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展將+巫知雄+陳燕明
摘要:長期以來,英德英石文化研究一直缺乏歷史文獻記載。現代多有英德民間文史專家、政府官員、園藝工作者從事英石文化研究、記載與推廣工作,為英石文化的當代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運用歷史學的口述歷史研究方法,以英德當地一線英石文化工作者賴展將先生為口述訪談對象,以其個人與英石相關的工作經歷,介紹了英石文化與產業在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歷程,從而留下了第一手原生性資料。
關鍵詞:英石文化;英石文化工作者;口述史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E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5-0020-03
收稿日期:2017-09-13
修回日期:2017-10-10
Abstract: Ying Stone culture study has been lack of historical document records for along time. In modern times, there were many folk literature history experts,government department officials and garden workers engage in Ying Stone culture study, records and promotion work. They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 Ying Stone culture. By using the oral history methods, this paper chooses a cultural official as oral objects who engaged in the Ying Stone career in Yingde.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Ying Stone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ing Stone culture and industr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so as to leave a first-hand original record of the history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Ying Stone culture.
Key words: Ying Stone culture; Ying Stone culture official; Oral history
1口述歷史與英石文化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中國現代口述歷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鐘少華先生最早的田野調查,并于1989年寫成《中國口述歷史學芻議》。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口述歷史研究在文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了長足發展。口述歷史法的重要價值在于,對比書面文獻原始資料,它可以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相對真實和公平地呈現各方立場,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場景真相。
歷史學家唐德剛[1]把歷史分成未記錄的歷史(Unrecorded History)和有記錄的歷史(Recorded History)兩大門類。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未被正史記錄的歷史,其“為歷史本身帶來了活力,也拓寬了史料的范圍。它認為英雄不僅可以來自于領袖人物,也可以來自于許多默默無聞的人們,??會使人類變得更加充實。同樣,口述歷史對公認的歷史神話,即歷史傳統所內在固有的權威判斷發出了挑戰。它為從根本上轉變歷史的社會意義提供了手段”[2]。
英石文化的研究長期以來相對缺乏詳盡的歷史文獻記載,特別是關于匠作與技藝傳承、產業發展歷史等方面的內容極為缺乏,用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恰恰能彌補英石文化“未被正史記錄”的不足。本文以英德一線從事英石文化工作的賴展將為口述訪談對象,通過其個人工作經歷管窺英石文化與產業在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歷程。
2賴展將與英石結緣
賴展將,英德東華鎮人。1972年10月,他在韶關地區師范學校讀文科,高考恢復之后第2年參加高考,分數雖然入線,但不及志愿專業而未被錄取,后來去讀函授獲得大專文憑。1974年參加工作,在英德市西牛中學任教16年后,1990年調縣(后改市)府辦工作。1996年3月,調任英德市文化局局長,兼任英德市奇石協會副會長,推動英石事業的發展。
賴展將于1996年3月從英德市政府辦公室調任文化局長,至2008年10月退休,于2012年12月推動舉辦了首屆英石文化節,歷經英德幾任領導班子,一直從事英石文化的研究、宣傳、產業推動工作二十多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親手創辦了英德市奇石協會,推動了英石首次成書出版,促成英石文化市場形成文化產業,文化英石成為法理英石,在當地素有“石頭局長”之稱。
1996年,賴展將擔任文化局長之后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推動英石文化發展。在他去文化局之前,英德市委已經進行調研并形成了調查報告,報告認為英石是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產,英德市委的口號是要點石成金。關鍵就是要選個人去當局長,把英石文化推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賴展將來到英德市文化局工作。
當時英德市財政是相當困難的。20世紀90年代初,英德的工資基本都要向省財政借,十分困難,文化局的相應事務基本上更是“等靠要”。在賴展將四處奔走的推動下,1996年12月,在他上任文化局長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英德市奇石協會在望埠鎮掛牌成立,由望埠鎮黨委書記兼任會長,賴展將甘當副會長組織具體工作。
3 英石文化產業的起步與發展
在推動英石文化工作方面,賴展將將自己所做的工作總結為4個方面:一是開英石展銷會;二是收集英石資料,出書、出畫冊;三是鼓勵石農走出去;四是讓英石產業上層次。endprint
3.1策劃組織英石展銷會
賴展將剛任文化局局長時,要把英石商品化、市場化。當時要把英石“點石成金”,使英石變成財富,從那時就開始籌辦英石展銷會。1996年12月,在他的推動下,英德舉辦了第一屆英石展銷會。開展銷會要評獎,讓大眾看到英石的價值;通過大力宣傳請外面的客人來到英德,了解英石的優點。當時的領導指示要在望埠鎮政府幾公里外黃田的一塊空地舉辦第一屆英石展銷會,但是賴展將幾經考慮,認為不符合當時的市場狀況。要推一塊大場地搞展銷會涉及到費用,老百姓拉石頭過去也涉及到費用,展銷會過后顧客不是馬上就蜂擁而來,要有一個市場醞釀過程,他認為要讓英石發展按照市場規律去運作。通過展銷會,英石市場逐漸走上正軌,3年過后,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展銷會開始在黃田藝青奇石園林有限公司所在地開展,也由此扶持了鄧藝清(英德當地英石企業領頭人,現任奇石協會會長)等當地的英石企業家。
3.2收集相關資料出版專著
賴展將在英石文化推廣方面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親自收集英石資料出書。1997年,英石展銷會過后,賴展將與朱章友兩人主編出了一本文化局自己印刷的小冊子叫做《英石》,借助同行力量以及民間石友親自搜集資料,由中山大學陳永正題書名,是英德旅游文化叢書之一。
賴展將意識到要讓英石文化全面開花,不單單是賣石頭。英石的價值要全面挖掘、全面開發。他寫書幫當地產業進行總結,提供給石農及外地商人做參考。他提出英石的使用應當分類,要把大的景石獨立成景做園林;小的、玲瓏剔透的石頭做觀賞石,放置在居室、案座獨立觀賞;英石構件就用來做旱山盆景。
2003年之后,英石產業成熟,更具規模了。新的領導來到之后提出英石文化要上層次,賴展將的英石工作也開始轉向,更加注重文化層次的提升,開始出書出畫冊,跟名人交流。當時請賈平凹(作家)寫《說英石》,瞿琮(詩人、詞作家、解放軍文職將軍)到訪英德參觀英石,商量請全國十大青年畫家之一劉人島任主編,出版大型精裝畫冊《中國英石傳世收藏名錄》[3]18。
3.3鼓勵與指導石農創業
賴展將還鼓勵當地石農走出英德,要他們出去發展英石市場,提高英石影響力。賴展將為此經常下鄉,深入公司和石場,指導經營者把自己的經營場地園林化,并以英德市奇石協會發文的形式,要求有一定規模的公司或石場都要園林化。1998年,當地企業家溫果良籌辦英德市園藝實業有限公司,賴展將與他共同策劃把占地2 hm2(30畝)的場地建起一座玲瓏別致的英石園林。當時的領導參觀了溫果良公司的園林十分滿意,認為這種可觀可游的經營模式值得推廣。榜樣樹立起來后,運江、藝青等公司接連效仿溫果良的做法,把自己的經營場地園林化。如今,英石在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遍地開花,每個地方都有英德人特別是望埠人從事英石貿易與園林設計施工。
3.4英石文化保護與上檔次發展
除了開展銷會、出書及出畫冊,賴展將開始推動對英石進行法律層面和文化層面的保護。
賴展將開始推動原產地保護,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從法律層面對英石進行原產地保護,界定英德是英石的主要產地,其他地方的英石也都歸為這一類,同時借助民間組織推動英德成為英石之鄉。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廣東省文化廳授予英德望埠鎮“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英石藝術)之鄉”[3]177。2005年11月8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授予英德“中國英石之鄉”稱號。同年,經國家郵政總局批準印制《中國名石譜(英石)》明信片;廣東省民政廳還授予英德市奇石協會“全省先進民間組織”的榮譽稱號。2006年5月,英石正式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資格。2008年,英石假山盆景技藝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179。
4呼喚英石文化未來的藝術人才
從英石之鄉英德走出來的賴展將先生,現為廣東省賞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觀賞石協會文化藝術顧問,曾出版個人英石專著三部、與人合作編寫兩部,收藏英石上千件,贈送英石給石友二百多件。如今,他雖已退休多年,卻仍時刻關心英石文化的發展。他深感英石文化要弘揚光大,急需后續人才。他說:在今后英石的發展規劃里面,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英石文化方面的人才培養。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普及的基礎上去提高,前面做一些普及的工作,現在就要提高,要對這些玩石頭的人進行文化培訓提升。主要針對英石的文化遺產,如怎樣觀賞英石,怎樣建造園林,怎樣搞盆景工藝,等進行培訓,讓這些奇石愛好者由淺入深、有層次地學習深化,將來成為英石方面的人才。今后協會在人才培養這方面的工作是少不了的。
參考文獻:
[1]唐德剛.史學與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4.
[2]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M].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04.
[3]賴展將,林超富,范桂典,等. 英石志[M]. 英德:政協英德市文史資料委員會,英德市奇石協會,2007.
作者簡介:
賴展將/1950年生/男/廣東英德人/原英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英德市奇石協會會長,廣東省賞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現為廣東省觀賞石協會文化藝術顧問,珠海市觀賞石協會高級顧問,英德市奇石協會名譽會長
*通信作者:
陳燕明/E-mail:954277133@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