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 晶 陳 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審核評價中心
近幾年人們十分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這個問題作為社會的熱點話題,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食品安全問題也影響到了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所以我國已經提出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立法,和詳細的法規政策,以此來制約相關的食品生產企業,維護消費者的權利,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到了國計民生,為了避免食品安全出現問題,政府部門規制要進行強化改革,不僅要加大對生產廠家的監管力度,還需要做到對生產和到銷售的一系列過程進行嚴格把控,加大媒體監督的力度,實行舉報獎勵的政策。
信息的不對稱容易造成食品市場失靈。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和監管者容易造成食品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商品按照消費者掌握商品信息的途徑可以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用品三類,食品行業之中這三類商品是同時存在的。在工業加工提取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信任品在食品加工行業顯現了明顯的特征。食品添加劑和農藥殘留等食品問題對人類身體健康有著嚴重影響,使得食品安全的不確定性與隱蔽性大大增加。在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和監管者三者之間有著絕對信息優勢的是生產經營者,其違背道德進行生產會對食品行業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政府對食品安全進行規制是很有必要的。
市場在一定的情況之下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市場資源在配置的過程中,不能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優化。而且食品作為公共產品,存在著交易成本過高,或者信息不對稱等多種情況,也就是市場缺位。公共利益理論認為,如果公共物品出現了信息不對稱,或者市場失靈等多種狀況,政府能夠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市場的缺陷。
當前我國針對食品安全規制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比較合理的綜合性法律法規體系。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首先,我國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這些法律涉及的食品領域也比較廣泛,是內容比較完整的基本法,地方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這些法律是重要的依據。其次,不同的食品領域,我國也出臺了比較詳細,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例如特定人群或者具體的食品等。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我國在頒布相關法律之后,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部分針對性比較強的法律法規能夠為食品安全部門提供具體的指導。這些法律法規雖然算是補救工作,但依然在維護食品安全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的食品市場發展迅速,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產品的種類復雜,流動性較快。當前還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標準方式,無法做好規制工作。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表現,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革,這樣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保障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確保社會各界人事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共同監督,這樣也不會出現權力濫用或者權力過度集中的情況,還要建立一個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監督工作,并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這樣也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另外,還要建立一個信息安全處理中心,對于人民群眾的投訴,或者舉報的問題,要及時核實,一旦發現問題,立刻處理。
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做好食品安全規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比較重視工作的對立性和強制性,但是工作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有第三方的監督,也就是消費者的監督。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對商品的外包裝以及生產說明進行仔細的核查,尤其是商品的生產日期、外觀和色澤等。如果出現問題,要立刻通過正規的途徑來舉報。當前網絡媒體發展迅速,還可以利用媒體進行監督,在網絡上快速傳播食品狀況,這樣就會產生輿論壓力。近幾年,大部分大型的安全事件都是通過網絡揭露,以輿論為主力來解決的。
引入公民社會參與規制,建立規制機構的社會監督組織,緩解規制領域的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效。根據公共管理治理理論,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是維系社會治理秩序的三大基本領域。公民社會是圍繞共同的利益、相似的價值觀等組成的集體,以維護公共利益為主要責任。公民社會緊貼著基層社會,在規制過程中具有相對信息優勢,這是緩解食品行業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重要手段。在食品安全規制過程中,公民社會可以發揮其獨特作用,加強非政府組織、社區組織等對規制部門的監督,形成基層約束機制、全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全方位格局。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作為民生問題,必須立刻解決,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社會各界人士都要共同參與共同監督,政府也要建立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營造良好的監督環境。確保消費者以及民間監督組織等多方主體的投訴舉報都能夠得到有序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