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嫻 謝婷婷
摘 要:思辨能力的缺失是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將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精讀課作為英專學生重要的必修課,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適當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社會人。
關鍵詞:精讀;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
一、研究背景
英語專業的精讀課是大一、 大二英專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精讀課主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學生必修課中,課時最多,內容最多的課程,這足以體現精讀課的重要性。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生在學習精讀這門課程時有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學生都是處于被動地位,不善于自我思考,對所學到的知識難以舉一反三。黃源深先生曾指出,“思辨缺席”痼疾不除,英語專業很難培養出富有創造性的人才,學生也難以有出頭之日。[1]長期以來的話,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 而大部分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后都是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
國內對學生思辨能力的關注是近些年才開始的,像林崇德先生在他的《我的心理學觀: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一文中,提到:“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品質決定智力發展。”[2]但這些研究并沒有深入到英語專業學生的精讀課,因此本文就對英語精讀課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展開研究,希望能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有所幫助。
二、精讀課中存在的問題
精讀課作為英語專學生必修課程中的重頭戲,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精讀課卻存在諸多問題。由于精讀教學任務繁重,每個單元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較多,課時相對有限,導致某些教師在授課時比較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在語言細節上不惜工本、重錘敲打,其照本宣科的純語法型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半壁江山,如此過度集中于語言的外殼或字句細節必然會忽視對文章的整體性把握,而教師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卻缺乏明確的意識。有大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地死記硬背教師教師講授的內容,課后并沒有加以思考,很少把所學的內容與思辨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英國語言學家埃克斯利說過: “語言教師最大的缺點就是講得太多,以教代學,結果學生什么也學不到”[3]。對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大部分學生認為,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些教師還是以課堂講授知識為主,缺乏給學生討論,發言的機會,課堂內容缺乏趣味性或實用性,還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考試壓力影響,導致學生沒有機會鍛煉思辨能力,只是一味刷題應付考試。
三、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語言學家奧托·葉斯泊森說“學習語言就如學習游泳,教師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在岸上教學生潑水戲水,而應直接把他們投入語言的大海,使他們沉浸在外語之中,而不是偶爾接觸一點點”。[3]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應該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課本的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讓她們能夠在課后自主學習、自我思考。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1.課前預習。傳統的課前導入教學方式偏向于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師可以在本單元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把學生分成小組,給本組學生預習下一單元要講的內容,讓他們在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并自己安排一個課程導入的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在各組學生展示完后,進行適當的點評,鼓舞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她們思辨能力的培養。2.課中學習。思辨能力的缺失,是一種新的無知。只有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學會尋找正確答案,而不是被動地接收,機械地背誦教師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敢于表達自己不同觀點。發現新穎,別具一格的合理觀點,教師應給予好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其善于思考、樂于思考的能力。 對于不正確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直接否定,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原因,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3.課后練習。教師可以布置具有開放性,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能和同學進行交流、合作,并讓學生對他們的作用成果進行評估,讓學生發現他人的優勢,進行進一步的自我學習,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結論
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日積月累。教師教會學生不僅僅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 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
[2]林崇德.我的心理學觀: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奧馬列.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策略[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4] 任紹曾. 葉斯柏森語用觀研析[J].現代外語,2002.( 3)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