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權享有優質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應該因為生病支付醫療費而陷入經濟困境。在這一簡單而有力的信念支持下,推動全民健康覆蓋(UHC)的運動日益壯大,現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全球承諾。

但是,如果我們對在2030年前兌現全民健康覆蓋的承諾是認真的,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聯合發布的《2017年全球監測報告:跟蹤全民健康覆蓋》報告敲響了警鐘。
報告指出,盡管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世界半數人口仍然享受不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球有10億高血壓患者得不到治療,2億婦女無法獲得適當的計劃生育和孕產婦保健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平等現象非常嚴重,例如,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國家,在最貧困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17%的母親能夠至少獲得七種基本保健服務中的六種,而在最富裕的五分之一家庭中,約三分之二的母親可以獲得這些服務。
報告顯示,醫療費用會給經濟拮據的家庭造成滅頂之災。全球每年約有1億人因醫療費用陷入“極度貧困”,落到每天生活費1.9美元的貧困線下;如果按照每天3.1美元的貧困標準,每年因醫療費用致貧的人數多達1.8億人。但是,致人貧困的醫療費用僅是冰山一角。還有超過8億人把至少10%的家庭收入用于支付醫療費用,2000年以來這一數字每年增長3%。
這些驚人數字的風險在于,它們背后隱藏著無數個人和家庭遭受的不幸和不公:未接種疫苗的嬰兒因肺炎而夭折;發育遲緩的兒童學習能力終生受損;懷孕少女得不到安全的計劃生育服務;產后出血的產婦得不到輸血用品;還有為了給罹患絕癥的母親支付住院費用,不得不賣掉耕牛的農民。
報告明確指出,全民健康覆蓋并不僅僅是改善健康狀況。消除極端貧困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總體目標,也是驅動世界銀行集團戰略的目標,沒有全民健康覆蓋,這一目標就無法實現,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現實。數據就是有力的證明:雖然2000年以來極度貧困總人口減少,但因病致貧的人口比例卻從8%上升至15%,幾乎翻了一番。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理由保持樂觀。由于千年發展目標時代對婦幼保健和艾滋病、結核病、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的高度重視,這些領域的醫療服務可及性顯著提高。對艾滋病毒患者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覆蓋面從2000年的2%擴大到2016年的53%;預防瘧疾的驅蟲蚊帳使用率從1%提高到2016年的54%;結核病治療率從23%提高到2016年的50%。這些證明美國總統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抗擊艾滋病、結核和瘧疾全球基金(GFATM)等聯合行動取得了實效。
此外,《不走尋常路:加快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報告列舉了成績位居前75%的國家,這些國家通過扭轉趨勢,加快了全民健康覆蓋的進程。盧旺達、土耳其、哈薩克斯坦、越南、布基納法索和老撾等國在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步。此外,各收入水平的國家都通過強有力的國家領導和雄心勃勃的改革,站在推進全民健康覆蓋的最前沿,他們都認識到,推進全民健康覆蓋對本國人民而言是正確之舉,明智之舉。
推進全民健康覆蓋不只是道義責任。全民健康覆蓋能夠有力地推動社會公平,有利于社會團結與穩定。全面健康覆蓋滿足全世界人民對良好健康的日益增長的愿望。全民健康覆蓋也是國家對人力資本的重要基礎性投資,而人力資本是可持續和包容性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沒有優質、可負擔的衛生保健服務,兒童上學和成績優異的機會就會減少,父母工作和職業進步的能力就會受到不必要的影響。
全民健康覆蓋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但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存在一些共性挑戰,適合通過采取聯合行動打破障礙和分享最佳做法。為了總結得失成敗,進一步增進政治承諾,加快2030年前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步伐,2017年12月12日到15日在東京舉辦2017年全民健康覆蓋論壇。高級別發言者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和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參會者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東尼·雷克,以及3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部長、雙邊援助機構和慈善機構等。由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牽頭召集為期兩天的論壇和一場高級別公共活動,體現出公民社會在推動全民健康覆蓋運動發揮的重要作用。聯合國2017年把12月12日正式定為“全民健康覆蓋日”,世界各國都將舉行相關活動,此次論壇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全民健康覆蓋正處于關鍵的轉折點。全球的政治承諾力度前所未有,各國展現的領導力令人矚目。“墨守成規”不是通向全民健康覆蓋之路。我們必須擁抱推動醫療體制轉型的大規模創新——在論壇的創新展示上,全心投入的從業者和熱情澎拜的變革者貢獻了無數奇思妙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