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貸問題不是一個單獨的個案,應該從全局、從全國整體上把握這個新的問題,且需要追根溯源地考察金融歷史的演變和脈絡。

為什么會爆發互聯網小貸、消費金融和現金貸的問題,本質上是由于中國并不是一個金融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果沒有重慶在2011年給阿里發放網絡小貸牌照,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互聯網金融。所以,個人認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支付寶,一個是網絡小貸。
支付寶解決了電子商務的支付網絡擔保問題,網絡小貸解決了互聯網跨區域放貸,解決了阿里對于淘寶體系的小額放貸的問題。以這兩個金融市場為基礎的支付和小額放貸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礎。后來才有了2013年的余額寶,互聯網金融爆發。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元年是錯的,至少是2004年、網絡小貸才是互聯網金融的元年和爆發點。我們今天看網絡小貸不要把它當作洪水猛獸,它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的源頭和功臣之一。
包括現金貸也一樣,它的很多概念跟國外有很大的不同。通過調研和國外的比較,我們課題組采用了介于狹義和廣義之間的五千塊錢以下一年內的小額無擔保的信用借貸,比國外范圍更加大一點。在中國國內還有五千塊錢以上的,很多平臺個人授信兩三萬,在這里面包括消費金融產品,甚至現金貸。因為中國存在大量缺乏信用卡的客戶,這樣的模式滿足了沒有信用卡的客戶需求,而且這個需求不僅是消費金融的需求,還有沒有消費場景的需求,所以它的需求量更多元,同時金額不限于一千塊錢以下,甚至兩萬、三萬都存在跟消費金融交叉混融的產品,非常復雜,也做得非常好。我們可以從現金貸的場景區別,從資金流向、人力成本、風控等方面區別,應該說能把它和消費金融做一個區分,但是具體的產品是不可完全區分的,而是混在一起用的。
中國古代也有印子錢,是傳統的民間借貸的一種品種,晚清民國對于流民、貧困人群當時就有這樣一種類似現金貸的模式,當時一般不超過50塊錢,也是一個月、兩個月。所以專門要在折子上打上一個印子叫“印子錢”。這樣的現金貸的崛起,是在中國這一波互聯網金融大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所以網絡小貸是一個爆發點,后來有了P2P平臺,包括大型金融機構也參與進來。
總體來說我們分為三類:一個是源頭式的電商平臺,一開始做支付,后來有小微放貸,再后來又有了余額寶這樣一個歷史脈絡;第二垂直類的,像手機貸等;第三是銀行類的。
從它的運作機理來看,無非是包括了四個要素,利率、期限、額度、目標人群四個方面。從四個要素來看,首先從它的特點來說就是高效、高利率、高風險、門檻低。它的價值非常大,一是借款的確比較便利,二是它完善了征信體系。這是我們國家當前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方面的一個缺陷和不足,通過現金貸的發展,通過底層的這樣一些數據的收集、數據的積累,對于完善大數據個人征信體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否則靠銀行,靠傳統金融機構很難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建立一個大數據的個人征信體系,彌補市場的空白,服務我們中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的轉型。
為了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們專門去英國考察,跟美國耶魯大學合作,還去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做了一些考察和調研。英國采取了非常好的限額結構,期始的費用上限,包括違約費用和利息上限,以及總成本上限,通過規定上限的模式來保護消費者,保護相關主體,以及推動了這樣一個模式有效率的發展,這有點類似于美國喬布斯法案,對于股權眾籌的制度。
眾籌中的一個基本的機理,對于最高的投資金額進行限制,是一個投資適當性的體現和市場的風險匹配的完美的結合。我們配合央行正在做一個大數據和投資者適當性的課題。我們認為,這個角度如果能突破的話,對整個金融監管乃至理論體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現有的法律、監管都按照傳統金融的理論,即高風險的產品不能匹配給普通投資者和消費者,但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改變了這樣的模式,而我們法律監管還是按照傳統的模式,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經驗,如不能重復借款、數據共享、監督,以及限額實施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美國也有一個發展比較迅速的模式,包括銀行、相關金融機構,尤其美國的聯邦和州層面有不同的發行規則和方法。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專門針對金融消費者監管成立了CFPB,通過行為監管,改變了傳統銀行審慎監管的方式。沒有牌照就不能貸,這是非常粗暴的方法。
互聯網小貸的確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對持牌機構進行監管,控緊資金的流向是一個監管思路。另外,我們跟銀監會一直在交流,通過負面清單P2P方法,這是我國銀監會開創性的,不采取傳統審慎監管方式,而采取備案和負面清單的方式來監管。網絡小貸的問題需要統一監管,具體監管也可以像P2P這樣交給地方政府備案或者執行,P2P監管的模式可以充分借鑒參考起來。
適當的持牌、準入、現金披露、第三方核查等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另外,我們認為還應該通過技術驅動監管,我們正在承擔一個課題,通過智能化的風控體系防止多頭借貸、惡性借貸問題,建立反欺詐體系。另外,構建大數據個人征信體系,以及風控體系。總而言之,可以通過多層次的模式,比如2000塊錢以下的、30天的小額短期產品,還有微額分期的產品,5000塊錢以下12個月的,按照每天利率和還款期限分別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
總而言之,希望以后的監管不一刀切,而應采取行為監管加上技術治理,即Reg Tech(監管科技)的方式。實踐中已經發現,對資金端的監管控制很危險。監管銀行沒問題,監管小貸也沒問題,但是不能把所有的資金端都控制住,尤其是ABS這樣的一些直接融資的創新模式。我參與了當年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在2012年通過發行小額貸款公司的收益權的ABS,收益權的ABS以及消費金融證券化或類證券化模式,對于解決小微金融的融資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消費金融平臺的資金端的創新是非常好的模式。這些模式創新應該堅持,而不應該一刀切死。否則對于消費金融平臺,它比較難吸存,也不能有其他更好的融資方式。
(本文系楊東副院長在“消費金融市場發展與監管”研討會上的演講內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