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44)
鄉土植物是占據數量最大的植物種類,同時也屬適應能力最強的植物,對于北京市區內的自然生長條件,不僅能達到完全適應的要求,而且還可以代表元朝游牧民族灑脫、豪放的性格,利用植被體現的文化氣息來展現元朝當時的地域風情。因此我們可以從一個地點的植物景觀上看出這個地方所具有城市或地方特色,鄉土植物與其城市的市花市樹配合的同時還能看出此地時代變遷中寶貴品質與個性的延續性、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不同時期的變化之感。
利用北京獨具特色的市樹與市花,在植物品種上體現出城市歷史與現今的文化特征[1]。由于這些植物是深受北京市民喜愛的植物品種,最重要的是適應北京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征的植物,使得四季有景的實現。因此,國槐、側柏與月季、菊花成為園中運用最多的植物種類之一,利用這樣代表北京市形象的植物,可以更好的與園內設施小品、園內及周邊構筑物相呼應,展現了濃厚的歷史與現今北京的文化氣息,對周邊人們的日常休閑生活需求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滿足了不同人們對于回顧元大都歷史的條件和環境,進而充分展現公園的價值所在。
文化脈絡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公園設計中,古樹是歷史的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元大都遺址公園原址中古樹的保護,不僅使整個環境更加珍貴,更具有歷史文化傳承之感,更好的展現歷史氣息。還是對于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設計者重視古樹及名木的保護,能夠為城市的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筆。園內保留了近百株古樹,多為高大的喬木,在這些保留的古樹之間多利用片植的手法來種植各式的花灌木,突出古樹的莊嚴與古樸之感,同時不乏現代城市的絢爛色彩。
在城市綠地及遺址公園中會應用廣泛的配置方法,常見于人流量集中的休憩活動區域大多結合場地四周的微地形設計,以常綠喬木為背景,圍合公園空間,針對這種常綠樹色彩空間單一的現狀特征,道路沿線在以針葉樹為背景的情況下,增加大量灌木地被,以形成具有一定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道路沿線同時配植了不同葉形葉色的高大落葉喬木,形成不同特色的林蔭走廊,而且不同的花灌木及草本花卉品種自由組合,從而減少由于種植層次顏色單一而引起游客的視覺審美疲勞。運用落葉喬木為骨架搭配各式的花灌木,與各色的宿根花卉等種類形成豐富的植被群落。通過豐富的植物層次與建筑、小品、水面、微地形結合,進而圍合形成獨立的特色空間。各式的植物層次空間為游客提供效果舒適的變化之感和綠色活動場所。
元大都遺址公園中種植基調、植物種類和植物層次都在遵循和適應著自然式、群落式的種植規律。種植的方式和樹種的選擇都是根據場地內部不同位置確定下來的。在滿足保護原有的古樹的前提下,其主要的基調樹種包括:種植不同的高大喬木,體現出不同季節的變化之美;樹冠生長飽滿,適應城市氣候的國槐、臭椿、法桐等喬木;觀葉觀桿的銀杏、絳柳、元寶楓等植物。常綠的油松、檜柏、側柏等針葉植物(見表1)。

表1 元大都遺址公園主要喬木匯總表
園內植物空間的布置劃分均順應場地地形的起伏流線及場地尺度等,按照本來自然條件因素及其最佳欣賞要求布置。布置原理按照欲揚則揚,欲抑則抑或是欲揚先抑的手法。根據中國傳統園林對地形的原則:對原有地形,既不可一律保持,又不宜過分雕琢,體現了地形變化的多樣化。公園各段的營造都有自身的要求,不僅從園中的空間可以欣賞不同的感受,同時園內的植物也加大了從園外觀景的視距和景深,使公園兩側的道路和建筑物融合協調。元大都遺址公園充分利用植物的種植來迎合地形的結構或開敞或封閉的空間,由于在城市次干道周邊行走時容易產生空曠無助之感,公園通過地形的設計,在其上種植茂密高大喬木和低矮草本植物的混合群落,使得開敞與封閉空間相互交叉,以求游人視線的不斷變化,使人們感到變化之美。
地被植物是元大都遺址公園不同造景方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在任何地形、林下空間、沿街道路還是水岸旁,同樣種植大量的地被植物,由于地被植物豐富的葉形花形、葉色花色可以營造不同的空間色彩和獨特景觀感受[2]。公園內根據其所處現狀環境及道路自身進深與寬度,選擇相應的地被植物來與此環境相適應。利用成片群植或小叢栽種不同花色的小菊、矮牽牛、鳶尾等地被植物從而組成特色的花境,改變了園路所具有的空曠感,豐富了道路的顏色。在與構筑物、小品、其他植物的配合中,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葉形、株高相互配合,使之與周圍不同景物和諧的銜接起來。在園內由于不同種植方式的喬灌木,地被植物的種植位置受到陽光的限制較大。園內兩側及河道旁陽光照射時間較長,遂種植喜光的月季、八寶景天等地被植物。相反,園內中段由于喬灌木數量多,林蔭空間營造較好,一般光照條件有所變化,因此較多種植耐蔭的地被植物,營造獨特的空間氣質。地被植物有:鋪地柏、玉簪、萱草、地錦、海棠、迎春等(見表2)。

表2 元大都遺址公園主要草本地被匯總表
元大都遺址公園以綠色為主色,搭配其他彩葉植物、觀花、觀果植物作為點綴。以主色出現的綠色由一系列不同明度、色調、色感的綠色組成,多種綠色的搭配增加了視覺上的趣味性[3]。種植方式體現了“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特點,春季以觀花植物為主,通過春季開花的海棠加連翹來配合岸邊垂柳,形成黃色、粉紅色和嫩綠色的互相配合。再配合上碧桃、紫薇等小型喬木的種植,讓植物的種植呈現豐富的層次及良好的過渡。夏季以綠色為主,大量闊葉樹種植讓公園包裹在綠蔭之中,其他色彩方面通過市花月季的色彩來點綴其中,提亮整個綠色的空間,讓人們感到顏色的變化與和諧,同時河道成為四季中最奪目的階段,大量挺水植物(荷花、千屈菜、水蔥、菖蒲)奪目的色彩配合綠色的睡蓮、鳳眼蓮等浮葉漂浮植物,配合海棠等夏季開花植物。秋季公園內欒樹、銀杏等色葉植物,及大量草本地被植物成為主角,打造多彩的遺址公園空間。冬季則以常綠植物和觀桿植物為主,加上毛白楊、美桐、水杉等高大喬木增加冬季的生機。
園內的鋪裝用質地纖柔的草來柔化了巖石鋪裝堅硬的外表,形成適宜的感受,使人感到清新而和諧,姿態飄逸。部分假山疊石的周圍種植不同的草本地被和花灌木,迎合其獨特的形式,利用色彩與形式襯托突出其形式。
元大都遺址公園內有較多的園林建筑,種植植物使得建筑物產生活力,具有大自然的美,建筑物是園林構景中人們關注主體。大量小品周圍種植顏色、種類、空間層次變化豐富的植物,凸顯小品的“存在感”。古亭的周圍利用少量的植物,通過觀桿或是常綠植物,通過空曠感來體現古典之美,這樣種植變化使得園林建筑和植物的配置處理好,使得建筑與植物相得益彰。
景觀橋、部分小品、現代亭榭周圍選用葉色較為鮮艷或者花朵成簇,葉形精致或色澤嬌艷的植物配合,園中大量運用四季海棠作為此配景植物,此植物的葉形葉色配合亭子的顏色與材質,從而打破亭榭所具有的生硬感,豐富了場地空間的特點,使種植的植物襯托出園林建筑主題,加強其意境,起到突出和強調景觀特色的作用。同時在旁邊種植了如早園竹、紫薇等植物來圍合空間,降低灰色空間的范圍。
元大都遺址公園中小月河是其中的一條主線,因此局部的種植設計圍繞小月河流線來實施。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夏季部分河道中的植物在四季中具有豐富變化,為游人提供很多欣賞空間。在小月河里,諸如大量的荷花、水蔥、千屈菜、睡蓮、蘆竹、香蒲等挺水植物營造了河道的藝術性和美感,使周邊居住人群可以在都市內部享受很難享有的郊外的風光。河邊種植與什剎海等景點相同的垂柳與碧桃,體現出北京的韻味,借助樹木將河道變得自然宜人、渾然曲折。游人行走閑游其間可享受自然之美,不會感到絲毫審美疲憊,這是由于植物圍合形成的不同靜謐精致的河道景觀空間,開敞與密閉空間互相變幻。同時河道水體中植物的種植也使得岸邊巖石更有意境,植物、山石在河道中波光倒影,增加了山水生色。
元大都遺址公園內精致的植物配置和與其他設施的和諧布置,即縱深搭配、植物生長速度及顏色搭配、季相變化、植物圍合空間變化,將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的融為了一體,精心營造適合廣大人民生活、休閑、娛樂的植物景觀環境等。園內的設計改善了周邊道路交通壓力下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周邊及其他城市人民生活質量,為其他城市公園做出了好的示范,同時也為學習和調研更好的運用植物配置營造優質景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 魏佳玉,張啟翔.淺析北京菖蒲河公園植物配置特色[J].山東林業科技,2007(6):65-67.
[2] 楊 楊.城市街頭綠地空間中的植物配置與綠化——以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為例[J].現代園林,2010(4):36-38.
[3] 黃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