要分布在婺源、浮梁地區;贛派建筑以高峻馬頭墻,青磚黛瓦為特色,建筑顯露出青磚本身的材質,追求古樸、敦厚、優雅、含蓄之美。主要分布南昌、宜春、撫州、吉安等地區。對現存傳統民居進行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精心謀劃部署傳統民居保護,把其作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建設的重要舉措。截至2017年底,江西共有17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排名位居全國第八。此外,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達248個。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省完成改造任務86萬戶,惠及340萬農民。
傳統民居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歸其根本得益于國家危房改造的政策措施;得益于各級政府和廣大干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農民群眾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得益于傳統建筑保護機構和修復工匠的辛勞和智慧。經驗與成就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合力攻堅,構筑形成立體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對農村危房改造這一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高度重視。建立目標責任制度,組織實施年度省級驗收和績效評價工作,并與下一年度任務資金的安排相掛鉤。層層簽訂責任狀,各級住房城鄉建設與發改、財政、國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形成傳統民居保護合力。各級政府層面成立了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轄區內農村危房改造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工作,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有效保證了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精準施策,強化措施實施全面保護。專門出臺《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方案》《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規劃(2017-2020年)》等文件,明確了傳統民居保護措施、組織保障和責任分工。從堅持依法保護、認真做好調查認定、建立完整技術檔案、切實執行保護規劃、盡量實施原址保護、嚴格規范修繕要求、精心做好遷建工作、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正確處理改造和保護關系9個方面對農村危房改造中傳統民居保護保護工作提出了要求。資金補助標準方面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其他風貌管控重點區域的危房維修戶,補助標準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酌情提高。
第三,創新機制,堅持保護開發并重原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惠及人民群眾”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傳統民居保護和開發,著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盡最大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精心繪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公布實施《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傳統民居保護、利用、挖掘、研究工作,依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民居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深入開展國家級及省級傳統民居保護申報及調查工作,加快推進傳統民居檔案建立和管理,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實現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雙贏”。
參考文獻:
[1]吳曉萍,康紅梅.民族地區危房改造與少數民族傳統民居保護研究-以貴州省為例[M].人民出版社,2015.
[2]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江西省2017年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方案 [S].2017.
[3]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西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S].2017.
[4]康勇衛,周宏偉.江西傳統民居研究進展—兼談江西傳統民居地理研究綱要[J].建筑學報,2017.
[5]江西省委辦公廳,江西省政府辦公廳.江西省“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規劃(2017-2010)[S].2017.
作者簡介:
邱波,江西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