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來晶
【摘 要】目的:總結兒童被害案件的特點,為此類案件的分析、預防提供參考。方法:收集2014~2016年間濟南及周邊地區33例兒童被害案件的資料,從涉案人員基本情況、死者與嫌疑人之間的關系、作案的時間地點和動機、死亡原因和作案工具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33例兒童被害案件中,嫌疑人以近親屬關系為主,作案時間夜晚和凌晨居多,地點多選擇在家中,多因家庭矛盾引起,損傷為主要死因。結論: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完善社會法律和保障體系是保障兒童安全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兒童;故意殺人;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D9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8-027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129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homicide cas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such cases. Methods Thirty-three children homicide cases in Jinan and around from 2004 to 2014 were investigat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dividual invol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d and suspect, the location, time and motive of the crime, the cause of the death and the tools of the crime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3 children homicides cases showed that the close relatives were the main suspects, most crimes were committed in residence in the night and in the early morning, most crimes were due to family conflict, injuries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eath. Conclusi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Improving the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children safety.
【Key words】Homicide; Children; Cases analysis
兒童是家庭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應當受到特殊的關愛和保護。然而由于兒童年齡較小,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發育不成熟,無法正確認知各種危險因素,也無力抵抗外界的各種暴力侵犯,成為了一些犯罪分子的最佳作案對象。世界各地都有兒童遭受侵害致死的事件發生,對兒童的保護也是全人類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近些年,我國各地發生了多起影響較大、性質惡劣的殺害兒童的暴力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作者收集了2014~2016年間濟南市及其周邊地區33例0~14歲兒童被害的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案件發生的規律,為減少和預防兒童被害案件的發生,保障兒童的人身安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收集濟南及周邊地區2014~2016年間發生的0~14歲兒童被害案例33起,所有案件均已告破,均經過系統尸體檢驗,其死亡原因、案件性質和作案過程明確。每例案件資料包括案由和案情資料、基本信息、調查經過、現場勘驗照片、現場勘查筆錄、尸體檢驗照片、鑒定意見書、偵查終結報告及其他相關檢驗結果和鑒定報告等。
1.2 方法
收集案件的基本情況(受害人數、案發時間和地點)、被害人情況(年齡、性別)、嫌疑人情況(作案人數、性別、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死亡原因及作案工具、作案動機等5個方面進行描述性分析[1]。
2 結果
2.1 案件基本情況
33例兒童被害案中,受害兒童總人數為39人,其中有5例案例中同時有多名兒童被害(4例案例中有2名兒童被害,1例案例中有3名兒童被害),7例案例中同時伴有成年人死亡(5例為受害兒童母親,1例為父親,1例為父母親同時被害)。案發時間以晚上至凌晨(18點-6點)居多,共15例,上午(6點-12點)和下午(12點-18點)時間段案發數量基本一致,均為9例。受害地點以自己家中為主,共18例占一半以上;其余的發生在野外9例(其中1例在小汽車里)、住所附近3例、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2例、賓館中1例。
2.2 被害人情況
39名被害兒童中,男童有22人占56%,女童有17人占44%,男童略多。年齡最大的12歲,最小的剛出生不到1天,1歲以下的共9人占23%,1歲以上不滿6歲的共15人占38.5%,6歲以上不滿14歲的共15人占38.5%。
2.3 嫌疑人情況
33例案件均為1人作案,其中男性嫌疑人20名,女性嫌疑人13例。嫌疑人與死者的關系以父母與子女關系為主,共19例占58%,其中12例為受害兒童的親生母親,5例中為受害兒童的親生父親,2例為繼父。其余的與受害兒童的關系有:父親熟人(親戚、鄰居、朋友、生意伙伴等)5例、母親情人3例、保姆1例、老師1例、房屋租客1例、陌生人3例。可見犯罪嫌疑人與死者之間多數比較熟悉,有機會單獨相處和直接接觸。
2.4 死亡原因及作案工具
39名死亡兒童中,23名死于機械性損傷(刀傷最為常見為19名,高墜2名,板凳打擊1名,)12名死于機械性窒息(溺死4名、扼死3名、勒死2名、捂死3名),1人死于高溫燙死,1人死于中毒,2人死于遺棄。致死工具以刀具最為常見,包括水果刀和菜刀,多為就地取材。因兒童反抗能力差,徒手作用于口鼻和頸部、按入水中或繩索捆綁后扔入水中引起窒息死亡,也是常用的方式。
2.5 作案動機
33例案例中,夫妻、婆媳等家庭矛盾引發的有10例,主要為再婚家庭發生的矛盾、丈夫懷疑妻子不忠孩子非親生導致的矛盾、對配偶極度失望導致生活無望引發的矛盾等;精神問題引發的有8例,7例嫌疑人為孩子母親,有的本身患有精神類疾病,有的則屬于產后抑郁;因母親與第三者感情糾葛引發的兒童被害4例;成人間仇恨和債務糾紛導致兒童被害4例;因非婚生子導致的世俗偏見或無力撫養而遺棄的2例;父母與人因瑣事糾紛導致兒童被害2例;保姆因兒童哭鬧投毒1例;師生間糾紛傷害致死1例;強奸殺人1例。
3 討論
國際上對于兒童年齡的界限有多種劃分方法,醫學界常以0~14歲的兒童為兒科的研究對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關于當前辦理拐賣人口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關于嬰兒、幼兒、兒童的年齡劃分,應以不滿一歲的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的為幼兒,六歲以上不滿十四歲的為兒童[2]。在當前社會上,習慣還是把兒童界定在14周歲以下。本研究將0~14歲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嬰兒組(<1歲)、幼兒組(1~6歲)、兒童組(6~14歲)。
在兒童期,生理發育尚未成熟,心理認知水平較差,對外界缺乏防備性,一旦遭受侵害,往往抵抗力差甚至毫無抵抗,只能被動忍受,成為具有被害可能的“最大風險群體”。如何保護這個群體免受傷害是世界各國政府重點研究的公共衛生問題,已被國際學術界確認為21世紀兒童期的重要健康問題和兒童保健領域的一個前沿課題[3]。本研究針對后果最為嚴重的傷害致死的案例,主要從受害兒童的一般特點、犯罪嫌疑人特征和作案工具(方式)等方面去總結此類案件的規律,并提出保障兒童生命安全的合理性建議。
3.1 兒童被害案件的一般特點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部分案例中多名兒童同時被害,系同一嫌疑人對多名兒童同時施暴,反映出兒童抵抗能力差的特點。另有7例案例中除了兒童被害以外,其父母為共同被害人, 其中2例因債務糾紛為父親,其余5例為母親,均系嫌疑男子與被害兒童母親有感情糾葛(再婚配偶或不正當情人關系)而遷怒于兒童,這反映出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婚戀觀的改變,父母的婚變或不軌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傷害。案件發生的時間多數在夜間和凌晨,被害地點多為自己家中,大都發生在嫌疑人和受害兒童獨處的機會,亦反映出兒童生理發育不成熟、在成人面前抵抗力差的特點。受害兒童性別比例幾乎相當,男童稍多,但1歲以內的嬰兒被害的,女童占了多數,這與中國社會傳統的封建思想殘余有很大關系,同時女童也是引起母親產后抑郁進而自殺或殺子的重要因素。
3.2 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分析
33名犯罪嫌疑人中,與兒童關系最為密切也是兒童最為依賴的父母高達19名,多數是因為家庭矛盾導致對生活極度絕望擔心孩子跟自己受罪而將其殺害,也有父親懷疑子女非親生而殺掉,還有因家庭矛盾將其再婚配偶和所帶孩子同時殺害的,一般采用扼頸、捂壓口鼻、刀砍、溺水等方式進行。這反映出當事人法律觀念淡薄,忽視了孩子作為個體生命的獨立性,而將其當成父母的附屬物。其他案件也多為親友、保姆、老師及父母情人等熟人因故將怨氣朝向反抗能力差的兒童。此外因精神問題導致的殺人也應引起重視,共有8例案件中嫌疑人存在精神問題,孩子母親占7例,可見即便是親生母親,若其存在精神問題,將孩子交其看護仍有很大危險。
3.3 作案工具和方式特征分析
殺害兒童的方式中,使用刀具砍刺的最多,工具以在案發現場隨手獲得居多,也有多例徒手采用扼死、捂死、溺死等方式,可見因兒童反抗能力差,很多隨手物品甚至徒手都可以成為致死工具。其中有1例為保姆因嫌棄幼兒哭鬧而給其服用鎮靜類藥物,因藥物過量導致中毒死亡的,應該引起社會關注。當前由于生育政策放開,很多家庭生育二孩,但由于各種原因父母無暇照看,雇用保姆現象比較普遍,而保姆殺害嬰幼兒的案例也常見報道,政府部門應該采用多種政策,增加母親對嬰幼兒的照看時間,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3.4 減少兒童受害案件發生的建議
3.4.1 構建和諧健康的家庭關系
本研究可以看出,各種復雜的家庭矛盾是導致兒童被害發生的最常見因素。家庭是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家庭和諧幸福社會才能和諧安寧。然而由于家庭瑣事導致的夫妻或婆媳關系不和、感情不忠、再婚家庭的利益紛爭等問題正在毀壞家庭的穩固性。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構建和諧健康的家庭關系,增加家人間的相互理解和關愛,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3.4.2 增加法制意識,完善法律法規
進一步制定完善保護兒童健康成長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兒童保護的力度,加大傷害兒童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兒童健康成長的氛圍,同時積極開展普法教育,讓民眾意識到兒童也是一個獨立個體,其生命和健康權利必須得到有效保障,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4]。社會保障部門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修改相關保障制度,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護兒童成長,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讓非婚生兒童也享有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減少遺棄現象。
3.4.3 加大對特殊人員的關照
對于有精神問題的人群,政府應加強救助幫助其盡快恢復,積極開展應對產后抑郁的心理疏導,保障特殊人員家庭中的兒童享有安全的成長環境,減少傷害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謝曉,董向東.23例殺親案例的法醫學分析[J].法醫學雜志,2016,32(4):264-265.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Z].1992-12-11.
[3]李迎春,金會慶,兒童傷害的危險因素研究現狀[J],國際兒科雜志,2006,33(2):136-138.
[4]熊偉.兒童被害及其立法預防[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5(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