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紅
摘 要:思辨能力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極其重要。思辨能力不可生而獲得,需要學習和訓練。大學英語課程由于受眾廣,歷時長,對學生思辨能力、水平有較大影響,且影響既有負面又有正面的。高校對英語課程教材、課堂、考核以及教師四方面進行調整或改進,能夠消除負面影響,保留、擴大正面影響,讓英語課程成為培養高校學生思辨能力的利器。
關鍵詞:思辨能力;英語課程;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一、何謂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簡言之,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
辨析指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中國典籍《禮記》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與思辨異曲同工:博學是思辨前提,審問和深思是過程,篤行則是思辨結果。
思辨能力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極其重要。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需要人先思考、辨別,再獲取。然而,人類大腦并不天然具備思辨能力,需要通過后天學習和訓練得以提高。思辨能力培養成為教育不懈使命[1]。
二、當代高校學生思辨能力水平描述
我國高校學生思辨能力不足已成為高等教育短板。1998年黃源深率先提出外語系學生“思辨缺席”[2]。其實,在各個專業領域“思辨缺席癥”頻頻出現。具體事例如:
(一)2009年上海學生首次參加國際PISA考試,全球第一。但項目總負責人指出,中國教育忽視培養思維力,學生閱讀思辨力嚴重不足。
(二)2010年全球雅思考試,中國學生倒數第7。考生閱讀分數高于寫作分數。語言輸入與產出反差表明中國英語教育缺少語言思維訓練,語言理解無法帶動語言產出。
(三)2012 SAT考試,試卷抽樣分析顯示,中美學生平均分相差300分,差距主要集中在考察批判性思維的閱讀和寫作題[3]。
參加國際性考試,與其它國家學生相比如此,在實際高校課堂中,學生思辨能力、水平也讓人堪憂。筆者隨機抽查某985高校,17級近100名學生(非語言專業;第二學年期末),段落話題寫作“How to keep peace between each other”。所有學生泛泛而談,思維零散,沒有體現任何思辨過程。以下段落為典型代表:
First of all, we should face up to this problem and find more problems in ourselves and the impact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world. Second, try to communicate more. Third, broad- minded and tolerated to others.
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遇事不能正確判斷,從而導致悲劇,如電信詐騙案中,大學生被騙,學費被卷,比例很高。究其根源實質,缺乏該有的思辨能力,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從而導致不當行為發生。
由上可見,高校學生思辨能力弱或者不足已成普遍現象,這既制約學習、科研發展,又阻礙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做出合乎理性選擇,產生有效\積極行動。
高校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主要蘊含在具體課程教學中,通過課程教學任務實施,直接訓練或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換言之,“課程可利用其隱性教育功能,特別是人文性較強的課程,進行思維教育”[4]。大學英語課程(又稱公共英語)能夠利用課程特點,影響、訓練、培育學生思辨能力。大學英語課程開設時間長,必修課和選修課可持續兩年;受眾面廣,每個院系、專業學生都要選擇英語課程。也就是說,大學英語課程伴隨高校學生長達2年,對他們思辨力影響不言而喻。下文就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能力負面、正面影響進行探討。
三、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能力負面、消極影響
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教材課文弱化思辨能力
非語言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弱化思辨能力。主要表現為:語言、內容太簡單,沒有任何延展性。學生反映幾分鐘可以讀完,能夠獲取一些簡單信息,根本談不上任何知識輸入,更不用說思維能力的錘煉。大多數文章都是一些簡單、快速閱讀性質文章。如“fast food”,“healthy habit”,“family”。“語言思維”是一體的,語言內容過于簡單,思想或思維也會相應過于簡單,達不到訓練目的。縱觀某教材一學年課文,難易上沒有任何梯度,布局也沒有統籌規劃。學生閱讀學習這樣教材,思維水平非但滯后不前,還很有可能被弱化。
(二)課堂形式弱化思辨能力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注重目標依然是英語技能訓練。一旦語言學習停留在技能訓練層面,思辨能力訓練會被淡化、弱化。實際上,現今小學、中學英語學習已開始系統訓練技能,或者說,英語能力訓練是小學,中學英語學習核心目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語》(七年級,上冊),編者在《致同學》說道:新教材不僅幫助你們學會一些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你們發展語言能力[5]。而大學階段持續著重語言能力訓練,這是對小學、中學階段英語課程簡單重復。這就是為何大學聽說課程出現一些“打招呼”“做飯”等話題,以及相關功能性句子表達,需要學生操練,或記憶,學生不感興趣,或者也就進行一些中小學生水平似的簡單交流,根本沒有任何實質內容和思想。長此以往,思辨能力肯定被弱化。這也能夠解釋經過一年大學英語學習后,學生的口語、文章內容特別幼稚,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更談不上任何思辨性。
大學英語課堂一個重要環節為“主題”討論,這個環節恰恰最能引導、培育思辨力。然而,討論環節往往流于形式,而不注重思維啟發。討論形式的確多樣化:兩人討論,小組討論,隨機討論。討論內容層面卻膚淺,幼稚。討論之后教師的歸納總結也是蜻蜓點水,完全沒有指向“思辨力訓練”。最適合訓練思辨力的課程環節若成為空談,那么思辨力慢慢弱化也在情理之中。
(三)考核方式弱化思辨力
大學英語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筆試”,也就是傳統的客觀題為主,標準化考試。考試試卷主要由選擇題構成,4個答案之間選擇1個正確答項,非但不能訓練思維力,更嚴重削弱思辨能力,甚至不需要用到思辨力便可找出正確答案。作文作為主觀試題,要求低,分值低(通常15分),只要不跑題,語言通順便可的高分。這種考核方式,不把思辨力水平考慮在內,不需要測試思辨力發展情況,長此以往,考生思辨力水平低下可想而知。
(四)課程教師思辨能力弱
高校英語教師本身思辨力不強,甚至缺失。有研究者對中國5所高校外語院負責人進行訪談,發覺院系沒有對英語教師進行過思辨力理論或技巧方面培訓,教師鮮有讀過涉及思維系列叢書,更少有教師讀中外經典,提高自身思維水平[6]。英語教師本身也存在思辨缺乏癥。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英語教師思辨能力弱,不可能培育出思辨力強的學生。
作為一門原本可以訓練思辨力的課程,教材課文,課堂形式,考核方式實質弱化思辨能力,并且課程教師本身思辨能力弱,更加導致學生思辨能力缺失。如何改善?如何將大學英語課程對思辨力的消極、負面影響變為積極,正面影響,下文也相應從4個方面論述。
四、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能力正面、積極影響
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正面、積極影也可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精選課文,使用針對改善思辨力的系列教材
教材篇章是課程實施主體,也是培養、訓練學生思辨力的主要工具,如果文章本身經典,有思想性,學生反復閱讀學習時,會咀嚼,思考,潛移默化之中思辨力能得到培育。例如上世紀三十年代陳福田主編的《西南聯大英文課》,序言中說明“將經典的教育理念運用于教學之中,用經典的文章啟發學生思維”[7]。當今學界有不少學者意識到大學生思辨力缺乏,已經著手編寫推出或從國外引進“思辨系列”教材, 如2016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原版引進“思想者指南叢書”。[8]使用經典文本或者思辨系列教材,能夠讓學生學習與思考結合,逐步改善思考或思辨能力。
(二)課堂活動有意識加入思辨環節
英語課堂可以有意識加入思辨環節。如上所述,選用的教材若是英語經典或專門針對改善思辨力的文本,思辨活動展開有依據,有載體。可以系統講解思維、思辨相關基礎知識,再結合課文具體主題進行思辨性討論或寫作。并且,由于文本本身內容豐富,意義深邃,課堂任何活動實際都是訓練思維或思辨力。進一步推進,將教材主題和當今時事結合,能夠在具體案例中進行思辨分析,達到訓練思辨力目的。當前高校開設“新聞英語”相關選修課,編者都在前言中表達類似觀點:旨在通過評論新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9],這些良好心愿都是想推動學生思辨力發展。反觀當前大多英語課堂,很多活動趨向娛樂化、綜藝化,學生思辨力一點點喪失。將這類“娛樂化”、“綜藝化”英語活動改變成嚴謹思考類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價值和樂趣,這會極大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水平。
(三)考核目標指向思辨能力發展水平
重新定位英語課程考核目標,除考核學生語言知識、技能外,還應考核思辨能力發展水平。知識學習或技能掌握最終目的是能夠獨立思考,從而進行有效科研或解決生活事務。《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指出學習者“需要知識,技能和素質,以便養成獨立思考與自立的能力”[10]。考核具體形式可以增加主觀題分數或主觀題量,讓學生在說或寫時,不是浮在表面或流于形式,而是深入思考之后嚴謹,理性,客觀甚至創新的主張。這樣的英語水平,思辯能力才是符合當今時代需求,才能體現大學生該有的語言、思想風貌。《論語》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1],只有內在思想和英語語言水平一致和諧,才能成就真正的國際化人才,才會讓他們在國際交流競爭中立于成功之地。
(四)提高課程教師思辨能力
課程教師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直接影響學生思辨水平,因此提高教師思辨力將對學生思維能力產生正面、積極影響。教師思辨力提高主要靠閱讀經典,在經典中接受大師思想影響與熏陶,與大師們思想交流,從而向大師們一點點靠近。并且,經典閱讀并不局限于“英語經典”,也要堅持閱讀學習“漢語經典”。實際上,“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與他的母語程度有很大關系” [12],一個思想成熟完善的人無疑是個思辨能力強的人。讀《論語》,《古文觀止》,《周易》可繼承中國傳統思維的深刻與精妙。而西方經典則是打開另一扇思辨大門,能夠充分豐富教師思維體系,提供另一種思考生活、人生的方式。《圣經》中人類思想進程,《理想國》思維的碰撞、辯論,《愛彌兒》的教育哲學等等都是思想的盛宴,都是思維培育最佳的食糧。英語諺語說“You are what you read”,英語教師若長期接受這些中外經典滋養陶冶,他的思維力或思辨能力不僅讓他成為一個頂好的學者,還能讓他成為學生思辨力訓練最稱職、最得力的指導者。
總而言之,思辨力關系到學生全面發展,關系到國家高等教育使命實現。高校英語課程對學生思辨力影響極大,既有負面、消極影響,又有正面、積極影響。認清這一實情,我們應當調整英語課程,從教材,課堂,考核方式,任課教師四方面改進或改善,讓這門受眾廣,歷時長的課程成為高校學生思辨力培養的利器。
參考文獻:
[1]孫有中. 序言. 《思想者指南系列叢書》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ii.
[2][3]黃遠振. 為思而教:英語教育價值取向及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 2014(4):63.
[4]李朝紅.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雙向銜接[J]. 蘭州大學學報 2014(9):138.
[5] 英語(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2.
[6]王建剛.淺談外語教師思辨能力現狀及培養途徑[J].中國教育刊2017:201,202.
[7]陳福田.西南聯大英文課[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7(3).
[8]Linda Elder, Richard Paul. The Guided to critical think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6).
[9]王冰.新聞英語視聽教程[M].長沙: 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7):1.
[10]劉駿,傅榮主譯.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12)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 中華書局2017(9): 51.
[12]資中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EB/OL].愛思想(2014-05-7)[2018-8-12].http://www.aisixiang.com/data/7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