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帥
摘 要:藍染是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術,這種傳統的工藝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云南、貴州、四川是傳統藍染工藝較為普遍的地區,在這里的部分少數民族仍然保持并延續著傳統染布的技藝,并且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染布藍染技藝也不斷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本文將從傳統植物染的背景、藍染的植物染料種類、染料制作過程、染織工藝類型等幾個方面去闡述這一傳統技藝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以及對現代紡織行業的影響,探索傳統藍染工藝,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植物染;藍染;傳統技藝;染織工藝
我國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有著悠久的歷史。草木染是指運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樹皮、果實、果皮等等為染料,通過不同的工藝提取色素以后,對天然絲綢、棉、麻、毛等纖維材料進行直接或者媒染的方式進行染色。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通過多年嘗試和摸索,創造了這樣一門染布技術,為我們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在我國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云南、貴州為代表的地區天然植物染料資源比較豐富,少數民族分布也比較密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特殊的民族分配讓這種傳統的草木染技藝主要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存在。
一、藍染原料
傳統藍染的植物原料是藍草。藍草性喜潮濕略有陽光之處,染色使用部位是葉片,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藍、吳藍。靛藍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藍草,靛藍是由吲哚酚氧化而來,因此凡是含有游離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均有可能用以制靛。其實自然界中含有吲哚甙的植物遠非五種,它們分布在以下科、屬的多個不同的種之中:十字花科的菘藍、草大青、甘藍;豆科的木藍、野百合;蓼科的蓼藍、杠板歸;爵床科的馬藍;馬鞭草科的路邊青;遠志科的遠志;蘭科的鶴頂蘭和蝦脊蘭。
蓼藍,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藍、吳藍,染色使用的是其葉片,葉片含靛藍量比較高,也是藍染常用的植物染料之一。
大菁,也可稱為山藍、馬藍、山青、大青,是屬於爵床科植物,日本也叫做琉球藍。葉子含有靛,靛經氧化後,就成為藍色的色素「靛藍」,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一代,苗族深藍色的染色就是用的大菁發酵出來的靛藍。
木藍,在中國古代稱之槐藍、大藍、大藍青、水藍、小青、小菁、本菁、園菁、臺灣藍、印度藍、青仔草、野青靛。主要是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以及云南、四川等地。
二、染料制作過程
《齊民要術》記載: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一宿,漉去荄,內汁于壅,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挾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糨粥,還出壅中,藍淀成矣。
在我國四川、云南、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沿用傳統的靛藍制作方法:在九月、十月份,將植物的葉子采集下來放入藍靛池子,用清水浸泡三天,直到水變淡藍色,然后加入生石灰,攪拌,最后等待藍靛池藍靛沉淀,最后將多余水分去除,取沉淀的藍靛為基本的藍染染料。
藍靛泥需要發酵后方可拿來染布,一般需要準備50度左右的溫熱開水,加入適量的藍靛泥,攪勻,并且加入草木灰水以及適量米酒,不斷攪拌,最后出現大量的藍色泡沫,靜止兩天,染水呈現黃綠色,拂去泡沫,方可使用。染布的時候,將準備好的布料浸入染液中,靜置半小時,然后拿出染缸,放置在空氣中進行氧化,染液會由黃綠色氧化成藍色,多次重復此工作,直至布料呈現自己滿意的藍色為止。
三、藍染染織工藝
傳統的染織工藝一般分為扎染、蠟染、紅型染。民間常用的是扎染和蠟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這種工藝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扎染工藝主要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就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扎染的工藝特點是涌現將要進行染色的布料打絞成結,在進行染色,其技法較多,各有特色,變化多樣,暈色自然。扎染最后呈現效果往往出乎意料,是機器印染很難做到的效果。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這種工藝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銅制蠟刀蘸取溶化后的蠟油在布面上繪畫,然后再拿畫有蠟的布料進行藍靛浸染,最后熱水去蠟,最終呈現藍底白花的多種圖案。在整個染布過程中,蠟的自然龜裂會形成特殊的“冰紋”這也是蠟染獨特的美麗所在。由于蠟染圖案豐富,細膩,在服裝以及生活用品中使用比較廣泛,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
紅型染,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染布技藝,流傳于日本。紅型染是使用鏤刻花紋圖案紙張,并用石灰和黃豆粉混合物做成的糊進行刮印,最后形成有規律的防染層,浸染后,晾干,刮除防染層,露出白色花紋。這樣的技法比較容易進行批量藍印花布制作,也常流傳在民間使用。
總之,傳統藍染技藝的研究有助于傳承我國優秀的民間草木染文化,并且將這種古老的技藝推廣下去。通過探索和研究這一優秀傳統技藝,梳理藍染技藝,為以后將傳統藍染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奠定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