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俏倩
[摘要]作為源起于先秦時期的華夏古老藝術精粹,中國傳統戲曲是藝術與文化的特殊載體,千百年來經過不斷錘煉,逐漸形成了高難度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其具有的不僅僅是戲曲本身的“唱、念、做、打”等技術層級的價值,更包含了歷史、文學、音樂、歌舞乃至武術等多元化的華夏人文精髓,其價值作用于校園與青少年,擁有積極且深刻的素質教育意義,將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面、興趣愛好、民族自信以及藝術鑒賞力;而對戲曲藝術本身而言,通過拉近與校園的距離,也有利于戲曲的傳承及藝術創新,推動傳統國粹走向國際主流藝術發展領域。
[關鍵詞]傳統戲曲;校園;傳承;創新;國際
傳統戲曲藝術發展至今,對外,面對快速舶來的異國表演藝術及新生藝術的巨大沖擊;對內,曾經在一段時間內面臨著受眾老化、戲曲人才流逝、日趨小眾化的傳播以及藝術價值被低估的尷尬境地。2014年第四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顯示,20世紀末中國有394個劇種,到2004年只剩260個劇種仍在演出,而目前只有不到200種。因此從2008年開始,國家教育部開始提倡讓傳統戲曲走進校園,同時在全國10個省份陸續開展了京劇進課堂試點模式,涵蓋中小學一至九年級,并將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廣。
2016年,教育部又進一步提出“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近年來,傳統戲曲與校園教育的合作寬度和廣度也逐步加大,前景令人期待。將戲曲藝術與校園相互結合的特色化教育,為過去戲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良性解決之道,具有重大意義。而戲曲進校園的形式,也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展開以及人才的挑選上,如何在保留戲曲藝術傳統精華的同時,擁有新穎的形勢和內涵,讓兒童及青少年對國粹產生熱愛,形成自發的興趣,也成為戲曲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傳統戲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與綜合能力
歐美教育界人士早已形成共識,即戲劇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興趣愛好,更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育課,能幫助學生提高形體、語言、音律和審美等多方面的素養,因此不少國家已經將戲劇列入基礎教育,孩子從六七歲開始便可在校園接受戲劇藝術的熏陶。根據美國戲劇教育協會的統計,99%的美國高中管理者認為,學習戲劇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自我理解能力和自律能力,91%的美國高中校長認為,學習戲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學術能力。
而作為藝術內涵高于歐美戲劇的中國傳統戲曲,在中國校園的認知與普及則剛剛開始。中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底蘊,而戲曲作為載體之一,極好地吸收了多元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教育和欣賞價值。但是,正因為戲曲具有豐富的內涵,如果缺乏專業知識的引導,則難免會形成對藝術理解的“壁壘”。加之中國家庭中,父母對戲曲的認知薄弱,因此對孩子進行戲曲教育的任務就落到了學校。
戲曲與校園的結合,近幾年在越來越多試點學校展開,形式更是豐富多樣,既有專業戲曲老師的知識教授與輔導講座,也有戲曲校園演出與表演互動,更有學校已經將戲曲學習列入音樂課教學計劃,根據不同學齡段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安排相應的戲曲學習計劃。通過這些模式,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僅對戲曲知識有了基本了解,對音律樂器、人物歷史、服飾色彩等方面的知識也有了全面提升。隨著學生參與戲曲表演的逐漸深入,無論對人物的個性理解、舞臺的自我表現力、團隊之間的協同配合,還是對角色的塑造等均得到了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組織力以及創造力,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新形勢下尋求新模式。戲曲藝術走向國際化
2004年,致力于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教育的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有140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孔子學院的不斷擴展,不僅證明了中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地位,更證明了新模式創造下,文化傳播無國界的成功。
孔子學院的成功,為戲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道路。在當今世界文化大融合,以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全球戰略大背景下,“校園”的概念應該有所突破與衍生,擴大傳播受眾,積極尋求跨“界”的創新與合作,讓戲曲不僅走進中國校園,更要走進世界校園。
2016年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來華演出,劇團藝術總監格雷戈里·道蘭在采訪中提到,“中國有以湯顯祖為代表的非常豐富的戲劇遺產,但這些在西方世界并不為人所知,就是因為這些作品很少被翻譯成英文。”由于中國傳統戲曲所表達內涵的豐富性,外延較大,加之不同國家觀眾也存在著文化認知的巨大差異,因此,中國傳統戲曲要真正走向世界,也需要開展更有深度的國際化合作模式。目前已有劇團在海外演出時,嘗試“講座+演出”的形式,讓國外觀眾理解中國戲曲的真正魅力。此外,也有地方戲劇團積極開展跨國合作,引進外國漢學專家加入翻譯團隊,為戲曲翻譯注入新鮮血液。
近年來,為了讓戲曲走進更多中小學和高校,對戲曲表演形式不斷創新,讓戲曲既保留傳統精髓,又擁有更符合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審美形式,這是當下以及未來傳統戲曲面臨的一個問題。近年來不斷有專業機構對戲曲進行推陳出新的嘗試,如2015年的“新樂府”便是將昆曲、評彈進行創新,和民族原生態音樂一起,完成了一場戲曲與音樂的跨界。而在2017年春晚戲曲晚會上亮相的戲曲韻律操,也讓人耳目一新,引發熱議。甚至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動漫等形式創新傳統戲劇的表現手段,為傳統戲曲帶來新的契機。近年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戲曲團體正在嘗試新的表演形式,拓寬傳統戲曲的價值外延,讓更多年輕觀眾與國粹結緣。
三、多元化培養戲曲人才。全面光大傳統藝術生命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較為明顯的斷層問題,主要體現在新編劇作和青年編劇的斷層、藝術水準和青年演員的斷層、青年觀眾的斷層三個方面。面對斷層問題,讓傳統戲曲與校園緊密結合,將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困境,讓傳統藝術的生命重新煥發光彩。
傳統戲曲進校園更多在于培養孩子的藝術技巧和藝術賞析能力,這將有利于逐步培養年輕化的戲曲觀眾群。然而就戲曲本身的發展而言,在新形勢下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從表演、音樂、編劇以及翻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培養,唯有這樣才能不斷壯大戲曲的發展趨勢。由于戲曲是一門多元化藝術,可以與傳統科目,例如語文、美術、歷史進行跨學科合作,這將成為一種新的人才教學趨勢。因此在戲曲進校園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局限于曲藝的互動,尤其在各大高校間,組織戲曲表演以外的多樣化活動。有計劃推動戲曲教育,與科目之間形成有效互動。
中國傳統戲曲在海外傳播已久,然而對絕大多數外籍友人來說,對中國戲曲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武戲、猴戲等動作型戲曲表演上,但撐起中國戲曲半邊天、底蘊深厚的“文戲”則多年來遭遇“出國難”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戲曲文化國際交流的開展,對戲曲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也逐步引起戲曲界的重視。由于中國戲曲的臺詞都極富文采,如果進行簡單直譯,就很難傳遞出優美文字的神韻,無疑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因此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戲曲藝術走向世界以及地位的不斷提升,傳統戲曲可以與各類高校開展戲曲翻譯的定向人才培養,或者與教育機構開展各種戲曲翻譯課的合作,培養我國戲曲翻譯人才,為戲曲走向世界提供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