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2018年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具體而言,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精準脫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實際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央對此已經進行了部署。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未雨綢繆 防微杜漸
黨的十八大以來,防風險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為此,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通過梳理也不難發現,防范風險,一直為歷屆決策層所關注。從“九五”計劃,一直到“十三五”規劃,歷次五年規劃中都會提及風險問題。
十八大后,“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增強宏觀政策協同性,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這意味著正式將“防控風險”納入中國宏觀調控的目標體系。
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對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風險高度重視。無論是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每隔五年才召開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抑或是總攬五年發展全局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將防控和化解風險放在了格外重要的位置。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
面對新時代“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明確要求,“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實踐中如何操作?專家們表示,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既要未雨綢繆,也要防微杜漸。
在總體防控思路上,首先是要堅持居安思危,始終繃緊風險防控這根弦。要注重風險導向,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開展各項工作;其次是要切實加強政策協調配合,提高風險協同防控能力;再者是要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根源上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有效化解風險。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則提出了四方面建議:一是堅持預防為主。以國際國內重點領域重大風險為重點,建立健全風險識別和監測預警體系,做到防控關口前移,防微杜漸避免矛盾積累。
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化解風險。要以可控方式和可控節奏主動化解風險,既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能無所作為。
三是堅持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要通過改革創新、結構升級,重點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絡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將發展成果更多轉化為防范風險保障安全的能力。
四是堅持底線思維。從防范最困難、最危險的風險著想,完善風險處置預案,加強政策儲備和物資保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的這番話,既是警示,更是要求。
決勝精準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總的看,黨中央確定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得到了貫徹,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較好落實,各方面都行動起來了。在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不少有益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是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這些經驗彌足珍貴,要長期堅持。
中國的減貧成效在全球有目共睹。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對象規模仍然很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認為,下一階段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需要及時矯正和防范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四點。endprint
第一是脫貧管理問題,必須完善貧困人口進入、退出的過程管理,在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和脫貧摘帽評估過程中實事求是,真正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第二是扶貧領導問題,堅強有力的領導是保障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主要內容,必須增強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領導力供給,優化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基層村干等基層扶貧干部的資源保障,完善貧困治理機制,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貧困治理。
第三是政策實施問題,解決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堅決防止低標準脫貧、突擊式脫貧,更不能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完善扶貧干部政績考核機制,大力改進地方扶貧督查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考評。
第四是精神貧困問題,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往往因缺乏脫貧的能力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精神不振的態度,扶貧先要扶志、扶貧必扶智,優化現有扶貧政策,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事實上,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要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今后幾年,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要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區域攻堅重點,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因此,一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牢精準扶貧基礎,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二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要防止層層加碼,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質量。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
污染防治關鍵要落實
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堅戰中,老百姓極為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回顧過去的五年,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堅決向污染宣戰成效顯著。日前,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7年年會全體會議暨環境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從目前情況看,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
據統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共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6.4億千瓦,占煤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68%,減排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煙塵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潔發電體系。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污染治理的強力推進,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不是終點,還要堅持走下去。十九大文件起草組成員楊偉民認為,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落實落實再落實。而落實的關鍵在于思想觀念的真正地轉變,真正轉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上來,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作為污染防治中重要一環,環境監測至關重要。工作中怎么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被譽為“環保衛士”、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冠九認為,監測人員要經過培訓、考試,在監測技術水平和能力上保證數據準確。強化“誰出數據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從事監測的人員要有職業道德和職業尊嚴。對環境監測機構來講,從人員的資質到儀器設備,再到標準方法、標準樣品等,都要有相關的質量規定,并按照規定執行。對于企業或第三方監測機構來講,要防止過度追求商業利潤而使數據失真和造假。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一旦發現失真企業,應該依法依規對這些企業進行處罰,通過社會監督的方式對不法監測機構進行監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