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霞
摘 要:文章基于對幼兒的自然缺失癥分析,通過對國內外幼兒園環(huán)境現狀、與自然互動的幼兒園環(huán)境設計兩個方面的論述,總結出了應對自然缺失癥的幼兒園室外環(huán)境設計方法,以期可以減少幼兒自然缺失癥狀的出現,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自然缺失癥;幼兒園;室外環(huán)境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在的兒童所接觸的東西多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和電子設備, 很多孩子“讀屏時間”過長,導致兒童的心理行為出現各種狀況。理查德·洛夫通過《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探討了兒童與自然疏遠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據相關研究證明,親近自然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注意力。心理咨詢師王敬英認為人體若由于各種原因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受到 阻擋和更改,人體的“負電荷”不能及時地被釋放出來,就很容易出現孤獨、焦躁、易怒等情緒。自然缺失癥在導致憂郁、注意力缺失等癥狀產生的同時會影響到兒童學習狀態(tài),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也會不同程度的降低。如何避免孩子們出現“自然缺失癥”,正成為新時代的一個全新挑戰(zhàn)。
一、國內外幼兒園環(huán)境現狀分析
(一)國外幼兒園環(huán)境現狀分析
很多國家對兒童早期教育非常重視,他們用完善的幼兒教育理論作為指導,注重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兒童自身的潛能,塑造他們堅強獨立的性格。幼兒園活動場地設置并不會像國內很多幼兒園鋪設大面積的塑膠場地,他們會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從兒童的視角與需求出發(fā),在幼兒園的戶外場地設有沙池、泥地、植被、木樁以及各種工具。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這里享受著自然的陽光和空氣,憑著豐富想象力去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游戲玩耍,這對于兒童體魄的鍛煉、認知的建構、社會性的發(fā)展、興趣的培養(yǎng)等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幼兒園環(huán)境現狀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在的兒童所接觸的東西多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和電子設備,在很多競爭激烈的城市,多數家庭往往很難做到常常陪伴孩子去自然環(huán)境中游玩。家長們也因為擔心孩子安全的問題,對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限制, 如此以來,他們接觸自然的機會就變得很少。
戶外活動對于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幼兒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和想象能力可以在戶外游戲中產生。對于一天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度過的孩子來說,幼兒園的戶外場地過于狹小,并且往往只是簡單地安置成套組合設備,固化的玩法很難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能力。戶外場地自然元素極其缺乏,常見到大面積橡膠地面或者水泥地面,很多幼兒園顧忌兒童的安全,甚至很少安排戶外活動。這樣的環(huán)境設計和過多的擔心限制了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和空間,極度缺乏自由性、挑戰(zhàn)性、探險性的游戲場地讓孩子們對室外活動漸漸失去興趣(圖1、圖2)。
二、與自然互動的幼兒園環(huán)境設計分析
優(yōu)秀的幼兒園設計會重視孩子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幼兒園的設計在很多方面都力求親近自然環(huán)境,重視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如外立面設計注重采光和視野的通透,玻璃便是常用的材料。大面積的玻璃窗使陽光可以灑落室內,同時透過玻璃也可以觀察和親近室外景物。幼兒的戶外活動場地也會有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泥土、木樁、緩坡等,這些元素富有變化且隨意的分布在場地的各個角落。幼兒園最開闊地方不是塑膠場地,而是自然的泥地、沙池與草地,戶外的平地多由細碎的沙礫鋪成。玩沙區(qū)的面積會設置的較大,提供足夠多的玩沙工具。這種設計使?jié)u漸遠離自然的孩子們可以在這里獲得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
位于日本秋田市的一所幼兒園,方體建筑圍合成一個“回”字形的建筑結構, 設計師力求將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引入到這個現代簡潔的空間內,屋頂設計成一個毫無造作雕琢之感的空中花園,方形小磚鋪設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空中小路,草地點綴其間。建筑體圍合而成的內庭院遠離街道,地面是完全裸露的泥土、石塊、土丘、沙子,以及滿目的植被與遮陽的樹木,在這里沒有成套的游樂器材,屋頂搭建的滑梯比任何的成套設備都更適合孩子們。此空間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場地,使孩子們在游玩過程中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給不同年齡段兒童帶去感官和心理上的激勵與鼓舞(圖3)。
奧地利的 V Guntramsdorf 幼兒園,選址于一片栗子樹林,質樸的設計將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巨大的玻璃窗戶設置在各個教室中,窗戶的高度設置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視線,使其與之齊平,為他們展示出絕佳的景色。走廊通過天窗采光,婆娑的樹木穿過天窗讓孩子們隨時感受自然的氣息。戶外場地鋪滿了或青草,或沙礫,或木板,連同原木的主體建筑帶給孩子們一個與自然共生的環(huán)境(圖4)。
三、應對自然缺失癥的幼兒園室外環(huán)境設計方法
(一)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進行幼兒園環(huán)境設計時,要盡量在保留自然的基礎上增添設施,而不要破壞自然后又重新塑造,要做到就地取材,將幼兒園的建筑融入到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盡可能在幼兒園中出現可遮陽的樹木、草地、石塊、土堆、水體、沙池等元素,使孩子可以隨時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在進行室外環(huán)境設計時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大型喬木和自然坡地,在原有場地的植被本來就缺乏的情況下,也要盡可能地種植新的植物。多數幼兒園喜歡對場地進行平整化處理,較少運用地形的起伏變化來營造戶外游戲場地,可運用如鋪滿草坪的土坡等地形遮擋視線,增加場地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植物種類應體現氣候變化
在植物選擇上不要過于強調四季常青,季節(jié)性強的植物是自然的時鐘,植物四季的變化會給孩子們帶來一種很好的感官體驗。在主體綠化上,可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和植物種類,選擇季節(jié)性明顯的植物。春天植物恢復生機,夏天植物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秋天樹葉變黃落下,果實成熟,冬天光禿的樹枝,甚至白雪紛飛,會讓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季節(jié)的變化、年齡的成長。四季并不分明的南方, 也會在不同的季節(jié)可以觀賞的不同花朵,也會有隨著季節(jié)變化樹葉凋零的樹種,在種植的時候可以選擇那些季節(jié)性強的植物,如梔子花、木棉花、玉蘭花、絲木棉等,讓孩子們可以感知到一年四季、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的變化。
(三)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增加交互機會
兒童對于植物和水等自然元素具有天然的親近感,植物和水所在的環(huán)境, 能夠激發(fā)孩子們探險的沖動,是孩子成長的見證。可以建設一條生態(tài)的“小溪”,溪床用卵石和河灘石頭砌成,保證其自然的不平整狀態(tài),防止溪床過于光滑。在設計上可以改變溪床的高度和寬度,或者設置幾個較大的可以冒出河床的石頭, 使得溪水變急、分道或者出現小瀑布的形態(tài),增添其趣味性。兩岸可種植多種喜水的植物,這樣的環(huán)境往往會吸引到小昆蟲和鳥類,可以成為孩子們觀察、接觸自然的理想之地。為了保證安全,溪水深度需要控制在30厘米之內,并在相應的區(qū)域進行防滑處理。在溪流之上設置較為平整的木板橋或者磚石砌成的小拱橋,保證整體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
四、結語
幼兒園建筑環(huán)境的設計除了滿足幼兒教育的需要,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兒童建立正確科學的綠色生態(tài)道德觀和價值觀,使尊重自然成為一種習慣,使兒童學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減少自然缺失癥狀的出現,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晨雪.幼兒園戶外環(huán)境設計評價體系初探[J].綠色科技,2011,(12).
[2]龍室伊,李波.幼兒園游戲場地現狀的審視與思考[J].建筑與環(huán)境,2012,(2).
[3]劉田潔.新型幼兒教育模式影響下的幼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2.
[4]王時原.童眼看設計:幼兒園建筑[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5]鳳凰空間·北京.七彩童年:世界當代幼兒園設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6]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景觀設計學22:兒童空間與活動[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7]布羅托.兒童游樂場設計[M].陳玥,劉超,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