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揚,毛 鋒
(1.北京市西城區環境保護局,北京100055;2.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生產是人類從事的最基本的活動,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與生產方式的演進密不可分。陳榮秋[1]認為生產方式變革是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綜合作用的結果,影響顧客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六大要素是價格、質量、品種、時間、信譽和環保;陳敬東[2]等人提出生產方式演進的“車體模型”,即生產方式的演進是在經濟效益的驅動、科技進步的推動以及經濟發展的拉動共同作用下進行的;周圣偉[3]認為促使生產方式變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力因素和市場因素。
生產方式的演進是一種生產方式被另一種生產方式替代的過程,新的生產方式往往在促進生產力的解放、改善生產關系等方面擁有舊的生產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生產方式是具有空間聚集形態(本文稱之為空間聚落)的,即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單元組織生產的方式有所差異。借助空間聚落,生產方式的功效才能實現并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筆者在梳理生產方式演進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過程,并對影響此種演繹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自人類出現以來,生產方式經歷了手工生產、大量生產、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和綠色生產的演變。生產方式的演進是在特定的經濟條件下,某一種生產方式成為進行生產組織的主流,但其他的生產方式不是就不存在(或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同一經濟體系中,不同的生產方式總是并存的。[3]
早期的生產方式是手工作坊單件生產,以利用自然為主,依賴個人高度熟練的生產技巧,產品只要可用、便宜,就受歡迎。手工生產強調社會效益的取得,融分散性、封閉性和自足性于一體。其缺陷顯而易見:效率低、產量少、成本高。
18世紀中葉興起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廠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大量生產作為賣方市場條件下的生產方式,以分工和專業化為主要特征,形成規模經濟,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的進程。20世紀初,福特制T型汽車的巨大成功是大量生產方式的典型。我們也應看到,大量生產缺乏柔性,品種單一,過分強調產量而對質量重視不夠。[4]
二戰后的日本經濟蕭條,“規模經濟”在這里面臨嚴峻挑戰,豐田生產方式作為精益生產的杰出代表,以“徹底杜絕浪費”為基本思想,以“三及時”和“自動化”為兩大支柱,以“多品種,少批量”為特色,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5]精益生產對市場變化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在同一條流水線上能生產不同的產品,綜合了大量生產與手工生產方式的優點,力求在大量生產中實現多品種和高質量產品的低成本生產,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
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美國為重新奪回制造業的世界領先地位,把制造業發展戰略目標瞄向21世紀。198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美國里海大學共同提出了敏捷制造戰略和虛擬企業的新概念。敏捷制造不強調企業的全能,也不強調一個產品從頭到尾都是自己開發和制造,而強調企業之間的合作,對市場機遇共同作出快速響應。[6]這種生產方式促使企業從競爭走向合作,從互相保密走向信息交流,實現優勢資源互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和成本,同時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
近年來,一股“綠色浪潮”席卷而來,綠色生產應運而生。高投入、高生產、高消耗的生產方式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綠色生產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是一個社會效益顯著的行為,也可能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并且能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7]
縱觀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追求的效益從單一走向綜合,滿足的需求從單一邁向多樣,生產的模式從競爭步向合作,呈現的形態從分散趨向集聚,繪制生產方式演進脈絡圖示如下。

圖1 生產方式演進脈絡Fig.1 The evolution mode ofproduction
從人文地理學上看,聚落不單是房屋建筑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8]從最初的分散生產到后來的城鎮場集群發展到如今的產業集群,隨著生產方式的不斷演進,其空間聚集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就是指在生產方式演進過程中,經營模式從個體轉向企業,空間聚集形態由分散漸趨集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文明的演替。
農業經濟時代的生產力特征是自然生產力,正如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曾表述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成為主要的爭奪對象。其生產力的組成是:智力低下的體力勞動者,以自然的體力和畜力為主,以簡單的手工工具為主要的勞動工具,以土地和可再生的動植物資源為勞動對象,生產自給自足。[9]在農業經濟時期形成的農業文明效率低下,是屬于人類文明的低級形式,主要是解決人們的溫飽、生存問題。生產方式主要為小農生產,以個體經營為主要特征,空間聚落是分散的。分散生產是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下自發形成的空間聚集形態,有利于更方便地占有資源、利用資源,不超越農業經濟的生產力限制,充分發揮小農生產的功效。

圖2 農業經濟時期生產方式空間聚落Fig.2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period
工業經濟是以資本和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經濟。資產資源成為主體性投入要素,發展主要取決于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10]其生產力的組成是:以文化型產業工人為主體的勞動者,以機電體系為生產工具的勞動手段,以金屬、煤炭等非再生資源為主要勞動對象。[9]在工業經濟時期形成的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為專業化,生產工具得到飛速發展,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物質財富大大增加。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之上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人類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史無前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11]生產方式主要為社會化大生產,以企業經營為主要特征,空間聚落是城鎮場集群。城鎮場集群是獲得規模型經濟效益的要求,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操作生產工具的勞動者,這也帶動了服務、管理等行業的發展。

圖3 工業經濟時期生產方式空間聚落Fig.3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知識經濟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首要依托,區別于以往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其生產力的組成是:知識型勞動者,科學知識成為勞動資料的先導和軸心,信息、知識等人文資源成為最重要的勞動對象。[12]在知識經濟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知識文明,是建立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知識資源作為發展的主要因素,以帶給人類物質和精神享受的知識文明成果為主要目標。[13]生產方式主要為個性化創造和全球規模化組織有機結合的精益生產,以集團經營為主要特征,空間聚落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橫向的合作和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滿足了精益生產的內部要求和外部需求,促使精益生產的功效最大程度地得以發揮。

圖4 知識經濟時期生產方式空間聚落Fig.4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knowledge economyperiod
“綠色經濟”一詞源自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一書。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它既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又是人類創造綠色財富的經濟,是物質文明與非物質文明的有機統一體。綠色經濟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強調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代際公平,體現著最小資源耗費與最大經濟產出、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高新技術創新的生態系統的特征。[14]在綠色經濟理念下發展起來的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的一種新文明,是以生態為本,以生態建設為中心,以生存作為第一要務,以生態公正作為第一目標,是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相融的文明形態。[15]生產方式主要為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的綠色生產,以協同經營為主要特征,空間聚落形態是生態產業集聚。綠色生產是人類為實現永續發展而采取的負責任的生產方式,生態產業集聚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互動,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是一種人為而非自發的空間聚集形態。

圖5 綠色經濟時期生產方式空間聚落Fig.5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green economy period
影響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的因素包括生產方式的演進(內因)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外因)兩個部分。在生產方式演進的驅動下,社會發展需求的推動下,生產方式的空間聚落形態不斷發生著改變。
生產方式的演進是空間聚落演繹的內在動力。縱觀人類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每一種生產方式的出現都會伴隨著空間聚落形態的改變。生產方式的演進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三次社會大分工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技術革命,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勞動能力隨之提高,新的生產方式以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更強的生產能力和更高的生產效率逐漸取代舊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是生產方式演進的要求,只有聚落形態更好地適應生產方式的發展,演進后的生產方式功效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在生產方式演進的過程中,社會生產的分工不斷細化,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正像陳柳欽、[16]王春宇[17]等學者已經闡釋過的那樣,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最初的小農生產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如圖6,生產方式的演進正是以家庭為起點向外進行輻射的,依次經歷了企業、集團、園區等尺度。同時,小農生產的空間聚落形態是分散的,在生產方式演進的過程中,其空間聚落形態漸趨集群,這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演進后生產方式的功效也能更好地得以發揮和體現。

圖6 生產方式的演進與空間聚落的演繹Fig.6 The evolution mode ofproduction and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社會發展的需求是空間聚落演繹的外部推手。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生產方式的演進也不斷發生著變化,更高的社會發展需求需要更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更理想的空間聚落形態來滿足,正是在“需求-滿足-更高需求-更好滿足”的循環中生產方式不斷演進,空間聚落形態不斷發生演繹,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不斷得到滿足。馬斯洛曾提出個人成長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正如個人的成長和發育一樣,也有與之對應的需求層次理論。筆者從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的角度,將社會發展的需求分為基本發展需求、快速發展需求、利好發展需求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四類。

圖7 馬斯洛的個人需求層次理論Fig.7 Maslow's hierarchyofneeds

圖8 社會發展的需求層次理論Fig.8 The theoryofdemand hierarchyfor social development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依賴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獲得,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追求的效益類型也不盡相同。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時期,人類以生存為目的,尚處于個人需求的溫飽階段,是社會發展的起步階段,社會效益的獲得處于首位;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管是單純地追求高增長還是又快又好發展,已經處于個人需求的小康階段,社會也進入發展階段,經濟效益的獲得成為國富民強的最重要指標;伴隨個人需求的富裕階段的到來,人類社會也將步入生態文明時期,社會發展已達到成熟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使人類越來越關注環境效益的獲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成為顯著的標志。

表1 生產方式及其空間聚落演繹Tab1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文明的演進,從最初的以個體經營為特征的分散生產到以企業經營為特征的城鎮場集群、以集團經營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協同經營為特征的生態產業集群,生產方式空間聚集形態于并存中不斷發生演繹。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是在生產方式演進的驅動下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推動下發生的,筆者通過集群演繹框架圖,并構建社會發展層次理論闡述了這兩種因素在生產方式空間聚落演繹中的作用。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產業集群研究熱。[18]在學者們對產業集群形成機理進行較為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從生產方式演進和空間聚落演繹的角度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做了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產業集群是生產方式演進過程中為了使其功效發揮到最大化,其空間聚落從分散到集聚演繹的結果。
[1] 陳榮秋.生產方式變革與競爭要素變化的關系[J].中外管理導報,2002(6):56-59.
[2] 陳敬東,劉晨光.生產方式演進的動力學模型與機理[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81-84.
[3] 周圣偉.生產方式變遷的因素分析及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03(6):67-70.
[4]董麗艷,樊玉臣.基于技術進步的生產方式變革——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演進脈絡[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77-79.
[5] 大野耐一.豐田生產方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6] 趙 濤,齊二石.生產方式的發展演變歷程[J].工業工程,1998(3):22-27.
[7]劉 飛,張 華,岳紅輝.綠色制造——現代制造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機械工程,1998(6):76-78.
[8] 趙 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寶儒.試論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特征和社會意義[J].生產力研究,2003(3):97-98.
[10]何立勝,魏正興.論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J].河南職技學院學報,2000(1):66-68.
[11]徐傳諶,魯 雁.從工業社會到生態社會:政府的功能與定位[J].公共管理,2011(1):53-56.
[12]梁云昌.論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要素[J].學術論壇,2006(4):12-15.
[13]馮紹紅.知識文明的特征[N].人民日報,2011-10-28(7).
[14]趙 斌.關于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6(2):44-47.
[15]薛建明.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社會[M].合肥:合肥工業出版社,2012.
[16]陳柳欽.專業化分工深化與產業集群演進[J].市場營銷導刊,2007(2):24-27.
[17]王春宇.分工、專業化與產業集群演進的研究[J].遼寧經濟,2006(2):80-81.
[18]安虎森,朱 妍.產業集群理論及其進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