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共同海損制度屬于海商法制度的組成部分。此項制度有助于航海業秩序維持穩定,緩解海上交通運輸存在的風險,保證各利益方受到法律保護。本文簡要概述共同海損法律的理論,深入分析海損行為內在問題,以期為航海業的法律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海商法;海損;法律
共同海損法屬于海商法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于海上交通運輸風險,但是與保險有所差異。共同海損制度源于古代傳統,其所涵蓋的分攤義務并非受制于某項條款,僅僅是一種習慣。此項制度先于海上保險誕生,因此,海上風險活動的利益方都時刻背負著海損分攤的責任。如果,某利益方參與海上保險,并不會影響海損分攤的理算。因此,海上保險與共同海損相互獨立,海損不會因其他條款或規定而更改,即便保險合同明確要求共同海損的某些行為,也僅僅起到限制作用。
一、共同海損行為
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指出:利益方為保護財產而適當犧牲利益的情況下方可構成共同海損行為。英國傳統保險法同樣認為上述方案可行。中國海商法認為在某次海上航行中,如果某項資源受到損失,利益方在共同維護財產時采取部分措施而導致部分損失,則可以構成共同海損行為。由此可知,雖然各個國家在共同海損的概念定義上有所差異,但是其本質相同,均以共同利益為核心。其中,共同還算包含海損犧牲以及費用,經典案例為某船長為保護大家生命財產安全而拆卸桅桿并拋棄部分貨物,但是此階段所造成的損失屬于共同海損費用。
二、共同海損分攤
英國保險法認為,如果產生共同海損損失,則利益損失方有權利以海商法為依據,要求其他利益方根據損失金額來配比分攤,此手段被稱為共同海損分攤。同時,海商法明確規定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保險人在為解決共同風險時而自行承擔的損失同樣應由保險人賠償。
三、特殊的犧牲或費用
資源犧牲或者費用支出必須是特殊情況,此特殊性是與正常相比。例如:曾經某船只與冰山碰撞而導致桅桿斷裂,從而必須使用動力系統航行,因此船主收取貨主的動力費用。法院認為:船只使用動力系統完成航行屬于正常行為,因此燃煤費用并不屬于特殊費用。同時,運輸合同明確規定船主應提供動力系統以及燃煤補助,即便未能遭遇突發狀況而使用動力系統也屬于正常行為。又例如:某船只遭遇擱淺事故,船主要保證船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則必須自行支出費用以拆卸物資。法院認為此項費用是以保證大家利益為前提,因此構成共同海損行為。同時,此項費用并非履行運輸合同時所賺取的費用,而是幫助大家脫離危險而產生的費用,因此應當由獲救人員進行分攤。
四、決策的“有意性”和“合理性”
根據英國保險法規定,共同海損費用應在遇到危險時有意或合理地實施。后來,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針對“有意”這一含義做出解釋。例如某船只大聲火災,導致船只無法及時打開海底閥而導致淹沒,但事先得到船長的許可,因此,法院認為此方式屬于故意行為。又例如:某船只根據指揮官要求重新回到始發港,但是船主要求此次運輸費用作為共同海損費用,法院認為,雖然此命令并不違背法律要求,但是卻并不科學,因此不能算作共同海損費用。
如果并無實際效果或者報酬而產生的行為,其維護共同安全則算作共同海損費用,其未能為他人提供相應服務則無法作為海損費用。例如:船只沉沒后而產生的打撈費用無法算作共同海損行為。此外,“危險”是重要條件,此條件客觀存在,但是如果危險性較為模糊則無法構成海損行為。例如:由于船長的決策失誤,誤認為船艙起火而采取滅火措施,此措施導致的物資損失屬于船長個人猜想而造成,因此無法構成共同海損。但是,根據人道主義,危險并未必須已經存在,應包含無法避免卻即將出現的危險,如果此危險會由于物資未能及時得到保護而給予物資危險,則條件成立。例如:船只在海上運輸階段遭遇惡劣天氣,導致速度大幅下降,航行周期增長會消耗更多的燃料,可能導致燃料不足而無法按時到達目的地的事故,此時只有采取加油等措施方案可緩解危機,因此,采取繞航加油所發生的費用構成共同海損費用。
五、共同航行
共同海損所產生的費用必須是以保護共同航行階段所面臨的財產安全為核心。如果此類危險僅僅造成共同航行中某一方的生命財產危機,則無法構成共同海損行為,要想減少此類損失,則應將其納入施救費用范圍。“共同”是重要條件,也是與施救費用相區分的關鍵點。安特衛普規則認為“共同”應當以航行階段的物資、運費以及船只為利益主體,保險單也必須服務于共同航行這一要素。但是存在空載航行的特殊狀況,由此,人為制定相關政策:針對空載傳播,即便船上并未裝載物資,但是運費依然可以算作海損損失,與出租運費按照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如果船只以及物資均屬于某人所有,則根據相關規定,無法構成共同海損行為。但是從海上保險的角度來看,共同海損與分攤的關系不應過于緊密,保險方更不應以財產和船只所有為同一人的理由來拒絕賠償。因此,英國保險法規定:在船只、交通費用以及物資三種因素中存在任意兩因素為同一人所有,則保險單位應適當承擔賠償責任。
六、措施應展現其價值
共同海損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護船只、物資以及其他資源安全,同時,利益方應根據所救財產來承擔相應的海損費用。如果不存在資源獲救,則共同海損行為也不復存在。因此,共同海損行為必須存在效果。但是,所謂 “效果”并非代表所有財產避免損失,即使存在少量財產獲救也依然構成共同海損行為
七、共同海損理算
十八世紀,人們認為船東具備選擇海損行為的權利,換言之,共同海損賠償問題應以保險單位依據。但是,海損行為認定根據地域差異也有所區別,如果根據航海行程的終點站法律,則會導致運輸合同失去效力,保險人受到何種理算約束便不得而知。例如俄羅斯規定貨主必須賠償部分費用,而英國認為此費用不算入共同海損
范疇。
八、結語
共同海損法律制度的制定旨在保護船只、物資等財產安全,同時保障利益方與保險方的責任分擔公平性。本文強調共同海損行為的“故意性”、“特殊性”、“共同性”以及“有效性”,例如實施解決安全隱患的手段應存在效力,所有利益方屬于共同航行情況,如果存在某兩財產因素屬于同一人,則適當分擔責任,最后闡明共同海損行為必須具備有效性,展現出其價值。本文列舉部分海損行為的具體案例和條件,以期為航海業的法律制定提供依據,維護航海運輸業的秩序。
參考文獻:;
[1]陳琦.海盜行為所致損失在共同海損制度下的認定--兼評英國最高法院最新判例“The Longchamp”案[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6):1-6.
[2]田廣宇. 淺析共同海損、救助費用與施救費用的構成要件和異同[N]. 中國保險報,2017-10-13(002).
[3]周丹丹.淺析承運人過失免責制度對共同海損分攤的影響[J].法制博覽,2017(23):197.
[4]羅斌.共同海損 共同關注——訪中國貿促會上海、天津海損理算中心總經理楊建國[J].航海,2017(04):7-9.
[5]劉國輝. 論過錯責任制在中國沿海運輸下的共同海損分攤原則中的適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