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東鋒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有數據顯示就業市場對于計算機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升高,互聯網技術人才受招聘單位追捧,成為最吃香的行業之一。而互聯網技術人才需求增長過快,目前已“供不應求”。至此,計算機領域教師只有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水準,才能為市場乃至國家提供更加優秀的人才來滿足市場需求。本文針對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以及其方式方法和改革思路。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創新能力;改革
改革開放至今,教育資源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和跨越,目前正朝著多樣化、優質、有選擇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但同時也面臨非常大的矛盾--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這是一個長期的蛻變過程,需要教育界及其他領域人士共同努力,促進國家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1]。
一、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內涵
計算機學科注重于應用,側重研究。其應用范圍之廣已涉及到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網絡與信息安全、智能人機互交、中文信息處理、服務計算與軟件工程研究,面向航天的容錯研究、生物信息學研究等等。在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計算機領域的研究、創新和應用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資源利用的靈活性和充分性問題格外凸顯。
(一)對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的應用性要求極高,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也在不斷升級。只有不斷創新、推陳出新,方能使高校畢業生在求職的激烈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計算機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操作性,作為智慧的載體和現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所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應只重視基礎知識、實際的操作和應用能力,還需具備十足的創新能力和專業人士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計算機教學是由學校發起的,由教師執行的,針對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行為活動。其對于學生接受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教師唯有不斷搭建新的教學平臺、構建新的教學框架、創造新的教學理念,適應社會大環境和國家需要,方能使計算機課程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強大后盾。上述問題已經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目前已提出的課程改革的對策主要有:①以企業需求為最終目標,改善課程教學內容。②采用關閉外網的CAI教學模式。③構建數字化網絡課程平臺。④答疑。⑤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等[2]。雖然上述幾種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是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值得探討。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分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有忽視興趣培養,重灌輸輕引導;教學方式單一,重理論輕思考;考核方式單一,書面多實踐少。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有的學科都沒有例外。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的學習熱情和強烈興趣,學生才可能積極投入精力來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進行思考、探索和鉆研;只有摒棄低頭學習、死學知識、教條誦讀,抬起頭來用眼看、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才可能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如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領域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也只有變換考核形式、重設課程框架、增添實踐環節,才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為學生留出創新空間,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目前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飛快,由此帶來的知識多、問題廣等問題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解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立足本國國情,融合國際先進教學理念與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高質量、多樣化的教學形態,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中國正進入一場基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偉大變革中,互聯網技術的迅猛飛躍也在日以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可能會推動教育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搭建“互聯網+教育”新平臺
國內已經出現了學校和公司進行戰略合作,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的例子。學校在公司出資搭建的網絡平臺上實現了資源共享,通過互聯網的在線互動課堂讓孩子們也可以享受到學校的優質教育,這不僅打破了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阻礙,讓貧困地區的教師資源得到了提升,還解決了教師資源緊缺的難題,而孩子們的視野不僅開闊了,精神世界也豐富了起來。基于此,作者認為各學校和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互聯網+教育”的教育模式集中更多優質教學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而上述對策中提到的關閉外網雖然避免了學生上課期間因網絡而分散注意力的問題,但同時卻也阻斷了學生與外界的聯系,讓學生失去一個面對難題時,在外界尋找答案的機會。
“大學,囊括大典網絡眾家之學府也。”大學是一個人類精神資源的形成、發展、傳遞和創造的最佳學堂,是一個聚集了智慧的學者,對世界進行不斷的研究、剖析的理想場所。因此學校需要在創新層面積極探索教育創新模式,在教學層面整合課程和名師資源,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平臺優勢,如教學視頻、教材內容、學術論文、電子書籍、音頻等共享資源,供學生隨時在線或下載使用。這種雙贏模式不僅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還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全面深度融合。
(二)在課堂上展開小組討論活動
因班級成員多,生師比過高,因材施教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中難以實現。而照本宣科,課上少互動,甚至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能力以及個性化的培養。有學者認為適宜的討論環境可以從實質上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通過環境的布置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利于討論的流暢進行。到目前為止,國內僅有少數的幾所國家重點大學采用了此種教學模式,但效果卻不同凡響。通過記者的采訪不難發現,在課堂上學生和教師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教師認為此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很多學生在討論之后都迸發出了新穎的想法,不僅如此,此方法還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注意力,拉近了師生心與心距離。學生也表示此方式不僅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動性,而且有優秀的小組成員作為競爭對手,也激發了自己的學習熱情。
(三)提升計算機教師素質和教學內容的質量
提高師資力量確實在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條件,但如果教師在課前不思考、不準備、不研究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效果未必會明顯,同時也可能會因此提高教育成本。所以,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和質量,為了建設和改革計算機課程,高素質的師資團隊是必要條件。身為教師應該具有使命感,根據國家發展、社會發展、技術發展、知識創新而實時更新自身知識儲備,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正確的前沿科學知識,以萬變應不變。當然,組織討論的前提是要把握課堂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和核心內容。教師需要在課前深入探究值得談論的課題,找到學生難以通過自身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而且討論的交點要圍繞知識結構和思維框架,難度適中。
四、結語
高校設置計算機專業課程是市場、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根據現有在課堂上產生的問題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把握課程的進度和難易程度,為學生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激勵他們探索、創新,并為學生提高思維的創造性不斷努力,潛心、深入研究課程教學的改革對策和實現課程內容的實時更新。
參考文獻:
[1]袁赟.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策略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9):194-195.
[2]湯敏.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5(18):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