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苒
摘 要:根據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理,“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構建,是需要社會各個部門和公眾都參與進來的一個系統工程,而公安機關在整個體系中處于主導作用。關于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結構模式,理論界的建議和實戰部門的探索相當多。筆者從治安防控體系的構成、運行機制及結構模式為視角,對治安防控體系進行探析。
關鍵詞: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結構模式
一、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構成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通過對人、時間、空間的防控來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的,不同的防控對象有不同的防控系統構成,下面我們從人、時間、空間防控來分別進行分析。
(一)人的防控體系的構成
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對人的防控主要包括流動人口防控和違法犯罪高危人群防控系統。中國的流動人口自古就有,流動的外來人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問題。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對人的管控主要包括以下人群:重點人口(1998年公安部列管的五類20種人)、有違法犯罪嫌疑人員、有行兇鬧事報復社會苗頭人員、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有違法記錄的未成年人等人員。
對于人的管控,要緊圍繞人地物事、吃住行消等動態軌跡,充分利用旅館住宿、網吧上網等信息采集系統,有效整合工商、稅務、、房管、社保等相關信息,把重點人的基本情況信息全部掌握起來,利用信息平臺,對重點人進行不間斷的比對碰撞、跟蹤核查,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違法犯罪高危人員實施分類分級管控,防止失控漏管。
(二)時間防控體系的構成
社會治安問題在任何時間段都會發生,但社會治安問題的發生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運行規律可循,存在高發時和重點時段的問題。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歷史時期,社會治安問題發生的規律不盡相同。在相同的歷史條件下,也會因季節、日期、鐘點的不同而存在不同。
一般來說,季節的變化易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會直接促使社會治安問題呈現出季節性的規律。比如,性侵犯案件一般發生在春夏季節,而秋冬季則是侵財類案件的高發季節。社會治安問題也不是每天均等的發生,在某些特定的日期也容易成為某些案件的高發時。例如,春節前后盜竊、搶劫等侵財案件會呈現出高發趨勢;“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節日容易被企圖搞破壞的犯罪分子選為作案日等。而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也是不同類型的社會治安問題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攔路搶劫、攔路強奸、盜竊等案件大部分發生在夜間及午夜時分,此時路人較少,作案不易被人發現。我們應根據不同時間段的發案情況,科學布控警力,加強夜間、節假日等時間段的布控。
(三)空間防控體系的構成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空間防控的構成受地理環境、經濟文化、歷史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公共場所、各種交易場所、新辦的公司、第三產業區、商業區、旅店業、車站、碼頭以及城郊城鄉結合部、管理交叉區、農村偏僻地區等區域是社會治安問題的高發區。我們應該把握住空間防控的重點高發區,加強城市巡邏防控、社區防控、單位內部防控、重點場所和行業防控、農村防控等防控體系。
二、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運行機制
(一)快速反應機制
快速反應機制,通俗來講,就是當發生社會治安問題時,人民警察應該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反應,并迅速趕到現場進行處置。衡量快速反應的一個基本指標就是從接到警情到趕赴現場的時間。
相關資料表明,美國紐約的警察遇到警情后的反應時間為2--10分鐘,東京警察的反應時間為4--5分鐘,我國香港地區警察的快反時間為3--5分鐘,根據香港地區警察快速反應時間的統計分析,如果警察在接到警情后的3--5分鐘能夠趕到現場,現場抓捕率可達70%以上;如果接到警情后十分鐘之后才趕到現場的話,現場抓捕率僅為10%。由此可見,快速反應的時間直接影響案件的偵破。我國對接處警時間也有相關規定,一般要求城區應在3--5分鐘之內趕到現場,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應在10分鐘之內趕到現場。快速反應機制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重要機制之一,是公安機關及時有效的打擊犯罪、服務群眾的有力工具。
(二)整體協作聯動機制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既然是一個系統,具有整體性的特點,那么在其運行過程中的整體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整體協作聯動機制主要包括各政府機關及法檢司部門與公安機關之間的協作、公安機關與群防群治力量之間的協作、公安機關內部上下級和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各警種之間的協作、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警務協作等。同時,這種協作又是全時空、全方位的協作,是點、線、面相結合的協作。整體協作機制有助于緩解公安機關警力不足的難題,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到社會治安防控的大體系中來,也可以使社會治安信息資源在各部門之間、各警種之間進行共享,有助于公安機關的情報信息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三)統一指揮機制
有效的指揮是一個系統得以運行的“靈魂”,科學高效的指揮可以把防控的個體力量轉化為整體的力量,實現整體合力1+1>2的效益,相反,如果指揮不當也可能會產生內耗,出現1+1<2的負效應。所以建立以110指揮中心為龍頭的高度靈敏的統一指揮機制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顯得十分重要。統一指揮機制在處置群體性事件、突發事件和查處案件過程中起到關鍵核心作用,是把握大局、控制局勢、處理事故、平息事件的重要保障。
(四)保障機制
古代軍事戰略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后勤保障對于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想順利的構建和完善,離不開保障機制提供的全方位的支持與保證。保障機制主要包括思想保障、物質保障、警力保障和制度保障等。
思想保障要求各地黨委政府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正常運轉,正確處理好當地的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把社會穩定作為當地的大局來考慮,廣泛動員各機關、各部門及廣大群眾都積極參與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來。物質保障主要指的經費和裝備保障,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有強大的經費作為其后盾力,同時,社會治安防控還需要現代化的裝備來支撐。警力保障上,狹義的警力,僅指警察隊伍的編制人數。廣義的警力,指警察隊伍的綜合戰斗力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充足的警力是保證警務活動有效開展,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服務質量的保障,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沒有充分的警力保障是很難完成的。最后,制度保障直接影響著治安防控體系工作的落實程度,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制度建設,促進、確保防范責任制能夠真正實施落實。
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結構模式
縱觀目前我國各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模式,按其結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即以加強巡邏防控為主體的模式,以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物品控制為主體的模式,整體控制模式。
(一)以巡邏防控為主體的模式
以巡邏防控為主體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現代化警務指揮中心
主要包括包括:110指揮中心、無線通信系統、計算機信息中心、專用緊急報警聯網系統、突發事件的系統性工作方案。
2.110指揮中心
主要包括市局集中接警;市局和分局指揮中心兩級出警:其中市局負責整個市的緊急、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及重大治安災害事故的處置,分局負責求助性質的報警、已喪失現場的一般刑事、治安案件以及發生在偏僻地區的案件。
3.巡警
巡邏民警是快速反應機制的主要力量。巡警主要負責在繁華商業區、主要交通要道、城區主干道、城郊結合部等處的街面巡邏防范。遇到社會治安問題或突發事件,可以第一時間處置或者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
4.以巡邏民警為主體,各警種配合,社會治安防范力量參與的快速反應網絡
根據城區大小,合理劃分各警務巡邏區,再根據各警區的不同特點,采取汽車巡邏、徒步巡邏、自行車巡邏、摩托車巡邏、電瓶車巡邏等不同的巡邏方式,結合治安交通崗亭控制、治安檢查站、治安卡口堵截等方式,對巡邏警區內的主干道、商業繁華區、金融網點、交通要道及進出城卡點進行重點布控。同時,可以根據跟地區情況,建立機動巡邏小組,對日常巡邏易忽視的區域進行突擊巡邏,加大陣地控制的力度。
巡邏警力是該防控模式運行的主導力量,巡邏防控是該模式的主要勤務方式,該防控模式以110指揮中心為中樞,以計算機網絡信息為平臺,以點、線、面相結合的巡邏布控為后盾,構建了強大的快速反應力量。以巡邏防控為主體的防控模式,比較適用于大中型城市。
(二)整體控制模式
整體控制模式以“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為總體目標,通過高度統一的指揮系統進行決策調研、決策分析、決策制定和實施指揮,指揮系統下設的指揮中心又包含諸如打擊系統、管理系統、防范系統、控制系統、保障系統等多個系統,這些系統囊括了公安機關的國保、刑偵、經偵、技偵、緝毒、治安、社區、后勤、執法監督等所有業務部門,也整合了專項整治機制、快速反應機制、區域聯防機制等機制,使得治安防控力量的整體優勢得以最佳發揮。但整體控制模式也有其不完善之處,例如,防控體系建設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沒有考慮進去,其次,此種模式缺乏動態的反饋和改善,難以實現系統的持續更新。
(三)以重點區、重點人、重點物控制為主體的模式
此種防控模式整合了眾多的治安力量,幾乎整合了治安管理業務的所有內容,主要包括八大防控網絡:街面巡邏防控網、社區安全防范網、內部安全防范網、治安卡口堵控網、動態視頻監控網、重點場所管控網、虛擬社會管理網、區域警務協作網等8張防控網絡,形成全覆蓋、無縫隙的大防范格局。
此種模式的優點是在具體工作中可行性強,操作性強,靈活性強,不受地域大小的限制,大中小城市都可適用。此種模式也得到了各地實戰部門的肯定。
參考文獻:
[1]金其高:《中國社會治安防控》,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
[2]劉振華:《農村地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