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美 劉天儀
摘 要:通過連續多年對浦口區4120塊耕地調查取樣與檢測分析,結果顯示:浦口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屬中等水平,而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屬中下水平;一、二級地僅占40.28%,三、四級占59.72%,中低產田面積較大。針對以上問題,應通過秸桿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綠肥和輪作休耕等綜合措施提高耕地質量。
關鍵詞:耕地地力;問題;改良措施;浦口區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2-0066-03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是一切物質生產最基本的源泉。耕地地力的高低不僅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影響農產品質量、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的優質農田被占用,并受到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對耕地質量的雙重影響,導致耕地質量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給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糧食安全帶來隱患。為全面摸清南京市浦口區耕地地力和質量現狀,便于開展針對性改良,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從2007年開始,筆者對全區耕地狀況進行了調查取樣,累計采集土樣4535個。通過對土樣的化驗及統計分析,基本摸清浦口區目前的耕地地力狀況,為科學改良耕地提供了理論依據。
1 浦口區耕地地力現狀
1.1 土壤有機質 浦口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8~40.6g/kg,平均為21.2g/kg,比以前普查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3.7g/kg。從分級標準來看,水稻土有機質含量呈現中間多、兩頭少的特點,3級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0~25g/kg的占29.7%,4級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20g/kg的占44.5%(詳見表1)。
1.2 土壤全氮 全區土壤全氮含量0.49~4.12g/kg,平均含量為1.32g/kg,比以前普查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增加0.18g/kg,屬于中等水平(詳見表2)。
1.3 土壤有效磷 由表3可知,全區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94.6mg/kg,平均含量13.3mg/kg,比以前普查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增加5.7mg/kg,增加十分明顯,這與多年來大力增施磷肥、推廣施用復混肥有關,致使有效磷在土壤中積累增加。從分析結果來看,浦口區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在3級、4級的范圍比例較大,以4級最多,屬中等偏下水平(詳見表3)。
1.4 土壤速效鉀 全區土壤速效鉀含量在20~297mg/kg,平均為92.7mg/kg,屬中等偏下水平。從總的情況來看,浦口區水稻土壤中速效鉀含量總體不高,3級、4級所占比重較大(詳見表4)。
1.5 中微量元素 水稻土中微量元素中,有效鋅的含量為0.12~6.81mg/kg,平均含量1.02mg/kg。根據不同區域土壤分析,浦口區沿江地區土壤有效鋅含量均在0.86mg/kg左右,沿滁地區土壤有效鋅平均含量為0.91mg/kg;有效鐵含量為9.4~497.1mg/kg,平均含量163.1mg/kg;有效錳含量在8.6~166.6mg/kg,平均含量為59.62mg/kg;有效銅含量為0.48~12.84mg/kg,平均為4.81mg/kg;表明浦口區水稻土有效銅、有效錳含量較為豐富。
2 耕地綜合分級評價
浦口區耕地類型多樣,成土因素較多。目前全區耕地面積22988.6hm2,按照“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江蘇省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浦口區耕地資源的特點,選擇了5個大類(養分含量、理化性狀、剖面組成、立地條件、灌排條件)、13個基本要素,根據模糊數學原理,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耕地生產性能綜合指數(IFI),確定地力綜合指數分級方案,最終實現對浦口區耕地土壤的等級劃分。全區耕地地力劃分為4個等級:1級地2041.4hm2,占耕地總面積的8.88%;2級地7218.4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1.4%;3級地12979.4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6.46%;4級地749.4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26%。目前浦口區耕地地力總體偏低,仍以中低產田為主,3~4級地占59.72%,耕地地力水平整體不高。
3 提高浦口區耕地地力的措施
3.1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土壤培肥的最有效、最經濟、最可行的方法。秸稈還田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協調各種營養元素比例失調的矛盾;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性狀,增加團粒結構,使土壤容量減輕,增加土壤中水、肥、氣、熱的協調能力,提高土壤水肥的保蓄能力;改良土壤,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基礎地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化肥用量,尤其是補充土壤鉀素,減少鉀肥用量;減少焚燒,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以小麥秸稈還田技術為例。選擇與中型拖拉機配套的高效低耗秸稈還田機械。新型秸稈還田機械的特點是正旋埋草、帶水旋耕,提高了機械效率和埋草效果。收割留茬不是越低越好,應在保證聯合收割機收割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留高茬。一般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割留茬10~15cm,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收割留茬30cm左右。還田的地塊以每100kg秸稈增施純氮1kg為宜,并根據基∶蘗∶穗肥比為4∶2∶4施用基肥(N)。宜選擇銨態氮或尿素為好,并提倡有機肥、無機肥結合,均勻撒施在秸稈殘體上。施好基肥后立即放水泡田,浸泡時間以泡軟秸稈、泡透土壤耕作層為準。一般沙、壤土浸泡24h左右,粘土田塊浸泡36~48h左右,即在還田作業前1~2d上水泡田。浸泡時間過短,耕作層泡不透,作業時土壤起漿度低,秸稈和泥漿不能充分混和,田面平整度降低;浸泡時間過長,沙土粘土反而會造成土壤板結,不利于埋草和起漿。要嚴格控制水層,以還田作業時水層田面高處見墩、低處有水、作業不起浪為準,水深1~3cm;水層過深,浮草增多,作業時水浪沖擊過強,影響秸稈掩埋效果和耕作平整度;水層過淺,土壤耕作層泡不透,秸稈泡不軟,作業后田面不平整、不起漿。
3.2 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有機肥是一種以畜禽養殖場的豬、雞、牛、羊等糞便為主要原料,添加微生物發酵菌,經堆漚、發酵、粉碎,達到企業產品質量標準的有機肥料。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機肥能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刺激作物生長;提高土壤解毒效果,凈化生態環境。
3.3 深松深耕 深松深耕可以打破障礙層,拓展養分庫容,對于旱作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深耕結合秸稈還田效果更好。
3.4 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就是集成現代農業科技成果,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規律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適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應的施肥技術(基、追肥比例,施用時間和方法),以滿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種營養,維持土壤肥力水平,減少養分流失和對環境的污染,達到高產、優質和高效的目的。
3.4.1 及時更新和完善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要根據每年田間的各種試驗數據以及土樣的分析結果來不斷更新完善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邀請當地農業方面的專家將系統生成的配方與當地的實際情況按照“大配方、小調整”的技術路線,科學制定主要農作物施肥配方信息,做好相應的技術服務。
3.4.2 科學施肥 水稻要控制氮肥總量,目標產量9750kg/hm2以上每hm2施氮量270~300kg;已施商品有機肥的區域,要根據有機肥的施用量酌情調減化學氮肥用量。適當施用磷鉀肥,稻麥輪作、稻油輪作地區每hm2施磷(P2O5)量53~75kg,每hm2施鉀(K2O)68~90kg;土壤速效磷鉀較高的地區,水稻施磷鉀量要比習慣施肥調減15~30kg/hm2。適量施用微生物肥料,噴施葉面肥。小麥目標產量5250kg/hm2以上的,每hm2施氮量225~255kg;稻麥輪作、稻油輪作地區每hm2施磷(P2O5)量30~60kg、施鉀(K2O)45~75kg;土壤速效磷鉀較高的地區,小麥施磷鉀量要比習慣施肥調減15~30kg/hm2。科學運籌肥料,不同作物肥料運籌方案詳表5。
3.5 種植綠肥 可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綠肥鮮草含有機質12%~15%、含N0.3%~0.6%;豆科植物共生固N,可增加土壤N素與有機物質;綠肥根系發達,集中耕層、深層養分,莖葉覆蓋地面,減少養分損失,富集土壤中的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良低產土壤。
選擇溝系配套的田塊,雜交中稻茬在9月中下旬播種,晚稻茬在10月上旬播種,一般在水稻割前20d左右播種。播后在田間開“十”字溝和四周圍溝,做到溝溝相通,切忌積水超過24h以上。在12月上中旬施用磷肥,施300kg/hm2左右,第2年3月上旬施N肥75~150kg/hm2。一般水田要在插秧前10d翻壓綠肥,每hm2施用鮮草15000~22500kg較為適宜。翻壓深度15~20cm,翻壓后要及時灌水,并保水15~20d。
3.6 輪作休耕 在休耕區域倡導糧綠輪作、糧豆輪作、糧油輪作、糧飼輪作,實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其中綠肥品種以肥飼兼用、肥菜結合的經濟綠肥(如蠶豆、豌豆、苜蓿)為主,或以培肥地力為主的傳統綠肥(如紫云英、苕子等)為主。對綠肥種子缺乏的地區,冬季可種植肥田為主的油菜(不收油菜籽),壓青耕翻入田。
根據實際情況在休耕區域實施冬耕曬垡,重點解決耕作層淺、土壤緊實、作物根系下扎困難、土壤有毒有害物質積累等問題,耕作深度不小于20cm。倡導在休耕區域增施適量畜禽糞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機肥等,要求糧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每hm2施用商品有機肥數量分別不少于3000kg和6000kg。
參考文獻
[1]隋標,胡香玉,田廣麗,等.我國測土配方施肥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建議[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95-99.
[2]王勇.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減少有機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31-34.
[3]陳晶中,謝學儉,孔國順,等.南京市耕地地力評價與政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125-132.
[4]徐茂,周蓉蓉.江蘇省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創新與實踐[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1-6.
[5]劉天儀,秦永美.淺析土壤適宜性農林結構調整中的意義[J].安徽農學通報,2011,(10):57-58.
[6]范存敏.淺析當涂縣耕地養分現狀及改良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2011(10):54-56.
[7]徐麗萍,袁瑜,戴相君,等.南京市六合區耕地資源環境質量狀況與對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144-151.
[8]殷鵬飛,魯成樹,朱傳民.低山丘陵區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12(11):413-41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