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一、鏡像理論與電視劇鏡像
(一)拉康的鏡像理論
1936年,第十四屆精神分析學會的年會上,拉康首次提出了他的“鏡像理論”。拉康提出的“鏡像階段”主要包括三個過程:首先,嬰兒在鏡中看到了自我,并將鏡中的這一自我看作是一個現實的存在物,這一階段,主體還不能辨別鏡中的自我與自己以及他人之間的差別;其次,嬰兒發現鏡像不是物體,而是他人的影像主體,能夠區分他人的現實性,也能夠辨別影像與他人,但不能區分自己與自己的鏡像;最后,嬰兒認識了鏡中的自我,確認了身體和身份的同一性。拉康的這一鏡像理論表明了事物主體通過鏡中自我確定自己的身份,從而完成真實身體認同鏡中自我的身份確定過程。
通俗一點說,鏡像階段就是所謂的“主體”的形成過程,這個階段中的兒童開始在大人的引導下學習語言,開始從一個沒有符號表征的想象世界來到一個用符號來表意的象征世界。兒童在這時會獲得除了本身以外的另一雙眼睛,這雙眼睛就是他認為鏡子中的那個呈現出來的自己正是別人眼中的自己,而站在鏡子前面的自己正在用他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
(二)電視劇鏡像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電視的屏幕與拉康“鏡像理論”中所說的鏡子是有相似之處的,電視屏幕將電視劇的影像世界與現實世界劃分出了一條界線,觀眾在凝望電視屏幕觀看電視劇的時候,就像是嬰兒在面對鏡子時對自己的尋求。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會像拉康所說的嬰兒一樣從影片的角色中尋求認同,將自身的欲望、經歷或者想象與電視劇中的情節、內容以及人物聯系起來,然后反過來再與人物所表現的價值或者動機進行認同。電視劇的觀眾的認同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認同,尤其是女性受眾在觀看一些家庭倫理電視劇時,非常愿意在其中尋找自己的影子
電視劇通過真真假假的影像資料為人們建構出一個虛擬的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重要的是受眾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會逐漸將其認同為真實的世界。而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來說是源于生活的,它的取材和構思與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電視劇的取材來源甚至人物原型是來自于生活,并不完全是憑空的想象,而只是在原來生活形態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藝術加工,這些藝術加工是有必要的。試想,在十幾集的電視劇當中,若想塑造一個鮮明的女性形象,必須要在其身上加注更多的偶然,以及更多重的矛盾,這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也更加立體,所以這種藝術加工是合乎藝術創作的邏輯的。
二、電視劇鏡像下的媒介素養
現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媒介化的社會,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多多少少都浸潤了影視媒介的影響,這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媒介化的色彩,這也就要求在這樣一個媒介化所制造的景觀與儀式中的人們必須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學會媒介化生存。
(一)電視劇媒介素養的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實時傳播、視聽兼容等是電視這個媒介的最大特點,電視媒介向受眾傳達的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影像圖像,新的社會思潮以及思想觀念也會通過電視媒介表現出來。在傳統電視劇環境下,電視劇塑造什么樣的人物身份,什么樣的人物身份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媒介的這種機制讓受眾誤以為呈現出來的身份就是現實中的身份。但是逐漸地,受眾開始有了自己的媒介素養,對電視劇中傳達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思考,從而形對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觀點。
電視劇中所呈現出的各種情節內容,并不完全是原原本本地反映客觀真實的世界,它是經過加工的,而加工者在加工過程中會有著自身的目的以及經濟利益,同時也會將自身的意識形態滲透進去。具備電視劇良好媒介素養的人應當對電視劇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電視劇所傳達出的信息所暗示,甚至影響自身的看法和觀念,能夠做到輕松辨別電視劇生產和傳播的種種現象。從根本上來說,受眾應在批判中不斷地培養對電視劇鏡像的認識,認識到電視劇是一種藝術形式,不要對電視劇中傳播出的價值觀或者內容做單向度的妥協。
(二)電視劇鏡像下的受眾媒介素養要求
筆者認為,所謂媒介素養是人們對不同媒介的特質、功能的認知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解讀、判斷能力,以及運用傳媒信息及其信息為個人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具體而言到電視劇,就是指電視劇觀眾這一群體,在觀看電視劇文本的時候面對劇情、角色以及電視劇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世界觀的解讀,并在電視劇所呈現的鏡像當中尋找自己,并產生認同,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電視劇的媒介素養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培養思考者、批評者和老于世故的文化消費者,媒介素養除了對電視劇文本的批判性解讀以外,還需要提出關乎社會權力和行動建構的問題,包括電視劇受眾自身身份的建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