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昔陽
(合肥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食品類專業是一類主要以食品科學和工程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工藝設計、加工生產及貯藏、營養健康與質量衛生安全的學科,是為我國食品工業及其相關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要學科。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食品工業逐漸成長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第一大產業,對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國家安全、人民安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也進一步加強了對食品類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但當前高等院校培養的食品類專業畢業生與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技能、素質需求間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是高校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找到一份合適工作,另一方面社會用人單位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兩者間的矛盾問題十分突出,食品類專業的院校如何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滿足社會實際需求成為專業發展的一個緊迫任務[1-3]。
合肥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一所在食品領域具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建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及“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學院。學院開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食品類本科專業,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現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學院在食品專業建設的20多年時間里,雖然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應對當前食品工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新趨勢、新要求,如何加強專業的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一直是學院、專業教師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食品類專業是一類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吃”緊密相關的專業,要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食品,對生產加工技術人才除了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要求外,對實踐操作技能、實訓知識也有著較高的素質要求。在調研當前國內食品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實際發現,實踐操作技能、實訓知識掌握的不足或短缺正是人才培養質量欠缺的瓶頸所在。創新性地提出“政校企立體互動式”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基于食品類人才實際需求的特點,在人才培養環節由傳統的高等院校單一主體擴展到以高校為主,政府、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的一種全新培養模式。具體而言,首先對于政府這一“政”的要素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是基于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2010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時的經歷,深切認識到專業教學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的設置、知識點的講授、工程素質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與評估、認證標準的統一對通過評估、認證,以及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高度重要性。因而,讓教育相關管理部門的這一政府的“政”進入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政”的指導下,遵守相關文件要求,切實制定好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是培養好人才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當前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對食品安全衛生的監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級衛生管理部門(如食品藥品監督局、衛生局等)這些政府管理部門對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實踐操作管理有著最具體、最基礎和最新的掌握,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要比高校的教師好,如果在學生的培養教育中能夠引入他們政府這一“政”的要素,則對提高學生的相關實踐素質能力培養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
對于企業這一“企”的要素參與高等教育近年來在我國眾多食品類高校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實踐,如學校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實習,以及建立校企聯合實習基地等[4-5],但在如何挖掘企業這一“企”深度參與學生能力培養方面仍感覺不足。2010—2011年筆者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食品系訪學,參加了其本科“谷物化學”課程的聽課學習,在該課程上任課教授邀請了美國著名的早餐谷物食品生產企業Kellogg公司技術經理到學校授課,深受學生的歡迎,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借鑒這一經歷,除了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訓實習外,在專業的相關課程體系中引入企業科技人員參與授課,全方位地實現學生培養與一線的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將切實促進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
高等教育是引領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等教育服務于社會的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校是學生培養的主體,其在知識傳授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無法改變的,結合上述“政”“企”在人才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取長補短,實現“政”“?!薄捌蟆庇袡C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對推進食品類人才的培養必將起到十分有益的促進作用。
“政校企立體互動式”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出之后,如何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之中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在經歷一系列的摸索探究之后,專業主要圍繞培養計劃和課程大綱體系、重點專業課程、實訓實踐環節等方面開展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實踐。
專業教學培養計劃、課程大綱體系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引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推進“政校企立體互動式”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過程中,首先對專業的教學培養計劃和課程大綱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構建滿足當前人才培養新要求的培養計劃和大綱體系。具體來說,結合專業通過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歷,優化課程體系、知識點,讓教育部的工程認證管理部門這一政府單位的“政”的相關文件要求、培養思想融入到專業的全新培養計劃和大綱體系中。此外,在制定培養計劃和大綱體系的過程中邀請食品安全衛生監督管理的政府部門專家領導、企業的專家領導、國內外辦學先進的同類食品院校專家教授參與其中,對計劃的制定提出寶貴意見。
根據筆者在國外的經歷,在專業中優選出與食品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乳肉制品加工工藝學”“食品工藝學基礎”“食品法律法規”“食品衛生學”等課程,在以學校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情況下,邀請“政”“企”的專家學者進入培養環節和課堂,如“乳肉制品加工工藝學”課程中的肉制品加工工藝知識點部分,任課教師邀請了相關肉制品加工企業的技術經理來校講課,企業一線專家結合生產實際講授知識點,學生學得更為生動、更為深刻。在“食品工藝學基礎”課程中的果蔬加工工藝知識點講授中邀請果蔬加工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來校講學,而對于“食品法律法規”“食品衛生學”等課程則邀請了食品藥品監督局的相關專家領導來校講學。
生產實習、學習實踐是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除了一些課程的常規實驗操作的實踐環節外,其更多的是涉及到食品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實訓、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各類食品科技比賽項目等實踐環節。將“政”“?!薄捌蟆庇袡C結合的理念融入其中,其具體操作為每年的生產實習,安排學生深入到可口可樂生產工廠、果蔬加工企業、奶制品加工企業、休閑食品加工企業、廢水處理廠等單位實習。而在畢業實習環節,學生在畢業實習教師的指導下到教師所合作的產學研單位開展為期數周的一線實習,與企業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學習食品生產實踐真本領。近年來,專業畢業實習學生所到的單位涉及有肉制品、水產品、果蔬、谷物、油脂、飲料、調味品加工等眾多企業以及省、市級食品藥品監督局。此外,在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各類食品科技比賽等實踐環節,要求開展的工作與企業、食品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切實鍛煉學生的實訓實踐、工程能力。
從“政校企立體互動式”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出已經經歷了將近7年的時間,在實踐操作運行中已經走上正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培養的畢業生在實訓實踐、工程能力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均超過90%以上,且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成功也為專業申報并成功獲批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提供了堅實保障,也形成了專業自身“學生工程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但與全國同類專業的一些高水平院校相比,專業在全新培養模式中的“?!迸c“政”“企”間的緊密結合程度上,在實踐能力切實提高的效果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中間涉及到院校所在地區的食品工業發展水平、院校在食品行業的社會影響力、師資力量,以及邀請“政”“企”的專家來校實際操作等諸多因素影響。因而,在后續工作中如何更為有效地推進“政校企立體互動式”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水平仍需繼續探索和實踐。
“政校企立體互動式”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提出對優化整合“政”“?!薄捌蟆钡馁Y源優勢,發揮各自強項,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在食品類專業人才的培養上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今后,要進一步完善該培養模式,讓更多的“政”“?!薄捌蟆钡馁Y源進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政”“校”“企”緊密結合,切實提升我國食品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以更好地滿足我國食品工業經濟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程順昌,武俊瑞,張佰清,等.基于就業矛盾食品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的思考 [J].農產品加工,2016(2):74-76.
[2]徐輝艷.普通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農產品加工,2017(13):83-85.
[3]況偉,劉志偉,張晨,等.我國大學生本科食品專業現狀調查與分析 [J].廣東化工,2015,42(1):135-136.
[4]張玉清,魏懷生.校政行企共建產教融合平臺培養創新性人才探索與實踐 [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14-116.
[5]蔣青泉,宋燕輝.校企合作共建區域共享型實訓基地的管理運行機制研究 [J].湘南學院學報,2014(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