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杰 鐘暉
摘 要:創造空間是景觀設計的目的,植物作為景觀設計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空間中最富變化的因子。古人云:“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云,栽花可以邀風,植柳可以邀蟬。”植物可以將自然界中的萬物納入景觀之中,景觀因為有了植物而更加五彩繽紛,更加富有活力,所以植物造景一直在景觀設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植物本身就是一個三維實體,是景觀設計空間的組成成分,它可以以獨特的形態、習性、色彩對空間進行界定,將不同功能空間的連接或者獨立構成空間的組織,從而形成不同的空間氛圍。
關鍵詞:植物;空間組織;景觀設計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把園林植物的空間組織作用作為研究對象,是想創造出更多形式的植物空間,這對我們豐富生活環境空間的研究將有很大的意義。文章將研究植物空間組織在國內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植物空間組織的發展趨勢,討論植物空間組織對景觀設計產生的影響。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分析對園林植物空間的營造產生影響的因素,努力探討植物空間組織的形式,全面說明空間理論在園林植物空間組織中具有的作用,從另一個立場分析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的制造方式以及普遍規律。這能夠為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具有重大且深遠的理論意義。園林植物屬于景觀設計過程中的核心構成要素,在設計景觀的過程中,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倡導以空間設計為主要內容的園林植物空間的組織方式,消除園林植物之前那種單一化、平面化的不足,真正從人的感受以及美學角度出發,建立舒適的園林植物空間,最大程度上使人們的功能需要以及審美需要得到滿足。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園林植物
園林植物涉及到自然生長以及人工栽培的植物,其中包括花卉、灌木、木質、草本等等,這是組成園林植物空間的主要內容。著名的一位園林設計師曾經這樣評價園林綠地植物:“一個日益失去自然本質的世界里,人們借以返璞歸真的詩意的生命寄托物”。在設計景觀的過程中,園林植物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它具有觀賞功能、組織功能等特點。園林植物因為在色彩、大小與形態方面具有差別,可以形成種類不同的植物空間組織形式,使人們處在不同空間組織中時通常會有不同的認識感受,從而營造不一樣的意境空間。
(二)本研究中的“空間”
因為園林植物具有生長變化的特點,還具有色彩方面的美學特征,因而在構成空間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一樣的空間變化特點。從這一角度來分析,綠地植物空間便從三維空間變成了四維空間。
三、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研究發展
在國內,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的發展,從整體上看經歷了如下的幾個階段:
(一)綠化觀念普遍流行的階段
陳俊宇提出了“綠化”這一概念,這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把園林景觀和綠化結合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重要性。
(二)注重種植設計的畫意和意境階段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園林種植設計”的觀點逐漸被認可。這個時期對園林綠地植物與空間組織的分析,主要表現在使用藝術表現方式,把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組織與美學結合在一起,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還處于我國古典園林中“生境、畫境與意境”的時期。
(三)注重科學營造植物群落的階段
有學者在1994年提出了“植物造景”這一概念。其中表示科學的園林綠地植物空間應該同時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特點,不但要讓環境和植物的生態條件的統一性得到滿足,還應該利用藝術構圖的原理表現出群體形式和植物個體之間的關系。
(四)生態園林與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營造的階段
胡運弊等學者在2006年提出了“生態園林”這一概念。北京林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在2004年對如今的景觀設計進行了強調,其中指出應該利用植物構成的空間尺度表現出植物群落的整體景觀與地域景觀的特點。
我國勘察設計協會的園林設計分會在2004年出版了相關書籍,其中站在不同的立場來劃分園林綠地植物空間。文中指出,從布局角度來分析,可以將園林綠地植物空間劃分為內在空間、流動空間等,并對園林綠地植物空間設計過程中的園林植物給予了高度重視。
王小俊在2005年編寫了一本書,即《風景園林設計》,其中認為“利用園林植物創造視線條件,可提高視覺和空間序列質量,增強園林綠地空間感,還可以增強尺度感,豐富過渡空間”。
四、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的發展動態
近年來,由于綠色生態文明的誕生,隨著新技術、新科學的出現,設計師對園林植物空間組織也有了更多的構思空間,不斷豐富植物組織空間的形式,也促使園林植物空間營造方法發生改變。
(一)提倡綠色生態及可持續發展,改變園林植物空間營造方式
從20世紀開始,很多設計師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分析,各個國家的園林景觀也隨之慢慢轉變和發展,園林植物空間的組織已經走出傳統。日本的園林變得比較生活化、自然化,法國的園林突出了植物景觀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國當今的園林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園林的設計經驗,不但注重形式美,還講究裝飾性,從總體上看,植物景觀中表現出自然式的特點。
(二)置入全新理念、科學技術,使園林植物空間組織形式突破創新
目前,植物組織形式中也出現了“功能主義”,其中對不同因素的解釋與運用變成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的依據。此外,“簡潔化”可以說是園林設計過程中的一種新潮流,它比較重視設計過程中的復雜性與一定秩序的交換性,并非簡單就是好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生態學的理念也促使園林植物空間組織的形式有了新的發展。
曾經有學者分析了頤和園風景區面狀植物經過,在分析植物群落過程中,主要使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其中對園林綠地植物營造空間的研究比較少。研究人員對園林植物空間的建立展開的研究,一般都是以空間形態與構成要素為基礎,對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組成方式進行研究,把園林植物依據不同的高度進行劃分,然后對不一樣的園林綠地植物空間展開研究,而且對不同空間的組合方式進行描述分析。因為空間理論在如今的建筑設計方面逐漸得到認可,但是還需要對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建立進行系統的分析,所以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入空間。
五、園林綠地植物空間類型及特征
一般來講,植物對景觀造景有幾種不同的空間劃分方式,其每一種劃分都對空間的組織有不同的作用。
(一)開放性空間
所謂開放性空間,就是在某個特定區域范圍內人的視線比周圍植物景觀高。 開放性空間是外向型的,限定性和私密性較少,強調空間的寬度和廣度,注重空間環境的通透性,注重大自然與景的融合。例如,由大面積的草坪、低矮的落木構建的開敞空間在城市公園、開放性綠地比較常見,視線通透、視野遼闊的空間讓環境更加美麗和諧,彰顯大氣,更具時代感,甚至容易讓人心胸開闊,自由舒暢。
(二)半開放性空間
所謂半開放空間,就是在某個范圍之內,附近的環境并沒有徹底敞開,植物擋住了一部分視線。半開放性空間中的封閉面能夠阻擋人們的視線,強調半遮蔽性。例如,在園區的主入口與其他功能區銜接的地方,植物借助地形或者搭配山石等阻擋人們的視線,豐富了空間的畫面感,增加了空間結構的層次,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有趣,而且會給人們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它區別于其他空間組織形式,是植物造景的常見手法。
(三)封閉空間
封閉空間是指人停留的區域范圍內,四周用植物封閉,這時人的視距縮短,視線和聽覺受到刺激,視線和聽覺受到制約,近景歷歷在目,容易在空間組織中營造一種領域感、私密感。小庭院的植物配植宜采用這種封閉的造景手法來分割空間,而在一般的綠地中也可以營造獨處空間和安靜休憩的場地。通過植物樹干分支點的高低和濃密程度形成封閉的空間 ,使整個空間氛圍更具神秘感,更具有私密性。我們常看到封閉空間大多以低矮的灌木來圍合,與之相配置的是一些高大的喬木,兩者共同組成另一組空間,這樣的組合會給我們帶來一舉兩得的空間效果。例如,在公園我們會在一些相對安靜的地方用低矮灌木做一個圍合配以座椅等,用喬木作為屏障,常常會吸引一些情侶或學習的人在此地,這樣的的實例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會帶來別具風格的效果和作用。
(四)動態空間
動態空間也稱流動空間,具有空間的開敞性和視覺的導向性。通過植物連續和有節奏的搭配,使空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充滿動力和活力,可以使視線從這一點到另一點。植物處于變動的時間軸中,也變換著自己的形態特征,變化幅度比較大的就是植物的姿態,進而對相關的空間組織方式產生影響。我們以蘇州園林里面的“可亭”為例,它的兩邊長了兩棵銀杏樹,之前矗立在土山包上建立了垂直空間,可是植物在數百年的時間里,樹干越來越粗,樹冠也變得更加茂盛,最后形成了一個空間,兩棵銀杏呼應著較小的“可亭”,與“可亭”形成鮮明的對比。
通過植物開展景觀的設計,在注重構圖等藝術標準與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人和植物群落配置的科學性,形成合理的復層混合結構。植物作為營造景觀的主要材料,其本身就具獨特的姿態、色彩和風韻。不同種類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態特點,其中表現出了植物的美,可以結合一定的構圖對植物的群體之美進行合理配置;還能夠結合各自的生態特點來科學安排,合理搭配,營造出喬、灌、草、藤相結合的群落景觀空間;還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性進行合理的安排,巧妙搭配,從更加專業的角度來豐富空間組織形式……
六、結語
通過上述我們對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空間組織的分析,可以看到植物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個體,它更需要我們在設計過程中靈活應用和充分表達,這樣才可以形成比較豐富的空間組織形式。植物在空間的組織上有無限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植物,以充分突出它們在空間組織上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理查德·L·奧斯汀.植物景觀設計元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蔡茹,韋松林.植物景觀設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