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艷,呂佳豫,谷笑笑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36)
九十年代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國有林區出現的“兩危”問題經逐步調整或有序改善,2015年全面禁伐使林業企業面臨著新一輪的經濟困難:企業債務加重,財務緊張,人員安置壓力大。在此新舊危機的轉折點上,林業企業存在著經濟危困有回返的可能,因此,加快化解林業企業經濟問題迫在眉睫。
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國有林場就呈現出經濟危機,資產負債率始終高于50%的警戒線,2017年全面禁伐過渡期內,缺少有效收入來源,企業不能自給自足,補貼不足以維系企業的正常運轉,導致債務加重。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重點國有林區共有金融機構債務209.9億元,由于天保工程二期木材產量進一步調減和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伐,造成重點國有林區的森工企業無力償還的債務達133.1億元。另外,企業負擔的公益型、管理型、福利型的社會職能,在改革轉型期難以完全及時剝離,仍需企業承擔。
據調研統計,汪清林業局全面停伐后,2016年全年的天保資金補助以及森林管護和培育在內的林業補貼收入為2億元,林業局內部的全年各項支出為2.4億元,全年的資金的缺口為4000萬元。露水河林業局資金缺口5.05億元。黃泥河林業局貸款總額在1.6億元,資金缺口4000萬元。據調查,一些林業局資金周轉緊張,靠著借貸還貸,或申請定期結付貸款利息來維持生計。
另外,國家資金實際到位率不高,企業經濟效益差,[1]造成財務緊張。以黃泥河林業局修建管護站為例:2017年東北三省遇特大洪水,對一些基礎設施的修護過程中,建立一個基礎森林管護站需要15萬元的建設資金,而到達林業局的補貼資金是5萬元。
改革推進之際,關于森工企業下屬木材加工等落后產業接連破產,如何安置相關下崗職工問題尤為突出。
改革以后,落后產業的淘汰出現了剩余人員的安置問題:由于地方政府無力接納林業局下屬企業下崗職工,職工在地方得不到編制,轉而由企業負責。從開發初期的大企業小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小企業大社會,從靠木材利潤來負擔政府到企業自身發展困難,林區職工人數與企業承受能力的嚴重失調,直接影響職工就業和生活質量。[2]
另外,基于2015年重點國有林區718戶樣本數據調查結果,重點國有林區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如下。

表1 林區人均年收入表[3]
雖然收入情況不同,但人均年收入介于10001元與20000元之間的家庭占比最大,占42.1%。[3]相較于2015年農、林、牧、漁業行業平均工資31947元明顯偏低。林業職工工資水平雖然逐年上漲,但上漲幅度較小(漲幅100-200元/月),與全國所有行業平均工資水平距離拉大,由職工的收入也可以反映出改革之際林業企業面臨經濟困難。
在全面禁伐以前,林業企業是集營林、采運、林產品加工于一體的發展模式,全面禁伐后,缺少有效的原料供給,支柱產業面臨破產,林業企業進入資金周轉困難的窘境。
長期以來,國有林區以木材經營為主要目的,截至2015年,重點國有林區累計提供商品材近11億立方米,據報道,全國二分之一的商品材來自國有林區,而國有林中,一半以上是天然林。某林業企業描述原料采購成本與天然林禁伐之間的關系:“受天然林禁伐、限伐政策影響,導致本地木質原料供應量持續下降,迫使公司不斷擴大收購半徑,木質原料收購成本維持高位,原料成本高企。”而改革全面啟動之后,林業企業的原料供給更加緊張。
地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應是地域經濟多元化、產業結構高度化,地域城鎮化模式。同樣,林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符合這個模式。北歐的芬蘭林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盡管林業產業結構向高度化遞進,林業產值的絕對量在增長,但以林木為原料的產業鏈在整個國民總產值中的份額卻在下降,由1960年的15%,降至1983年的9%左右,其實質是單一經濟向多元經濟的轉變。與此相對照,東北國有林區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構和林業產業的低構化,與林區地域城鎮化是極不協調的。[4]
東北國有林區是以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起來的,林區管理體制政企合一,政企分開困難較大,與林區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構也是緊密相關的。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構,使得政府在經濟上過分依賴于林業企業,而企業一旦經濟狀況欠佳時,也寄希望于政府庇護。[4]
在國有林區的改革推進之際,越是歷史久遠的林業局改革遺留的問題越是突出。其中“人”的問題尤為突出:越是建造年份早的林業局,離職退休人員越多,工資支出也就越多;下屬被淘汰的落后產業多,人員的安置問題就會更多;政企分開以前,國有森工企業肩負著林區社會全部政社性職能,文教衛生、公檢法司、公共事業等,轉型交接的空隙,社會職能要承擔,主要收入來源大幅度減少,所以林業企業負擔的資金壓力就會更大。
如何的妥善安置待業職工的就業問題是發展現代林區經濟的前提。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自主創收、自食其力,鼓勵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仿效發達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方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林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以及林下采集等多種的林下經營模式,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個體工商業經營等,增加林區職工收入,改善民生。
基于維護生態效益的總目標,實現森林資源的綠色可持續經營、林業企業的生產方向轉型,實現由單一提供木材產品向主要提供生態產品轉變,由注重利用林木資源向綜合利用林地資源轉變。
1.發展服務業。發展特色經濟林、旅游、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等綠色低碳產業。如:敦化老白山旅游、大砬子森林公園等,林業企業就其所轄的非天然保護林林區在生態建設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
2.組織科技創新。在已有的科研基礎上圍繞生態建設、森林經營與保護、林木良種培育等七大領域,組織林業科技工程技術研究,吸收人才,做一方科研主力軍。以露水河紅松種子園為例:種子園進行林木遺傳育種為核心的紅松基因改良研究,與東北林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協作攻關,形成可實踐性的研究成果。
3.發展林下生態經濟。在林業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注重林下生態經濟的發展。擴大林禽、林藥、林菌、林菜等的生產規模,規范其生產方式,做好林下綠色產品的深加工,形成特色產業鏈。
4.發展對外經濟。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邊境貿易,充分利用俄羅斯的森林資源和其他生物資源,擴展企業的產業發展渠道。
財政部通知中將育林基金征收標準降為零,通過增加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中央財政林業補助資金、地方財政加大預算保障力度。企業應根據改革前后對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投入,因地制宜獲取財政部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包括森林撫育管護方面的補貼。
以汪清林業局為例:與其他的林業局不同的是汪清林業局承擔了虎豹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建設任務,停伐之后林業局在維系基本運營支出顯出疲態。據有關數據統計,由于建設公園占據原有的紅松等承包林基地等造成的收入減少幅度在50%以上,所以在項目在建設初期,申請財政補貼時對項目建設方面的描述應更加具體化,對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的申請更加細致化。
以和龍林業局為例:和龍林業局地處中朝邊境,所轄林場有69公里的邊境線,森林管護站也承擔著國家邊防任務,所以邊境管護在管護人員、管護設施、管護資金方面,應系統評估,綜合考慮,申請對相關人員、政策、資金的支持與補助,進而解決林業經濟困難問題。
總之,一方面,在生態建設的基礎上,思考如何進行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進行科技創新解放人力。另一方面,應深入思考如何提高林業企業的企業競爭力,為企業補充新鮮血液,真正地做到自食其力,進而推動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的林業經濟技術改革作出貢獻。
[1]王蘭會,鄒靜韻.林業職工工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 劉厚根.森工企業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2(1).
[3] 朱洪革,胡士磊.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貧困類型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
[4] 黃和亮,張 靜,謝永添.東北國有林區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