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清+邱凌
新媒體技術的日益完善為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今,學生們獲取新聞信息大多數來源于網絡媒體,學生們可以在網絡上對一些新聞熱點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應時而生。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出現與網絡的發展息息相關。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迅速發展的網絡媒體更有利于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乃至社會現象,這勢必會對學生價值觀的構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一、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對學生價值觀構建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學生關注社會,提升社會責任感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有利于提高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民主與參政意識。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大都與社會民生密切相關,且具有新奇時尚、傳播迅速、信息蘊含量大等特征。學生為其所吸引,也對這些流行語背后的社會事件本身產生興趣和思考。當代學生對于“豆你玩”“蒜你狠”“油你漲”“姜你軍”等網絡流行語的理解,表達了絕大多數學生對物價與民生的關注;學生們在使用“樓脆脆”一詞時,說明了他們對房屋質量的擔憂以及對黑心房產商的譴責和對監管部門的不滿;問“元芳,你怎么看”則表達了學生們想要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具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對于政府權力的監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成為學生自由、民主地表達自己態度和意愿的一種有效方式。如2011年7月23日,溫州發生的一起動車追尾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當被問及為何要掩埋車頭時,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和引用,表達了眾多網民對該起事故的發生和善后調查的一片質疑之聲。對此類網絡流行語的探討,學生往往表現出高漲的積極性,也讓他們有了更多表達其思想的新空間。
2.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有利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道德,它是指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與基本準則。學生根據自己的道德觀對一些社會現象做出判定,這種內在尺度和價值準則被稱為道德價值觀,它是學生的價值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對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影響較大。當學生譴責“范跑跑”事件時,說明了他們對當今社會人們道德下滑的一種擔憂。 而2010 年網絡流行語“我爸是李剛”則反映出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的一種譴責與抗拒。又如“老太碰瓷”這一網絡流行語源于“南京徐老太事件”,又稱“彭宇案”。法院最終判決彭宇應對徐老太支付40%的醫藥費。該案的宣判曾被媒體評為2007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事件之一,這一判決結果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爭議。這些相關網絡語言的產生和流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對社會道德價值標準的評判,進而也會影響到學生個人道德價值觀的構建與完善。
3.有利于學生自立自強,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人們對人生目標的理解或者對人或事所持有的觀念叫做人生價值觀。當壓力大時,他們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并且自立自強,為目標勇往直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6年5月31日,《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十分貼切地表達了這種追求理想生活狀態的人生態度。因而被網友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在“人生價值應當如何實現”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拼搏才能獲取成功,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也讓學生意識到自律自控的重要性。例如,我們熟知的網絡流行語“你媽喊你回家吃飯”,源于母親喚醒沉迷于網游的兒子的急切心理。學生在使用與創新這句網絡流行語時會意識到增強自律自控意識的重要性,可見網絡流行語也能起到促使增強學生自我責任感,樹立起對自己負責的人生觀的作用。
二、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對學生價值觀取向的消極影響
1.對學生政治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負面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學生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在形成政治價值觀時也容易造成其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缺失。如“躲貓貓”“欺實馬(70碼)”等流行語在網絡和校園內流行時,學生們很難相信成年男子會因為玩兒童游戲“躲貓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而官方公布的“七十碼”的行車速度居然能將成年男子撞飛起兩層樓那么高。面對這些令人痛心的相關負面事件,他們開始質疑“法律至上”“民主平等”等觀念。他們可能將某個事件誤認為是當下整個社會的現實,這有可能會對學生的法治觀產生錯誤的認識,對官方和政府的信任感也會隨之降低,因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關注社會、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和熱情。
2.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人生價值觀是人們對人生目標、人生價值取向和人生價值途徑的認識和根本態度。當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主流是正確的,但客觀上,不同價值觀的相互沖擊,尤其是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與沖擊,致使學生思想混亂、價值迷茫。而網絡等各種傳媒的高速發展及其在生活各個層面的輻射和影響也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價值觀困惑。如一些具有負面效用的網絡熱詞的流行也為當今青年中一些消極的人生價值觀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出自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中的21歲女孩馬諾之口的“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對這種非常典型的拜金主義的價值觀的宣傳有可能對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有些學生過分地強調個人的物質利益,信奉“個人利益至上”,認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在追求金錢、實現物質的欲求。又如,網絡流行語“范跑跑”所表現出的典型的利己主義觀點使得一些青年學生不能完全正確認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關系,顯示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個別學生當其個人利益與他人、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會強調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來決定其的價值取向與價值目標。endprint
3.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學生會受到包括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傳統道德觀、民族道德價值觀以及外來的各種道德價值觀的多重影響,學生在判斷是非標準時勢必會出現困惑。一些有著負面意義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對學生建立的道德價值觀會產生某些方面的消極影響。如2006年的“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發人深省。在這一系列“扶不扶”的相關事件中,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社會信任危機的嚴重沖擊,學生自我道德價值觀的建立與完善無疑也會受到與此類事件相關的流行語的負面影響。在“扶不扶”這一流行語的產生與傳播的同時,另一則網絡流行語——2011年的“校長撐腰體”也火了,它的流行和大量衍生出的眾多版本無疑順應了時代與大眾的民意,顯示出學生及廣大民眾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道德觀念所做出的正確選擇并為其所提供的有力后援與保障。
三、如何減少網絡流行語對學生價值觀消極影響
首先,積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提倡學生愛國、誠實守信、樂于奉獻。在面對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時,學校在進行德育時需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同時,主流媒體需要端正自己的價值觀,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要客觀地反映事實真相,忠實地反映社情民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為學生構建主流的價值觀,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價值觀培養的環境,構建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價值體系。
其次,學校要利用網絡化新媒體,完善網絡的教育機制。當前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為網絡化媒體,學校應該要積極做出響應,完善現有的網絡教育機制,增強新一代學生對網絡素材取精棄粕的能力,增強學校對網絡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力。運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在遵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開展新媒體平臺建設并加強其管理。在平臺建設中,學校通過建立官方微博、官方論壇、數字化報刊等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與溝通,并在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面對與新聞類網絡流行語相關的多元、復雜的社會背景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
最后,學校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積極推動健康、向上的網絡校園文化活動。由于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對其影響很大,學??赏ㄟ^開通校園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在面對一些新聞事件時學生可在上面表達個人看法與大家交流思想,找出網絡流行語言所包含的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對其進行有益疏導,促使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學校應該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可開設新聞時事在線交流欄目,網絡平臺的及時交流,能夠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分析部分學生的極端言辭,找尋出原因,從而對其進行疏導不良情緒,并且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心態去面對困境。
參考文獻:
[1]陳紅蓮.從網絡流行語看網絡受眾心理——以 2009 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0(11):22.
[2]劉國強,袁光鋒.論網絡流行語的生產機制——以“躲貓貓”事件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5):54-55.
[3]祖明遠.網絡流行語背后的話語表達——以“俯臥撐”、“躲貓貓”等為例[J].新聞世界,2010(6):26.
[4]曹宣明,羅 鑫.青年網絡流行語與價值觀教育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