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平 張會靈 陳蘇丹 余義和 陳雙臣
(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步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當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就在于加大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其素質教育的新突破。因此,將互聯網與課程傳授進行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1-2],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由課本轉向慕課、微課、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時代,政府需要完善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配套的政策、資金支持,社會要營造一種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大學生則需要有更加大膽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主動參與創新項目和技術變革,綻放自我,服務社會和國家。本文現將河南科技大學就“互聯網+”背景下提升園藝專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實施策略闡述如下,旨在推動大學生的創業和就業。
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2017年9月河南科技大學修訂了4年制園藝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設計課程,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大一年級,加大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在原有《大學計算機基礎B》的基礎上,增開《互聯網應用與互聯網+》,提高學生互聯網的運用能力,把握互聯網的發展態勢,洞察互聯網的創業先機。大二年級,開設《創業農業》、《園藝產業創業案列分析》、《插花藝術與花店管理》等創業基礎課程,把創業課程融入基礎教育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中,將創業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素質提升的助推器,實現“學科互補,創業滲透”,為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設置并落實網絡創業教育課程和網絡教育課程,以微視頻的形式將網絡營銷、電商、企業經營管理等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客戶端學習與互聯網相關的創業內容,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和深入性[3]。大三和大四年級,積極施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方案。根據園藝專業學生的積極性、創業大體方向等量身定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聘請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的創業實踐,明確自身創業的總趨勢和發展方向[4]。邀請實業家、發明家開展技術講座,傳授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教師利用園藝創業案例,生動直觀地展現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創業過程及方法[5-7]。
教師要樹立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觀,通過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創新創業教育,發掘學生的潛能,致力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素養,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創業能力。同時,學校營建一種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崇尚科學,追求真知,銳意創新”,成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及論壇,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逐漸在校園中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不斷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培育出創新創業意識,將創業精神提升到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作貢獻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度上來。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會自我培養、自我思想轉變,樹正確立的創業觀和就業觀,從思想上不斷接受創新創業意識帶來的好處,多了解當今的就業形勢,摒棄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積極嘗試,激起創新創業的意愿和熱情。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理念,在不同的領域樹立多元化的就業觀,拓展知識面,施展才能,有所建樹。借鑒并運用“場景+故事”的表述方式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適當改造,以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為場景,以新常態下園藝產業的案例,與學生深層次交流,幫助其樹立創新創業意識[8]。
優秀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優秀的導師是培養學生具備創業品質的前提。一是建立教師進修、出國訪問制度,加大教師創業教育的培訓。大一年級新生每2個班配有1名學業導師,在思想、生活、學習上給予指導,幫助新生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幫助其制定切實可行的4年學業規劃,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創新與創業指導。二是定期選送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到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掛職鍛煉,參與項目的研發,親身感受創業過程,增強實踐經驗。導師也可帶領學生走進企業,體驗企業文化內涵,得到市場磨練和企業文化熏陶。三是大力開發社會上的教育資源,聘請在創業上有建樹、又樂于奉獻的成功企業家擔任創業實踐導師,以結對的形式分期分批定向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9]。四是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各教學環節設置上,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學生”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參與評教,以學生的收獲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最終標準。
從創新創業的政策和服務效果評估入手,逐步完善與“互聯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WIFI校園全覆蓋,建立了由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科技處、國有資產管理處共同管理的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大學生提供項目支持、信息服務和技能培訓等。不斷完善和落實優惠的創業政策,降低創業成本。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給予最大優惠的財稅政策和提供更多便捷服務,如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扶持基金、大學生貸款利息補貼等等。
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一個既鼓勵創新又允許失敗的社會。在“互聯網+”時代下,加強互聯網、電視、廣播、新聞媒體等對創業信息的公布,學習創業典范的創業故事,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和創業過程的認知。建立健全完善的機制,對在創新創業、科研上做出貢獻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社會各界對創新創業的環境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創業成為一種真正的職業選擇。企業在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大學生落實就業,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和實踐場地等等。創新社區服務,協助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發揮社區服務的最大作用,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積極因素為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服務,加強創業社區的配套建設。大力傳播和弘揚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有潛力和發展后勁的大學生打造創業平臺,使其成為大學生創業和成長的搖籃。
學校建立了創新創業俱樂部、創新創業實驗室平臺、創業園、科技園、孵化基地等,依托互聯網構建了仿真創業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自主獨立探索,致力于創業實踐,真正理解企業經營運作模式,并利用互聯網平臺與人溝通交流,策劃項目,開拓視野,做到知行合一,融會貫通,摸索前行,汲取經驗。對學生提出的具有發展后勁和創新能力的創業項目,學校會給予相應的學分獎勵和資金支持。發展校企合作,開發第2個企業互聯網創業平臺,讓學生進入企業,熟悉企業發展流程,體驗業務流程與業務風險,為未來創業做好準備,逐步實現自己的創業夢[10]。
引導大學生在自身能力范圍內開展互聯網創業實踐。網上開店,自建專業的網上店鋪,搭載淘寶、京東、國美等網上平臺開店;針對當前線上訂餐業務管理不到位、配送費用高、衛生不達標等問題,創辦網站,開發飯盒網,健全配送服務體系;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依附移動客戶端開發APP,利用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貼吧、BBS、QQ等發展自媒體;從事網絡編輯、網站維護、自媒體作家等網上自由職業,靈活自由,不受地域限制[3]。
“互聯網+”大時代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契機,政府、社會、高校三方應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高校要加強管理,引導創新創業教育,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加強實踐訓練,培養新時期最具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領導者和開拓者。高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地,應該依靠“互聯網+”,加速互聯網和各學科的滲透、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健全課程培養體系,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根據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市場發展需要,借助“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機遇和優勢,推動大學生的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