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摘 要:黨的組織路線,是指黨在一定時期根據政治路線的要求,為實現黨的建設目標而制定的關于組織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根本方針和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黨的政治路線的要求;黨的建設的總目標和組織建設的目標;組織工作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干部路線、干部工作的原則和方針;解決組織建設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本文試圖通過梳理黨的三代領導人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思想脈絡,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組織路線;干部隊伍建設;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
黨的組織路線,是指黨在一定時期根據政治路線的要求,為實現黨的建設目標而制定的關于組織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根本方針和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黨的政治路線的要求;黨的建設的總目標和組織建設的目標;組織工作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干部路線、干部工作的原則和方針;解決組織建設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2018年7月3日至4日,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關鍵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開創新局面。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在這次會議上,習主席首次提出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本文試圖通過梳理黨的三代領導人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思想脈絡,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深刻內涵。
一、毛澤東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相關論述
無產階級政黨歷來重視干部隊伍建設,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時期和第一國際時期,曾培養了大批工人運動骨干和政治活動家。列寧創建俄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過程中就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批職業革命家。十月革命勝利后,他特別強調:“要研究人,要發現有才干的工作人員。”
我們黨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一直非常重視干部隊伍建設,把它作為黨的建設中極其重要的問題。1937年5月,劉少奇在延安召開的白區黨代表會議上所做的報告中指出:“一切工作,一切轉變,都依靠我們的干部,因此干部問題是黨內的中心問題。”1938年10月,毛澤東在擴大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為適應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使原來擅長帶兵打仗的干部隊伍變為擅長經濟建設的干部隊伍,是建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首先面臨的嚴峻課題。建國前夕,毛澤東、劉少奇等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迫切性。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現在準備隨軍南下的五萬三千個干部,對于不久將要被我們占領的極其廣大的新地區來說,是很不夠用的,我們必須準備把二百一十萬野戰軍全部地化為工作隊。” 6月,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他又提出:“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同年6月,劉少奇在題為《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的黨內報告提綱中也提出:我們的干部還不懂得管理經濟,大批最好的干部還在忙于軍事,無暇來學習經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把加強干部教育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方針
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在建國前夕就已經開始了。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提出:為了解決各區干部缺乏的困難,并為了準備在戰爭第五年度(一九五○年七月至一九五一年六月)的干部的需要,有計劃地大量地培養、訓練和提拔干部,便成為各區各級黨委當前的重大任務。建國后,中國共產黨把干部教育作為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具有新中國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指出:“加強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1950年6月,政務院發出《關于開展職工業余教育的指示》,此后又成立了全國職工業余教育委員會,正式將干部教育納入職工教育的范圍。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干部文化教育工作會議,年底出臺了《關于加強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干部文化教育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意義。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把干部教育納入其中,提出“訓練培養各項建設人才,提高在職干部的理論、政策、業務文化、技術的水平”。
(二)強調對干部的文化和專業教育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為了這一點,我們的同志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必須去學習同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6月,他又強調“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么人)學經濟工作。拜他們做老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各有關方面主要通過中央各個部委、地方專業部門按專業系統建立專業干部學校和舉辦專業短訓班;借助普通高校進行干部的專業教育;舉辦工農速成班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派干部赴蘇聯學習和聘請蘇聯專家來華指導等幾種渠道加強對干部的專業教育。
(三)通過整風和整黨,純潔干部隊伍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結合具體工作,在全黨尤其是領導干部中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重點是克服各級負責領導工作的黨員干部中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方法是自上而下的逐級召開整風會議,閱讀有關文件,總結工作,分析思想,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從下半年起,用三年時間對基層的黨組織進行一次系統整頓,把整風運動引向深入。1952年2月3日,中央又發出《關于三反運動應與整黨運動相結合的指示》,指出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堅決清除貪污蛻化分子,撤換那些嚴重的官僚主義分子和居功自傲、不求上進、消極疲沓、毫不稱職分子的領導職務。經過整風和整黨,黨員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有顯著提高,同群眾的關系更加密切了,驕傲自滿情緒、官僚主義、強迫命令作風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二、鄧小平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的內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黨重新確立了或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這只表明組織路線已回到了七大、八大的正確路線上來,并不意味著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就建立起來了。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79年10月,胡耀邦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曾將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概括為:“要使黨的組織工作、干部工作能夠促進和確保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就是使我們黨的建設和干部工作去保證黨的政治路線的實現。”顯然,這種表述與黨中央文件對新時期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的明確規定相比是粗線條的。它只是規定了組織路線的目標,但對組織路線的具體內容并未作進一步明確的規定。至于組織建設如何才能保證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這一根本問題,則沒有進一步展開。客觀地講,該組織路線反映了當時全黨的認識水平。胡耀邦對此說得很清楚,“說組織路線沒有解決,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把紛繁復雜的組織工作,用明確的、科學的語言概括出來,像政治路線、思想路線那樣具有法規的性質,為全黨同志所理解和掌握,并遵循這條路線前進。”
為了保證政治路線的貫徹落實,鄧小平和陳云在1979年和1980年比較集中地思考了黨的組織路線問題。1979年7月21日,鄧小平在同上海市委領導彭沖等人談話時提出,“三中全會解決了思想路線問題,這次就是解決組織路線問題。”“組織路線,有黨規黨法問題,有組織紀律問題,但現在最迫切的是班子問題,是找接班人的問題。”鄧小平在這里將組織路線的內容從民主集中制拓展為黨規黨法(即制度)、組織紀律,這為后來重塑黨規黨法的權威,用改革制度的方法搞好組織建設提供了依據。7月28日,鄧小平在接見山東省委領導時指出,組織路線最根本的是選拔培養接班人,這是根本的問題、百年大計的問題、對黨負責的最大問題、組織路線第一位的問題。他還指出,“組織路線有個干部構成問題,現在全國1700多萬干部,‘萬金油干部多,專業干部少。”這就提出了如何使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和德才兼備原則具體化,以解決干部隊伍不合理的年齡構成和專業構成問題。次日,鄧小平在青島接見中共海軍委員會常委擴大會議全體同志講話時指出,“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當然,組織路線方面還有其他的問題,如機關臃腫怎樣解決,退休制度問題怎樣解決等等。”因為只有解決了機關臃腫問題,建立了退休制度,才有可能為接班人騰出位置。這就明確提出了組織建設的思路即機構改革和制度改革問題。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還提出,“組織路線是保證政治路線貫徹落實的。”這就指明了組織路線服務于政治路線的目標。
把鄧小平關于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方面的論述聯系起來看,他關于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的內涵及其精神實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它是根據新時期“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治路線的要求制定的,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和確保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它也是為了實現黨的組織建設的目標,即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
其二,它堅持了群眾路線,并堅持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處理黨內各種關系,堅持了集體領導、集體交接班等一系列組織原則和領導原則。
其三,它豐富了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的核心內容。鄧小平恢復了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創造性地提出了用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培養和選拔接班人。
其四,它回答了組織建設的途徑問題。組織建設要靠改革和制度建設來解決,既包括健全黨規黨法、健全組織紀律,又包括機構改革和領導體制、組織制度等改革。
鄧小平關于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可以概括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治路線要求,堅持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通過健全黨規黨法、嚴格黨的組織紀律,改革組織機構和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按照任人唯賢路線、德才兼備原則和干部“四化”方針選拔培養年輕干部,建立干部新老交替的機制,提高干部隊伍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黨組織的活力,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簡言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新時期正確政治路線的要求,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和干部“四化”方針,通過制度改革和機構改革培養接班人,始終保持黨組織的活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習主席在組織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這一路線要貫穿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意義十分重大。
習主席對十八大以來,我黨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效做出了充分的肯定,“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黨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推動了偉大的社會革命”。同時指出,全面從嚴治黨“但還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銳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要看到,在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基于此,習主席對黨的組織工作做出部屬:
1、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從嚴抓好落實。
2、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黨的十九大總結實踐經驗、順應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的重大課題。
3、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是關鍵,重點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選拔、管理、使用工作。
4、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
5、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6、優秀年輕干部既要數量充足,又要質量優良。各地區各部門要著眼近期需求和長遠戰略需要,培養選拔一定數量規模的優秀年輕干部。
7、各級黨委(黨組)要加強對黨的建設的領導,扛起主責、抓好主業、當好主角,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黨建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其中,對于如何培育、選拔、管理、使用干部隊伍,習主席提出了建立五個體系、六點要求:
1、要建立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素質培養體系,教育引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筑牢信仰之基,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嚴守紀律規矩、夯實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識體系、強化能力之基,增強干部素質培養的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
2、要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知事識人體系,強化分類考核,近距離接觸干部,使選出來的干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干部服氣。
3、要建立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堅持好干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廣開進賢之路,堅持事業為上,以事擇人、人崗相適。
4、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風、管紀律的從嚴管理體系,加強全方位管理,加強黨內監督,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特別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
5、要建立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樹立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
6、要真情關愛干部,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關注身心健康,對基層干部特別是困難艱苦地區和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干部要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
[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8]馮林平、李躍新:《建國初期毛澤東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實踐》,《滄桑》2003年第6期.
[9]《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1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組織工作文獻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年版.
[11]《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