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瑋,李余先,劉志瑋
(1.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中藥分院,吉林吉林132101;2.吉林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于教學活動及人才培養(yǎng)的認知,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學行為[1]。長期以來,農業(yè)類高校教學中多以“教師中心”的思維及教學模式為主導,教學過程以“傳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動作用。然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長期的被動接受削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了學生興趣,致使學生能動性、創(chuàng)造力差,畢業(yè)后與崗位接軌慢,即學生學到了“知識”,但缺失了“能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若要讓學生真正有“能力”,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基于農業(yè)院?!澳芰ε囵B(yǎ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者”,而是需要建立起一個“學習共同體”,即一種師生間、學生間相互促進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例如給予學生一個教學命題進行研究討論,或者直接將學生引入田間實踐,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使命感”,那么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便被調動起來,他們便樂于成為知識的“獲取者”。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往往因為對于某個教師的喜愛或敬重而重視一門課程,也會因為對個別教師的“意見”而忽視一門課程。因此,建立師生間的信任、友愛關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有利前提。
1.1.1 師生關系
通常農業(yè)類院校中同一專業(yè)(班級)的學生整體文化素養(yǎng)差別不大,但學生性格、興趣、特長、家庭背景等差異卻很大,由此也會構成學生思想行為的差異性。教師若要控制好課堂中學生的行為,就要掌握盡量多的學生信息,了解學生心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點名提問、討論等多種形式隨時和學生交流,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存在感,在學習群體中有歸屬感,在促進教學的同時更能有效拉近師生關系。
1.1.2 多溝通
人們因為溝通產生了解,因為了解產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溝通是有效手段。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很多行為表現都是有原因或是帶有目的性的,授課教師應該與有特殊行為的學生進行充分、恰當的溝通,分析學生行為及心理,并及時給予疏解或幫助;另外,多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課程任務布置與檢查、課業(yè)輔導等途徑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與需求,增進師生情誼,從而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利于促進教學。
1.1.3 講究語言技巧
大學生作為成年個體,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都已經成熟,所以高校教師往往忽略語言技巧,教學過程與日常交流所用語言更為簡潔、直接。然而由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參差不齊,多數學生對事情的處理方法不夠成熟,教師有義務輔助進行學生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成長,也因此需要注意語言應用的技巧性。
在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中,教學及溝通時要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從學生立場出發(fā),避免發(fā)號施令及傷害性語言,并明確表達教師本人的感受與期待,把學生當作“朋友”,才能使學生從心理上認同與接受,建立良好的師生信任關系[2],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效。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論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還是自身業(yè)務水平的提升上,都需要教師傾注大量的心血。教師的業(yè)務水平主要體現在專業(yè)素養(yǎng)與科研能力兩方面。
只有教師對專業(yè)課程的認識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才能將課程內容及生產意義講活講透,學生從應用的角度來學習和理解知識點,才能將理論學活,牢記于心;只有教師知識面具有相當的廣度,才能將本課程知識與專業(yè)中其他知識緊密聯系,從而體現出其在專業(yè)學科中的作用與價值,才能引起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
農業(yè)類院校的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使學生掌握生產技能,學以致用。因此,農業(yè)類院校教師要特別注意“產學研”的結合,除了要求自身保持生產理論的先進性外,還要保持自身生產技能過硬,并能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通過各種研究手段加以解決。其中,積極深入基地、工廠,了解行業(yè)生產與技術前沿,實時掌握行業(yè)動態(tài)、先進研究成果與生產難題,其次加強科學研究,探究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尋求解決途徑,以科研帶動生產,以生產貫穿教學,從而帶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操作能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更多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恰當的引導,教會學生學習。然而,從應試教育中一路走來的大學生多習慣于被動接受,疏于主動思考,這種慣性思維使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方向感很差,大部分學生目標模糊,亦無動力。針對這種現狀,農業(yè)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加強教師引領,使學生快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橛心繕说闹鲃訉W習。
進入大學后,缺乏時間及學習行為約束的新生活往往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因此,學校與教師應該對此進行引導與幫助,如通過入學教育、專業(yè)介紹、職業(yè)規(guī)劃等教育使學生對大學中學習與生活方式進行認知,形成對大學生活的心理預期,挖掘興趣,分析自身在所學專業(yè)與方向上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有的放矢地學習,最終建立長期目標[3]。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性任務、綜述性作業(yè)、獨立的生產管理等方式給學生設定短期的容易達成的目標,并在學生完成過程中加以監(jiān)督輔導,在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與操作領悟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了解專業(yè)動態(tài)。學生一旦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便能夠激發(fā)興趣,主動尋求目標并著手完成,而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能更加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如此良性循環(huán),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入手,最終獲得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能從學生的相互影響過程中建立起優(yōu)良的學風。
學生自主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是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試教育的最直接影響是學生習慣于以考試通過為目標,傾向于知識記憶,忽略知識應用與探索。即大部分學生在大學學習與生活中更趨向于完成“指令化”的目標性任務,缺乏獨立思考與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與探究能力,而對問題發(fā)現、分析與解決能力的缺失是與農業(yè)院校教育目標相背離的。因此,在農業(yè)類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任務式教學、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與責任意識,同時,無論是實踐任務還是教學任務,學生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必然會遇到諸多問題,而且學習越深入問題越多,如此一來,學生主動思考與主動學習的習慣便能從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形成由“問題—自學—發(fā)現新問題—自主解決”的良性循環(huán)。
適當的改革考核形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學生能動性。如加大學生平時成績在總評中的比例(在任務式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改革過程中,學生的表現能夠體現出其對課程的投入情況),或者設計一個綜合性的設計任務作為科目的最終考核形式(任務的完成情況能夠體現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貫通與靈活應用)。即更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分析與應用,相較于傳統(tǒng)的筆試考核,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農業(yè)類院校中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不僅是一個口號,一種理念,更需要眾多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與實踐,只有教師教學思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改進兩方面同時踐行,才能獲得一個理想的培養(yǎng)效果,達成培養(yǎng)目標,能學生更好地完成崗位接軌,順應社會需求。
[1] 楊帆,徐慶豫.“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教學理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36),78-86.
[2] 劉玉娥.淺談師生溝通的語言技巧[J].中國校外教育,2015,06(40):40.
[3] 傅莉.對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22(17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