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摘要]在2016年度豆瓣十佳華語電影的評選中,電影《驢得水》以8.4分排名第一。作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小成本電影——沒有明星大腕的加盟,樸素的電影語言,《驢得水》在口碑上的成功離不開話劇舞臺多年的打磨。該片以標準的三段式戲劇結構展開情節,配合話劇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幽默戲謔的外表下是關于丑惡人性的探討,發人深省。
[關鍵詞]戲劇沖突;荒誕喜劇;人性;電影市場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一個鄉村學校,由于嚴重缺水,校長將一頭拉水的驢謊報為“呂得水”老師,并領取空餉。后來,教育局領導前來視察學校,老師們將一個不認字的銅匠假扮為呂得水老師制造了之后一連串的謊言。《驢得水》是一部荒誕喜劇,每個笑點背后總能讓人聯想到當今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情境,并在發笑中產生共鳴。
一、濃重的古典戲劇之美
(一)三幕劇結構
《驢得水》的故事結構遵從標準的三幕劇藝術結構,也受到了古典“三一律”的影響。整個影片由三幕劇情組成。起初,老師們撒謊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他們找來村子里一個沒有念過書的銅匠假扮老師。后來,因為貪念作祟,大家為了獲得美國慈善家的巨額資助開始“自相殘殺”,當銅匠意識到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之后,利用權力開始報復曾經說他是畜生的張一曼,致使幾個老師之間的關系分崩離析。影片的最后一幕以欺騙美國慈善家失敗而告終。當老師們又一次站在教室里相互鼓勵的時候,張一曼自殺了,佳佳去了延安,曾經想要興建學校的美好和單純的想法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三段式劇情的結構整齊,情節脈絡清晰,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帶人情境之中。被廣大觀眾所熟知的優秀電影往往都不是晦澀難懂的,舞臺劇版《驢得水》經過多年的創作與打磨之后在被帶入大銀幕上時,通俗易懂的情節之下有著飽滿的藝術張力,戲劇的美感即可從中體現。因此,這種類型的電影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該片采用一種“去中心化”的創作方式來設計人物,故事中并沒有絕對的主角和配角,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是故事的主角。“3W”戲劇創作原則中“Who”是首要,豐滿的人物性格和合理的行為動機是判斷一部作品是否能夠打動觀眾的關鍵。而《驢得水》的成功就在于其人物形象的飽滿和生動,每一個人從喜到悲的過程都有合理的鋪墊。所以很難直接地判定誰是反面,誰是正面,好像我們身上都有著他們的影子,不過是環境影響,人性使然。
張一曼是大多數看過這個電影的人難以忘記的角色,她是一個放蕩的女人,因為她把性看作是讓自己快樂的消遣娛樂活動,偶爾和裴魁山開開黃色玩笑,為了留住銅匠二話不說將其“睡服”。但她也是敢愛敢恨并且對待感情極其純粹的女人,出于對愛情的執著她回絕了裴魁山的表白,為了銅匠能安心回家好好過日子她剪下自己的一撮頭發留作紀念。可后來,在利益面前兩個愛她的男人一個指著她罵她是婊子,一個讓人剪掉了她的一頭長發,張一曼從此瘋了。
“瘋子”是戲劇里面經常設置的一個形象,其實瘋子并沒有瘋,他們的靈魂里依然葆有著不被現實的瘋狂世界所玷污的真實。這也是為何在全片最后,當其他老師們互相鼓勁要重新開始的時候,一聲槍響張一曼自殺了,因為她不想再面對那些虛偽的臉。一個看似放蕩的女人,卻是最有情有義的,這是一個成功的戲劇形象。
老師中還有另外三個男性形象。孫校長的教育理念是“做大事者不拘小節”,困難出現時他總是一副和事佬的姿態,只為了把傷害降到最低。裴魁山是一個十足的利益屈從者,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不惜惡言辱罵自己曾經愛過的女人,而辦學對他來說只是從中撈金的一個手段而已。周鐵男本是最有骨氣的一個,堅守原則到最后一刻直到槍聲響起,他痛哭流涕地跪在地上給領導磕頭并徹底淪為了權力的狗腿。
銅匠和教育局聯絡員這兩個角色的設置無疑是對教育的莫大諷刺。不識字而且連話都說不清楚的銅匠搖身一變成了學校教育的“中堅力量”,受到了權力的加持之后,他更加忘記了自己本身的地位和能力,甚至開始用“有教無類”訓導曾經給他帶來機會的人。而坐在教育局高位上自稱留過洋的聯絡員卻其實空有皮囊,一句英文也聽不懂,影片的最后甚至為了利益開始接受銅匠假扮呂得水老師的事實,并且將這一謊言繼續延伸。讓人不禁聯想到現在一些貪污腐敗沒有工作能力的領導們。
優秀的戲劇作品能讓人從中看到人性,從人物身上引起對自身以及這個世界的思考。
二、戲劇中的荒誕派
荒誕喜劇是帶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喜劇,不同于普通喜劇所營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荒誕”總是不能讓人笑得暢快,結尾也總是讓人笑著笑著就掉下了眼淚,或者陷入沉默。
(一)象征的符號化語言
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化語言在戲劇創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其直觀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某個人物或者器物是連接表象與深層含義的橋梁,透過特定的符號我們與真實又近了一步。《驢得水》實際上是一部包裹著喜劇外衣的現實諷刺劇,觀眾能從中感受到這點與編劇所設置的一些特定符號是分不開的,而每個符號背后也涉及著呼應主題的不同信息。
1.頭發與希望的毀滅。“頭發”是這部電影中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物象,張一曼的命運與她烏黑的頭發息息相關。起初,面對銅匠的愛和不舍,她靦腆地將自己珍視的頭發剪下一撮作為紀念送給銅匠,以撫慰銅匠失落的心,而銅匠也把這頭發看作是寶貝一樣一直裝在口袋里。后來,張一曼被銅匠奪去了她的一頭長發。為了讓銅匠可以好好回家和老婆過日子,張一曼故意狠心說銅匠是畜生來刺激他,可誰知當銅匠成為領導的支持對象并手握生殺大權時,卻狠心地出于報復讓校長剪去了張一曼的長發。鏡子里的張一曼一聲鉆心的大叫之后,她成了一個頂著雜草似的短發的瘋女人,再后來,她選擇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張一曼把頭發看作是珍貴的東西,她可以失去自己的身體都不可以失去象征著女人的長發,當看到頭發被剪去的那一刻,所有的希望轟然倒塌。endprint
2.鮮花與女性觀念的解放。本片在對女性形象的設計上體現著一種關懷和體恤,張一曼和佳佳兩個人物在最后的利益爭奪中都沒有隨波逐流變得墮落,權貴面前的女人們反而都表現得十分堅強。同時,張一曼是一個非常看重“性”的女人,她動不動就要“睡服”男人的行為是對傳統男權社會的反叛,而創作者也給這個角色設計了一個她喜愛的東西:花。張一曼喜歡穿顏色鮮艷的衣服挎著一個籃子,籃子里有好看的花。之后頭發被剪掉,她瘋跑在田野里探摘各種各樣好看的花,然后捧著一束走進了銅匠和佳佳的婚禮現場,眼睛里充滿了淚水。接著就是張一曼自殺之后,鏡頭再次回到了她的房間,瓷器上的紅色花紋,墻上貼滿的小花,床單枕頭上的碎花,相框的畫中兩個女性手捧著花。鮮花象征著美好和燦爛,張一曼希望有人能夠真正懂得欣賞她的美,可現實卻讓她終究枯萎了。
3.金錢和槍背后的權力和殘殺。一聲槍響讓一個總是挺直腰干堅持原則的老師瞬間變成了癱倒在地的懦夫,而這顆子彈是教育局領導打出的。當領導們無法統一意見,讓眾人聽從他們指揮的時候,槍變成了一個絕對權力的象征從而擺平面前混亂嘈雜的情形。影片結尾也是這把槍,張一曼用它自殺了,權力又間接地消滅了一個不服管教的異類。權力之下沒有所謂的道理和公平,僅僅因為銅匠可以繼續被用來編造謊言,即使他不識字,也照樣可以站在權力的高處發號施令。權力與利益實則相輔相成,在生與死的威脅中,四個人物一個接一個倒戈,最終走向了共同墮落的結局。
4.彩球與夢。影片的最后是佳佳坐在去往延安的馬車上,馬車輪子不小心墊在了一塊石頭上,一個皮箱掉在地上被摔開,滿滿一箱色彩斑斕的小球順著山坡彈落滾下。彩色小球像曾經大家共同立下要把學校變好的誓言一樣散落了,一場美夢最終遺失在那片承載它的土地上抓不到了。但是,編劇同時也是心懷希望的,他并沒有放棄對美好的向往。當那些彩色小球無意間被釋放并撒滿山坡的時候,希望的種子又被重新種下,美麗的夢想會將人重新帶去希望的地方。影片在最后將人們又一次帶入有美夢的地方。
(二)荒誕下的真實與悲涼
或許影片的荒誕外殼就像后來成為“瘋子”的張一曼,表面看上去她是瘋了,但她比任何人都更加真實和清楚。荒誕派是戲劇藝術學派中的一個另類,但也真實地反映并諷刺了這個世界。影片最大的反叛之處是對教育和知識分子的諷刺。片中的老師常常掛在嘴上說的一句話是:“改變國民的貧、愚、弱、私。”可事實卻是“貧愚弱私”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優秀戲劇與市場傳播
當下的電影市場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變得更加具有活力而且多元化。電影制作不像十幾年前那樣大多由國家電影制片廠生產,而電影導演也很少再按照“第幾代導演”的方式來劃分群體。加之現如今新媒體產業的蓬勃興起,一部優秀的影片會在不斷傳播中被更多人知道,并且開始關注它。不少觀眾在看過《驢得水》之后自發變成了“自來水”來宣傳這部小成本影片,是因為好故事打動了他們。這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時代,但同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用“是金子總不會埋沒”這句話來形容時下的藝術創作再合適不過,對于是否是一部好的電影,每個觀眾有自己的評價標準。
四、結語
今天的高票房華語電影比比皆是,然而真正贏得口碑并且忠于戲劇創作的高質量影片卻越來越少。電影理論先驅卡努杜曾將電影定義為融合了多個藝術門類以及動靜時空的“第七藝術”,并提出電影有自己的表達語言,于是很多創作者將電影與其他較為古老的藝術形式割裂開來,忽略了戲劇美學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性。小成本電影《驢得水》之所以能在眾多華語電影中獲得超高口碑,與編劇所創作的能打動人心靈的好故事,和環環緊扣的戲劇沖突鋪墊是分不開的。作為專業的舞臺劇創作團隊,開心麻花一直專注于戲劇創作品質,而事實證明真正的好故事才是口碑的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