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一、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概念
在教育學領域,教育工作者們對于“親和力”的理解和闡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以“愛”為基礎。教育者只有用真誠去走近學生、關愛學生、真心為他們著想,才能彼此產生美好的情感互動,進而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快樂地學習。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學的親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過程中,教師以“愛”為基礎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得到受教育者對其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認同進而趨同教育者的觀點,這種吸引力和感召力對受教育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現代性語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構建的制約性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的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起主導性作用,現代性語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受到削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者主體能動性的需求更顯著。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化大數據,不再是教師說什么學生就信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受到削弱。二是大學生個體權利意識的增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權威的理論灌輸,而在現代化的語境中,由于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變化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的傳播、物質基礎的保障是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解決大學生實際生活所要面臨的問題,還要去解決他們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遇到的問題。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除了傳統的教育環境,還需要針對復雜多變的互聯網環境,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育人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
現代性語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是制約親和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性語境中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學生的個體性更加突出,多元價值觀和各種思潮的相互沖擊,很多思想政治課教師缺乏對學生群體的研究,個體差異性教學沒有凸顯出來,這樣的課堂不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學生之所想,解決學生面臨的困惑,才能針對學生的發展實際制定出相應教學內容,要采取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來引導教育學生。
三、現代性語境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有效路徑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應堅持的原則
1.堅持教學理論與學生思想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就是去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幫助大學生把所學的主流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外化為處事方法,真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落到實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教學理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在遵循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的基礎之上,了解學生的所思與所想和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對其加以耐心細致的引導和說服,使學生能夠因“親其師而信其道”。
2.堅持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主體性相統一的教學原則
所謂的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主體性統一原則,是指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機統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特殊,它是一種價值觀認同教育,這種認同教育是在客體對主體的依賴基礎之上產生的。因此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一方面需要清楚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具有雙面性,受教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體,充分認識與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有助于幫助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提高親和力的關鍵。
3.堅持教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持續性教學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各要素形成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關鍵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雙向互動的過程,往往是一個過程的結束也是另外一個過程的開啟,這個過程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作為雙向互動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開展也是一個主客體互動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來自主客體自身和所處環境等的變化影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需要時間的檢驗,經過反饋和調整從而達到一個相互和諧的狀態,這個過程是可持續的過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具體路徑
1.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創造環境影響的感染力
第一,讓全方位育人環境的營造貫穿于高校各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所面對的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把教學僅僅局限在每周幾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不行的,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學校的科研、行政、后勤服務等各方面,要有教務處、學生處、基礎教學部門等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這樣才能培養全體教職工都關愛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全局意識,開創全體教職工都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第二,優化高校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校園文化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部分組成,一方面,要加強高校校園自然文化景觀、文化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營造校園學習氛圍,加強校園規章制度、行為規范、依托學生社團組織舉行豐富多彩的學生校園文化活動。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就是要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實際。當前社會是網絡發展迅猛的社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離不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和滲透力。
首先,利用新媒體網站整合各種文化教育資源,打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集趣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專題性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其次,利用新媒體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與學生進行互動;最后,可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專題新聞講解、學術講座開展、熱點問題討論等活動。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教育者作為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必須提升自身素養,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打造一支具有深厚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諳熟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精曉新媒體網絡技術的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 建,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構成要素及形成機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3]練慶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