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菲
摘 要: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黨的城市工作思想研究是黨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黨的城市工作,依據中國國情、中國革命各階段的情況開展工作,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城鄉工作的傾斜、注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關鍵詞: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城市工作
一、根據中國國情確定大政方針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歷史上的兩次工作重心的轉移都是以國情為依據的。當時社會矛盾眾多,黨能夠抓住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要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而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中國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以及官僚資產階級的反動性都決定了中國的革命只能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1927年,黨根據當時的國情,確定了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從此開啟由共產黨領導并完成民主革命任務的歷史。
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大中城市的占領,促使黨開始研究在城市中如何工作和管理工業。新中國成立前夕,面臨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詳細謀劃新中國的未來 ,對促進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根據革命階段情況確定具體政策
1921年建黨后,黨根據當時的形勢,確定組織工人運動、開展工人罷工的方針;1925年后,毛澤東由深入了解農村進而認識到,當前必須首先研究好農民問題、做好農民工作,于是他把精力投入到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中,
而較少地開展城市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國民黨反動派強大的武裝力量面前,黨認識到必須有一支黨自己領導的軍隊力量,于是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土地割據的道路,并且在土地革命時期,依然兼顧城市工作,堅持了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后期,由于占領了大量的城市,黨認識到革命要取得最后的勝利還是要回到城市中,于是制定了接管城市的一系列工作方法和政策;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針對長期遭受戰爭之苦的中國現狀,確定具體的發展要求。1949年6月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闡述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國體與政體,強調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性,同時承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后,中共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合作建國,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三、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政策
黨建立后,情況發生變化,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不再是各自行動,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有組織地開展城市工作,但是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而要取得最后的勝利,毛澤東認識到,首先必須研究好農民問題,因此開始舉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后來革命力量轉入農村做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也是后來城市工作的重要前提。
大革命失敗后,不僅國共關系破裂,而且共產黨在上海等大城市的組織也大面積遭到破壞,面對在大城市生存危機的局面,毛澤東認識到,在與國民黨右派的斗爭中,不能妥協退讓,更不能沒有黨領導下的軍隊力量,三灣改編、文家市決策,開啟立足農村、壯大黨的革命隊伍的歷程。
轉入農村革命根據地之后,隨著革命進程的發展,黨逐漸把工作中心向城市地區傾斜,而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所呈現出的政治上不得人心、軍事上整體大潰敗的趨勢,以及國民黨反動派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殘酷統治,使得毛澤東認識到,中國必須由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共產黨來領導,中國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走上光明的道路。
四、注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中國的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只做城市工作或者只做農村工作,都是不行的。中國的工人階級不同于俄國的工人階級,知識水平比較低、組織意識不強、整體力量弱小,因而采取城市暴動的方式無法達到解放全中國的目的。而辛亥革命在看似取得全國勝利的外表下,廣大農村實際上則是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落后的生產力依然沒有得到提高,因此中國革命的癥結首先就是要解決農村問題,只有鏟除了農村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制度,才能發動起占全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并且組成堅實的工農聯盟,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只有建立穩固的后方,才可以不斷地占領大城市,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面勝利。因此,1925年在中共中央繼續做城市工作的同時,毛澤東開始關注農村問題;大革命失敗后他強調黨的工作重心應放到農村,但仍要重視城市工作;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開始強調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但仍高度關注農村問題。不管是國民革命時期還是新中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始終注重協調黨的工作保持城鄉統籌發展。這一思路,在黨建理論中有也所體現。對當下中共強調城鄉統籌發展也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五、必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黨的城市工作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中有關黨的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對中國革命前途道路的戰略思考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革命實際進程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對中國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特色的革命道路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城市武裝起義理論的補充和完善,極大地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
六、奠定了建國后黨城市工作的基礎
(一)1949—1978年黨的城市工作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黨的城市工作思想對之后黨的城市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解放軍進城接管城市就區別對待城市中的企業、階級,為建國后黨的城市工作打開了局面,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建國初期,黨面臨嚴峻的考驗。國民黨還有部分力量在負隅頑抗,殘余力量在新解放區以土匪游擊戰爭同人民政權斗爭;經濟上千瘡百孔,民生凋零;在國際上與美帝國主義的較量還在繼續;黨所要做的城市工作是復雜的。不僅要有勇氣,有能力解決城市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要繼續保持“三大作風”。中共中央保持清醒的頭腦,逐一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為此,黨開展了抗美援朝戰爭、土地制度改革,與此相配合,黨還領導了國營工礦交通企業的民主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進行了取締舊社會遺留的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等各種丑惡縣長的斗爭。為恢復國民經濟而斗爭,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外交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了。此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二)1978—2012年黨的城市工作
黨中央和毛澤東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為爭取中國工業化做了許多嘗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毛澤東和其他黨的領導同志曾提出過許多符合中國實際、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好的主張、見解和方案,有的已通過實踐初步見效,有的并未能比較廣泛地付諸實踐。①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恢復了黨的優良傳統,吸取了一切曾經提出過的好思想,從根本上消除了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害的“左”的指導思想及一切表現,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從此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起步;“十二大”召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十三大”、開始治理整頓,深化改革;調整對外關系,推進統一大業。中國在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三)新時代黨的城市工作
自十八大以來,城市的黨員從數量到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黨員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先進黨員表彰增多。基層黨組織覆蓋率提升,組織生活進一步落實。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開展以來,黨內教育逐步從“領導干部向普通黨員擴展。進入新時代,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變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習近平強調,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著眼點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出臺,從規章制度上對腐敗之風進行遏制。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建設,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真正做到“為官一場,造福一方”②。習近平曾在《之江新語》中就論述了做人與做官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③
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建設包括新時代城市規劃,推進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重塑城市人水和諧,承續城市歷史文脈,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改善城市生態質量,落實城市安全工作,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強化城市智能化管理等問題。在經濟方面,注重頂層設計,穩定房地產市場,加強和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
注釋:
①參見胡繩的《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第241頁.
②參見習近平的《擺脫貧困》,第58頁。
③參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5273.html.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一)[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二)[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三)[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四)[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一)[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鄧小平文選(二)[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鄧小平文選(三)[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二、三研究部. 兩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歷史的回顧[C].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9]龔育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10]唐洲雁.毛澤東到鄧小平與中國道路[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11]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