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萍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
關鍵詞:工學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設計
高職教學更為注重實踐,《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實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則是課程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強調實際學生的操作性動手能力,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方式,增加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深入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操作系統、辦公軟件、了解網絡、數據庫、多媒體技術等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和相關技術,能熟練應用OFFICE辦公軟件完成文檔編輯、數據處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滿足用人單位對計算機應用的實際需要,能及時獲取計算機等級證書。使學生能夠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縱技能,能獨立使用計算機進行操作,掌握文字處理、表格設計、網上瀏覽、電子郵件通信等常用的現代辦公事務軟件的使用方法,為在學習其他課程時使用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軟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對工學結合模式的認識
學結合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將學生的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各能力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了開放辦學、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來進行辦學、育人,使培養出的人才能夠真正為社會所用,為社會所需,適應市場的需要,實現學校培養和企業所需的無縫對接。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觀。學生在職業院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識、職業專業理論和技術以及實訓教育的同時,又在企業中通過多種實習方式形成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能更好地適應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政府部門將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共同培養職業教育人才作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任務,正在不斷進行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以保證工學結合的順利實施。
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目標定位應體現高職學生的特點,區別于本科的理論研究層次和中職的實際操作層次,要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計算機的特點、用途及發展趨勢,了解計算機系統中硬、軟件系統的基本知識和各部分基本功能,了解多媒體相關概念,了解計算機病毒的基本知識。了解操作系統的作用,理解文件和文件夾的概念。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了解互聯網發展、特點和功能,了解TCP/IP協議,了解IP和域名的使用。了解Word的特點和功能,理解樣式的概念。理解工作簿、工作表、單元格的概念及其關系。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燈片的常用概念,理解母板的概念。
能力目標:能快速進行漢字錄入。會熟練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對計算機資源進行管理。能熟練完成漢字錄入、編輯、排版等工作任務。能熟練制作出工作中需要的電子表格、圖表,并進行數據處理和格式設置。能按工作需要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能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一級考試。
素質目標: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夠與老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做到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較強的自學和獲取新知識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業的職業道德。
(二)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工學結合”,遵循“行動領域一學習領域一學習情境”這一路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體系,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職業道德貫穿其中,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和就業能力。
根據學生的認識成長規律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實際工作崗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計算機基本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PowerPoint 、計算機網絡與安全和多媒體素材的處理等教學模塊。通過這些模塊的教學,在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和內容的同時,將職業行動領域的工作過程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以實際工作的需要安排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并進行相關項目模擬實訓,做到與課堂理論教學與項目實訓同步進行。課程教學的內容還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使他們能夠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自己的專業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學習Word時,可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Word知識進行各種文章排版,可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紹和一些簡單的多媒體課件;財會專業的學生則應加強Excel的學習。所有模塊項目完成后,進行綜合模擬實訓。增強學生計算機應用綜合實踐能力,并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使理論與實際工作內容融為一體,在教學活動中同步傳授給學生,達到工學結合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
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設計教學方案。教師要做好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研究工作,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開發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應以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理實一體化、啟發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為主,運用教學課件、一體化教材、工作頁、案例等多種教學手段闡釋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讓學生掌握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與方法。在課堂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如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在對工作崗位及要求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實際開發學習項目和學習情境,設計學習工作頁,明確學習任務、實施過程、考核標準,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及實際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溝通、協調、應用、創新等能力和未來就業競爭力。
(四)教學評價的設計
目前,一般通過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測評學生學業,評價主體是老師,評價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缺乏過程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忽視了對學生職業態度、創新能力、心理素質、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評價。
工學結合模式下要實行“教學做評”合一的過程化、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機制,重點評價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職業態度等職業素質,重視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實現評價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可以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專業理論課程的考核以對知識的理解為主,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訓的考評成績由學生之間的評價與教師評價結合進行。對于專業教學中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一致的課程則可以采取外部評價替代的方式,即用是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等級高低來確定其成績。同時,重視和強化過程性評價,加大對學生出勤、課堂、實訓、實習環節的表現、作業以及課外教學活動的考核,這樣才能清晰地考查學生知識、技能等綜合素質情況.
如在教學中,為學生分配出相應的任務,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評價。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的過程就是根據觀察、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客觀地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內容、技能水平以及情感進行評價,將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三、結束語
通過工學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設計,促進了師生的積極溝通和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并讓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提高了自身的職業能力與素養,體現高職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內涵。今后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創新工學結合模式,關注學生的未來,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