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瀚月
幾年前,果殼網某網友發布了題為“小白兔,白又白”的帖子,其形式類似兒歌,內容涉及臨床醫學生常做的四個動物活體實驗,行文看似對仗有趣,卻頗讓人不寒而栗。原文如下: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拎起來,割完動脈割靜脈,一動不動真可愛。
小牛蛙,肚皮白,進針毀腦掛起來,肚皮上面貼鹽酸,騷騷爬爬真可愛。
小白鼠,白又白,一只籠子關起來,吊完尾巴做電擊,憂傷抑郁真可愛。
小鴿子,白又白,左胸右胸捏起來,剖完胸腔剖腹腔,鮮血淋漓真可愛。
筆者對近幾年所在學校醫學生QQ空間信息發布整理發現,同名帖子每年都會被不同年級的醫學生點贊、評論、轉發,且內容逐年翻新。
自媒體時代,醫學生因自我意識強、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等心理特點更加熱衷于通過自媒體發表各種言論。由于自媒體本身的特點、不合理動機以及缺乏引導等原因,面對海量網絡信息,他們往往會出現上述違背醫學倫理價值觀的現象。醫學是一門求真至善的科學,培養兼具“仁心”和“妙術”的醫學倫理價值觀的醫學人才是醫學院校的基本目標。無疑,“小白兔白又白”被點贊并瘋傳的現象折射出自媒體時代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預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集中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集中表現
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因涉及醫學相關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與醫學專業學習內容特點有關的內容發表,主要特征為與“尊重生命”“移情能力”等醫學生倫理價值觀相違背,比如動物活體實驗歌謠(“小白兔白又白”)、白大褂惡搞圖片及視頻等。第二,與醫生職業有關的內容發表,主要表現為與“法律意識”“職業角色意識”等醫學生倫理價值觀相沖突,多為針對當今醫患矛盾、惡性傷醫事件、醫學生培養體制與福利待遇等的不理性看法。特別是在失當新聞的煽動下,劍拔弩張的醫患關系使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有所降低, 導致一些醫學生在網上發表消極、不道德的言論甚至發生犯罪的行為。第三,與醫療影視劇、養生電視節目等有關的內容發表,主要涉及與“責任心”“團隊精神”“誠信”等其他倫理價值觀的背離。
(二)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自媒體本身特點
自媒體具有平民化和個性化、門檻低和易操作、互動性強和傳播快的特點。個性化的自媒體使得醫學生發表、評論信息往往摻雜個人的意識和觀念,難以保證客觀和公正;易操作表明缺乏“把關人”,增加了發布信息的沖動可能,在一種“法不責眾”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種種宣泄原始的本能沖動的行為;互動性強進一步提升了醫學生與外界的信息交流頻率,能及時得到各種反饋,也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自媒體的這些特點使得醫學生對其非常依賴,也為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埋下了隱患。
2.自身原因
(1)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心理歸因。上述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行為的產生主要基于三種心態:第一,求異心理——亮明醫學生身份,展示學習成果,突出表現在醫學實踐活動尤其是動物活體實驗過程中,這與醫學生技能學習的特殊性相關;第二,缺乏認同感、尋求關注的心理——通過對具有戲謔意味的文學化了的嚴肅醫學知識進行轉發、共享、評論來博眼球、賺吆喝;第三,從眾心理——遇到凡是不利于醫務工作者的負面評論或報道時,為滿足宣泄需求一面倒地支持某種言論或觀點,極力維護醫者的職業尊嚴。
(2)醫學生網絡行為缺乏正確引導。隨著自媒體在社會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較之以往,當代醫學生自我主體意識在不斷增量,從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情感發展到價值判斷日趨多樣化與個性化,他們熱衷于表達各種言論,一旦缺乏指導,極易傳播一些負面、低俗、有違道德規范的信息內容,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傳播主體,造成不可逆的社會影響。
二、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預防途徑
1.輔導員隊伍媒介素質培育帶動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須扎實有效地提高運用自媒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質,主動開通微博、微信和QQ空間等自媒體交流平臺,學會使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與學生建立良性互動,通過自媒體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從而達到影響學生思想的目的。
2.醫學生網絡陣地開發與建設
對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預防,必須建設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絡宣傳平臺,一方面弘揚主旋律,引領校園文化新風尚;另一方面,本著務實求真的醫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求實糾偏,營造風清氣正的醫學生網絡環境。
3.特色醫學第二課堂活動引導
對網絡倫理失范的預防必須與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通過舉辦大型的醫德教育第二課堂活動培育醫學人文情懷尤為重要,也會對醫學生的網絡行為產生積極影響。比如,某醫科大學為豐富醫學生精神生活、培育崇高醫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時間為脈絡堅持每年舉辦清明祭拜遺體捐獻者、國醫節、國際護士節以及“杏林杯”醫學辯論賽等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大規模參與其中,培育其仁愛至善的人文精神。
4.網絡德育課程開發
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全國高校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整體開展對大學生開設系統的網絡德育課教育。以某醫科大學使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為例,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和健康網絡心理的培養中網絡成癮及戒除是其教學的側重點,但對于網絡使用過程中涉及的認知偏差與道德倫理規范違背問題只是簡單地提及。由此可見,網絡德育課程的開發勢在必行。此外,在授課方式上,要積極推進“翻轉課堂”,著眼于醫學生的現實網絡生活,創設體驗情境,滲透社會熱點,以問題意識引導教學,以互動討論啟發思考,以理論講授釋疑解惑,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從而在價值層面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三、結語
自媒體時代,醫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影響不僅限于小范圍的醫學生群體,在醫患矛盾日益凸顯、惡性傷醫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它甚至有可能會引起社會對高校醫學人才培養乃至醫生這一職業的片面認識和負面情緒?;诖?,高校必須提高政治站位,緊抓“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從人力、財力、物力上進行大力的投入和建設,開展對醫學生網絡道德、法律意識和網絡認知等方面的教育,培育醫學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準的積極、健康、規范的網絡行為,真正構建起新時代醫學生特有的倫理價值觀和網絡倫理失范的防范、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劉骙骙,張黎娜,曲海英.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醫學生倫理價值觀的內涵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7,37(1):65-66.
[2]趙丁海,蔡 磊,盧 偉,等.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探微[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4(60):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