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
2017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童道馳,上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周波,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氣候司司長李高、副司長孫楨和蔣兆理出席發布會,介紹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相關情況,并就碳市場建設目標、市場規模、綠色金融、市場影響等問題,回答了與會記者的提問。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下簡稱《方案》),這標志著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意義十分重大。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創新實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和五中全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都對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提出了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也就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作了重要對外宣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這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對引導相關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我國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和更高質量發展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碳市場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是國家發改委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在認真總結國外碳市場和國內試點經驗,并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起草完成的。《方案》明確了我國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明確了將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確了碳市場建設要遵循穩中求進的工作要求,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分階段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下一步,將全面落實好《方案》提出的各項要求,加快碳市場管理制度建設,抓緊開展2016、2017年歷史數據報送、核算與核查工作,有序推進配額分配,加快推進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并強化自身能力建設。還將加強與部門間協作配合,充分發揮地方行業協會和央企的作用,與各方共同努力,按照《方案》提出的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推進能力建設和做好宣傳引導等四個方面保障措施,把握好工作時機,加快工作節奏,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各項措施任務落實到位。
中國碳市場建設已經迎來新的起點,將以全面實施方案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順應全球低碳轉型的大勢,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為實現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應有力量,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事業再上新臺階。
此前在對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運維任務進行公開征集和專家評審的基礎上,確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牽頭承建兩個系統,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江蘇、福建和深圳等省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
建設目標
《方案》是經過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努力,特別是在七個試點省市的基礎上形成的方案。《方案》完成了國家碳市場建設的總體設計,并開始了碳市場的全面推進的階段。《方案》的批準,明確了碳市場的指導思想。《方案》一共有八章二十三條,總的要求就是穩步推進全國的統一碳市場,為我國有效控制和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出新貢獻。全國進行碳市場建設還是全新的工作,國際上時間也不長,經過這幾年七個省市的試點,以及對國外碳市場建設運行情況的一些經驗的吸收借鑒,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八章二十三條的方案。《方案》中心目的就是為溫室氣體減排服務。作為一個定位,就定位在減排溫室氣體的重要市場工具,通過市場的方式,來實現減排的目的。
《方案》對全國的碳市場建設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制度。一是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二是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三是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同時也要進行支撐系統的建設,一是碳排放的數據報送系統,二是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三是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結算系統。
《方案》對于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段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工作明確了重點任務,采取了“三步走”,同時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首先是把三個制度和四個支撐系統盡快建立完善起來,然后再進行系統的測試,在測試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貨幣交易。
下一步就要以《方案》為契機,全面落實《方案》的各項任務,將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特別是通過碳市場,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把它作為一個推動的抓手,對企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起到好的推動作用。
市場規模
選擇發電行業,主要考慮了幾個因素,一是發電行業的數據基礎比較好,產品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熱、電兩類,它的數據計量設備比較完備,管理比較規范。這些因素使得我們比較容易進行核查核實,配額分配也比較簡便易行。二是考慮到它的量,這個行業的排放量很大,根據《方案》的要求,這個門檻是按照排放量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水平,來作為現在納入的企業的門檻。發電行業納入的企業達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過30億噸。如果啟動交易的話,這個規模遠遠超過世界上正在運行的任何一個碳市場。endprint
碳市場的建設,也要遵循穩中求進的工作要求,在先期啟動發電行業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考慮其他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總的來看,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將來,納入碳市場的門檻可能還要進一步降低,要把更多的企業納入到碳市場的管理范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國碳市場會逐步走向成熟,同時納入的行業范圍和企業數量,還有排放的數量,也都會是一個相當大的規模。
將來中國碳市場的管理一定要按照穩中求進的原則,有步驟地來推進,碳市場的管理、碳市場的發展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包括制度的準備,包括人才隊伍的準備,包括能力建設,包括系統建設,在實踐當中不斷摸索完善,把碳市場建設好,切實發揮它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積極作用。
綠色金融
2016年,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對綠色金融定義,包括幾個主要的要素,支持環境的改善、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支持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對氣候變化是綠色金融里面很重要的方面。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也是綠色金融發展當中很重要的方面。
對于碳市場來講,無序的發展、過度的投機,是一種失敗;一潭死水,也是一種失敗。所以要處理好這兩方面的平衡,要在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交易品種和交易主體,通過這樣一種擴大,對于碳金融的發展創造新的空間。反過來,這些碳金融的發展,也能夠為碳市場的建設增加活躍度,促進碳市場的發展。
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政策性的市場,碳金融的發展也要服務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目標。碳市場運行起來以后,碳價主要是由市場決定,受配額供求關系和減排成本的影響。
市場影響
發電行業是首批納入的碳交易行業,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都是采用基準線法,在基準線的配額分配體系下,對于發電行業的影響,應該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那些管理水平高、單位產品排放低的企業,隨著碳市場的實施,生產得越多,獲得的配額相應的就會越多,競爭優勢就越來越明顯,就一定會隨著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會獲得越來越大的發電機會市場空間。相反,那些管理水平比較低、技術裝備水平比較低的,比如說亞臨界的機組,它處在基準線之下,單位排放又比較高,可能在未來市場的競爭當中處于劣勢。但是總體來講,對于發電行業,它的負擔是均衡的,對于單一行業的電力市場來講,它賣出的配額都是被發電行業所吸收。這種情況下,發電行業總體成本是不會上升的。
從長遠來看,由于單位發電的能耗,它的化石能源消耗,特別是煤耗降低,資源消耗下降,成本是下降的。總體來講,發電行業的成本是處于下降的趨勢,而不是上升。
對于落后企業來講,可能一開始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對于落后企業增加的這部分成本并不影響發電,并不限制它發電,只是說它在發電的過程當中,發得越多,成本的增長就越快,這樣使得它在市場的競爭過程當中會逐步減少發電,讓出來的這部分空間,會由先進的企業所填補。這種情況下,不會影響電力的穩定供應,而且會促進發電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清潔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