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歡 劉曉宇 曹麗 余亞林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文化同行。著名學者錢穆說過:“中國文化是自始至終建筑在農業上面的?!眱炐愕膫鹘y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的生長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軟實力”。挖掘傳承鄉村傳統文化,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用鄉村傳統文化凝聚廣大農民,增強農民的自豪感,重樹農民的文化信仰,重振鄉村精神,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涵。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隨著我國鄉村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鄉村人口迅速向城鎮轉移,鄉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鄉村傳統文化呈現碎片化趨勢,鄉村文化的主體性逐漸消失。如何讓鄉土文化回歸并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鄉村傳統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鄉村傳統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區域內人們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其包含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構成了地方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鄉村優秀文化可以從四個層面進行系統分析:物態文化層面包括鄉村山水風貌、鄉村聚落、鄉村建筑、民間民俗工藝品等;行為文化層面包括生活習慣、傳統文藝表演、傳統節日等;制度文化,包括農村生產生活組織方式、社會規范、鄉約村規等;精神文化即觀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鄉村傳統文化既是教育后人、了解歷史、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載體,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它既是團結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也是長久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重點之一,再到2018中央1號文件上的全面部署,一幅清晰可見、努力可達的鄉村振興發展藍圖業已繪就。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議題,它已經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范疇,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多個領域。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加速建成文化小康社會的創新之舉,同時還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多元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鄉村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精髓,一直深植于中國民間社會的厚土,對于社會風氣的涵養、社會結構的平衡和治理,一直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個地方人文和歷史的深厚積淀,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品格,更是一個地方人的文化共識。黃淮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曾長期處于核心和主導地位。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像漁鼓、陶器、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繁華般點綴著農家小院。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立足鄉村文明,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二、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沖擊導致傳統習俗悄然改變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們在鄉村與城市之間頻繁流動,鄉村年輕人的穿著、打扮和城里人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觀念也日益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有著本土氣息的文化逐漸被有些村民當成了落后的代名詞。我們的傳統民俗文化大多是植根于傳統農業的,是農業社會和農耕文明的產物。現實中的鄉村文化,已經不是典型的農民文化,也不是真正的城市文化。不少曾經影響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生活藝術,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商業化的包裝之下,傳統文化元素嚴重退化,傳統思想觀念逐漸淡化,一些農民對鄉村傳統習俗產生了陌生感、距離感,鄉村的文化生活陷入了重重困境。
(二)鄉村青年資源缺失導致傳統文化的斷裂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到城市打工,外出的農民工基本是青壯年,他們的流出,不僅是勞動力的流出,更是資源的流出。隨著網絡、手機等信息化產品的出現和普及,許多外出打工者對于傳統的戲曲、藝術形式、禮儀習俗不感興趣,家鄉文化認同、故土情結也在逐步減弱,傳統文化核心的價值觀念和傳統美德因為缺少滋養而面臨消失。在鄉村社會中,承載鄉村傳統文化的主要為老年人群體,但隨著農村“空心化”“老齡化”,老年人群體日益邊緣化,他們無力繼續繼承和發展鄉村社會的傳統文化,致使傳統文化遭遇了相當程度的斷裂,嚴重影響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像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界首漁鼓、界首扁擔戲,掌握“非遺”技藝的人都是高齡的老藝人,這些技藝已到了即將消逝的邊緣,“傳承無人”的難題有待破解。
(三)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忽略了對文化的重視
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少地區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追求生活的舒適便捷、村容村貌的整潔,相對忽視了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要讓農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愁的核心是鄉土文化、特色人文,不僅包括文物,還包括能夠保存鄉村記憶的一些古老的建筑、農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勞動工具等,它們保留著人們對傳統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用經濟的視角看待發展,卻往往忽視了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價值的意義,不僅“千村一面”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鄉村建設的文化站等設施基本屬于硬件投入,民俗風情、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組織的節慶活動一定程度存在“為辦節而辦節”的問題,農村中出現“經濟繁榮,精神失落”的現象,造成了鄉村文化的衰落。
三、在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資金、政策、人才,也離不開鄉土文化靈魂的代代相傳。十九大報告中闡述的文化力量和路徑,對應鄉村振興計劃恰似一劑良藥。推進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為農民的主體性發展增添了充足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的具體體現。
(一)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認同
鄉土文化寄托的是農民的價值情感和精神需要,不同于現代工業文化對物質的需要。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曾描述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形態:“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边@種植根于土地,以地緣、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自然村屯,與城市文明有著“和而不同”的倫理規則。當下農民故鄉意識淡化,出現了從物質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反差極大的狀況,鄉村傳統文化氛圍對道德意識、風俗習慣、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這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鄉村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節慶、禁忌、歌舞以及民間文學等都能通過榜樣、言教和輿論等方式對人進行品德教育,反思農村的鄉土文化,絕不是單純的懷舊情緒,而是重新審視生活的內涵,充分釋放鄉村文明的核心價值。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界首市任寨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湖書會如期舉行,一曲曲鼓書說唱,宣傳懲惡揚善,尊老愛幼,用勞動人民最簡單、最原始的表達匯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農家和諧文化之歌”。許多鄉村以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為載體,不斷創新舞獅子、扭秧歌、跑旱船、拉犟驢、戲曲、腰鼓等極具界首地方特色的民俗節目,充分激活鄉土傳統的文化精華,既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又讓傳統美德扎根村民心靈深處,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引領他們的文明進步,重新構筑鄉村的未來。
(二)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加大人才隊伍的支持與培養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化建設跟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道德理念等密切關聯,本地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基礎力量,農村需要的是擁有文化眼光、具備文化理念、擅長文化建設的人才。雖然很多村子里的文化設施都已經建設起來了,但普遍存在文化人才匱乏的問題,具體使用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要通過拓展思路、探索創新,大力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隊伍、壯大村級文化協管員、扶持民營院團、培養非遺傳承人、發揮鄉賢和文化骨干作用、擴大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按照人盡其才的原則,多措并舉,激勵當地群眾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挖掘和培育出一支支土生土長的文化隊伍。界首市王集鎮李彬莊是一個傳統的雜技藝術專業村,積極適應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求知求富求美求樂的新變化,400多口人中,已整合出13個演藝團體,其中大型團體4個,從業人員180多人,讓文化新風潤澤百姓心田,讓多彩文化扮靚幸福鄉村。
(三)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重視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挖掘和演繹本土文化元素和特色。城鎮化建設要杜絕“千篇一律”的開發模式,要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有條件的村落建立鄉村傳統文化展示室,設立傳統工藝展示、體驗場所,在留住鄉愁的同時豐富鄉村文化旅游內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首彩陶,充分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規劃中的界首彩陶小鎮---田營鎮將打造成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掘、創新于一體的特色小鎮。界首光武鎮是全國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近年來,光武鎮以建設“歷史文化名鎮,再生塑料循環基地”為目標,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型特色小鎮。這些不僅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尋找文化之根,更是用鄉村傳統文化凝聚廣大農民,為廣大農村延續文化脈絡,使人民群眾找到文化認同,凝聚鄉土情懷,重振鄉村精神,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中盛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