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喬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創業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主要接班人,他們的就業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現如今由于城市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農村就業壓力相對較小以及創業成本相對較低的原因,大學生逐漸轉變自身的觀念,開始回鄉進行自主創業。農村籍大學生是指生源地在農村,但在城市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這類學生通過利用自身的知識水平與相關技能,在農村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從而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但是面對我國如今的復雜環境,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回鄉創業與城市就業不僅在工作待遇和工作職位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且就業的一些工作職位類型也都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工作職位雖然有著較低的工作待遇,但是大學生可以直接負責,因此許多回鄉就業的大學生從事的工作與自身的專業并沒有很大的關系。相關調查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生的家鄉都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因此他們在畢業回鄉以后,創業的起點低、升職空間小,這導致了教育資源浪費嚴重的情況出現。大學生回鄉創業起點低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從大學生的自身方面來說,大部分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并非畢業于有名的院校,同時他們所學的專業也并不是社會的急需熱門專業,因此,他們缺乏自身的條件優勢,這導致了他們無法在城市里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同時,由于城市的物價和消費較高的原因,如果他們不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則不能很好的生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存在心里浮躁的現象,低層次的崗位他們不能接受,而高層次的崗位他們的能力又不足。(2)從家庭的社會關系來說,大部分返鄉就業的大學生若是想在家中找到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需要依靠家庭的社會關系,但是農村家庭無法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社會資本。(3)從就業的機會來說,大部分返鄉就業的大學生所在的地區沒有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發布體系。家鄉中的大部分的產業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缺乏對應的高層崗位。與此同時,這些產業的基礎是血緣關系,這也阻礙了大學生向上發展的空間。
大學生返鄉就業出現的的問題中最為突出的是融入地區的思想文化差異。在農村,大部分大學生考上大學會被認為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這件事寄托了父母對兒女很高的期望。若是大學畢業以后,回到家鄉進行就業則會被認為是沒有本事,會被周圍的人瞧不起。這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枷鎖,這種固有的意識形態阻礙了大學生返鄉創業。即使大學生在學歷層次上與農民工相比較高,在社會融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相應的文化與思想適應方面卻更低。因此,改變自己與父母以及周圍人的思想觀念,是大學生返鄉創業應當攻克的困難之一。
經濟收入水平是大學生由城市返回家鄉遷移就業的主要原因。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較大,導致了農村籍大學生缺乏融入熱情。大學生不愿返鄉創業的潛在原因是由于一些社會問題,例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方面的缺陷。在“制約農村籍大學生創業成敗原因”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是資金問題。農村經濟發展較緩慢,家庭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家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而家庭大部分都反對通過借貸的方法進行創業,他們認為這種方法風險高、難度大。國家對大學生進行創業的現如今的扶持政策,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并不能緩解所有壓力。因此,農村籍大學生更加偏向于在城市進行創業和就業。
大部分的大學生通常是學習以理論知識為主體的知識結構,他們缺乏強烈的創新意識,也沒有很高的實踐能力。雖然大學生畢業后返鄉進行創業有很多有利方面,例如:實現人生自我價值、作為農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但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案例中成功的占案例總量的少數,創業的氛圍還需要提升。大學生通常被農民工創業中創業失敗的負能量所影響,而不是多關注聚焦在成功案例的正面影響上。同時,雖然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創業前期的發展,但是在創業后期時,人際關系的復雜會阻礙創業發展。
通過完善農村支持系統,可以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提升大學生返鄉融入的吸引力。農村的創業保障體系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改善:首先,可以大覆蓋面積地建立大學生具體的創業保障制度,通過這種機制來清晰的分析創業就業部門的職能關系,給予大學生充分的物質保障和支持,吸引更多大學生回鄉就業。其次,政府應當致力于消除城鄉差異,營造出社會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社會氛圍,也可以分析國外的相關案例,從中總結出國外是如何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政府應當利用相關技術提高農村的設施條件,加大政策鼓勵導向,縮小城鄉差距。最后,政府應當對大學生創業加大資金支持,他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積極籌集資金,為大學生設立返鄉創業的專用經費。社會應當將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作為承擔責任,降低貸款條件、信用等門檻限制,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高校應當將培養大學生創業加入到教學計劃中,有針對的對農村籍大學生進行返鄉創業指導,這樣可使大學生清楚認識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更快的融入社會。一是通過借鑒國外成功案例中的經驗和做法。與國外的一些國家相比,我國忽視了創業教育。因此,我國應當吸收國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經驗與做法,各高校應當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二是健全社會創新創業制度,校園應當在專業教學體系中融入創業教育,整合相關資源,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創業氛圍,通過組織各類競賽和活動來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興趣。同時,學校應建立起專業的創業師資隊伍,與社會的一些服務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對大學生正確的創業觀進行樹立和引導,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農村籍大學生應當調整自己的心態,理清社會與大學的關系,認識到返鄉創業的長遠意義,更好的融入家鄉、服務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