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兆明
哈爾濱師范大學醫院中西醫結合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伴隨著當前我國社會老齡人口比例的不斷增加,心力衰竭的臨床發病率也呈現出了逐漸升高的發展趨勢,對于人們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1]。在近年來的康復醫學研究中,提出了減重支持系統訓練方法,這是一種將減重裝置及其運動治療理念與心臟康復治療相結合的一種新型康復訓練方式,借助于特殊的減重輔助裝置來減輕患者的重力負荷,促進軀體功能的快速恢復。該文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9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采用減重支持訓練對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心肺功能、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91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依據隨機數表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符合于國際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共45例,男 25 例,女 20 例;年齡 56~82 歲,平均(68.5±5.4)歲;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4例,Ⅲ級26例,Ⅳ級5例。觀察組共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57~83歲,平均(68.8±5.3)歲;心功能 NYHA 分級:Ⅱ級 13例,Ⅲ級27例,Ⅳ級6例。將兩組患者的各項常規統計數據展開對比分析,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組間對比研究。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措施,給予患者強心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同時采取一般性康復訓練,在訓練前后測量患者的血壓及心率。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用減重支持訓練方法,依據患者的適應能力來逐漸加大訓練強度,通常初始減重量為患者體重的15%左右,具體依據患者的可耐受程度來確定;平板運動0.3 m/s左右,以確保患者可保持正常步態為有效,并逐漸加速,30 min/次,1 次/d,3~5 次/周,以持續訓練3個月為1個周期[2]。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左心室形態學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左心室形態學指標對比(±s)
注:△與訓練前相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LVESD(cm)LVEDD(cm)ESV(mL) EDV(mL)觀察組(n=46)對照組(n=45)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3.37±0.39(3.02±0.22)△*3.34±0.43(3.18±0.27)△4.73±0.48 4.65±0.43 4.74±0.49 4.64±0.42 45.51±15.63(37.23±10.44)△*46.24±14.96(40.25±11.06)△105.13±32.50 102.33±15.74 106.45±30.62 100.37±15.62
對比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左心室形態學指標,在LVESD與ESV方面,均與訓練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LVEDD與EDV兩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訓練前的 LF 為(5.01±0.67)Hz,HF 為(4.31±0.88)Hz,LF/HF 為(5.36±0.60);訓練后 LF 為(5.47±0.46)Hz,HF 為(4.72±0.69)Hz,LF/HF 為(5.05±0.49)。 觀察組訓練前的 LF 為 (5.03±0.65)Hz,HF 為(4.29±0.85)Hz,LF/HF 為 (5.35±0.57); 訓練后 LF 為(5.78±0.46)Hz,HF 為(4.98±0.72)Hz,LF/HF 為(4.81±0.44)。對比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LF、HF、LF/HF等指標,訓練后均有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由于血管收縮與舒張喪失均衡性、骨骼肌血液缺乏有效供給、心功能損傷等因素而使得下肢運動能力大大弱化,患者的正常活動嚴重受限,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4]。伴隨著當前臨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藥物治療與減重支持運動治療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性的應用。通過開展運動康復鍛煉能夠顯著增強患者的身體機能,減小各項致病性因素與各項危險因素的影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5]。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心肺功能與自主神經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LVESD、ESV兩項左心室形態學指標以及LF、HF及LF/HF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對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時,可采用減重支持訓練方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