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張永清
[主持人語]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就理論的力量與思想的深邃性而言,馬克思仍然活在21世紀。馬克思與我們共同生活在新時代,馬克思的影響遍及政治、經濟、文化、美學等各個領域。如果以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那樣只能窒息其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研究不同領域問題的科學指南。如果能把作為方法的馬克思主義恰當地運用在我們的美學、文學問題研究上,那么新時代美學理論的創新性就會有所呈現。本專題的四篇文章論題不同,切入視角和研究路徑各異,但在問題的研究上都體現出了一定的思想性和創新性。
張永清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初始形態——試論馬克思恩格斯1844—1895年的批評理論》一文認為,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月—1895年8月時期的文學活動及其評論, 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初始形態”。在如何理解與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學評論的性質這一問題上,以往的國內外研究形成了意見說、連貫說、體系說三種主要觀點。應該從作為理論與方法的歷史唯物主義、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以及兩者之間的互滲關系這三個向度來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文學批評的性質。
汪正龍的 《馬克思論悲劇與喜劇——歷史哲學、戲劇學與美學的三重透視》 一文改變了以往研究就悲劇談悲劇、就喜劇論喜劇的思維方式,轉而從歷史哲學、戲劇學和美學三個不同維度來把握和理解馬克思的悲劇觀與喜劇觀。作者認為,悲劇和喜劇是馬克思對社會進行文化批判的有效范式,歷史哲學、戲劇、美學分別構成了馬克思探究悲劇和喜劇的切入點、觀察點、引申點;馬克思眼中的悲劇與喜劇不是作為美學范疇而出現的,而是歷史朝向自由的實現過程中的某些辯證的環節,它們帶有特定的歷史哲學含義,并且是以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的。作者還認為,馬克思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并未真正做到將三者相互關聯,他在放大歷史哲學維度時不經意間造成了對戲劇學維度和美學維度的遮蔽。
張寶貴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本體論生活美學思想初探》一文并未沿著實踐美學的已有路徑來探究相關問題,而是從“生活本體論”這一視角來切入。人“活著”和“如何活”是“生活本體論美學”的題中之意,“活著”構成了生活的基礎性層面,“如何活”則構成了生活的審美屬性。物質生產實踐只是生活決定性力量中的一個層面,美的藝術也只是馬克思美學視野下的一種;把生活作為美學思考的出發點,把美的屬性賦予各種生活方式而不唯獨限于美的藝術,構成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美學主題。
谷鵬飛的《時間性與實踐性:馬克思美學解釋學的生成邏輯》一文提出,時間問題是馬克思美學解釋學的理論基石,而由時間問題而展開的“時間性”與“實踐性”則構成了馬克思美學解釋學的基本邏輯。馬克思美學解釋學是“時間性—實踐性解釋學”,它們貫穿于從解釋文本到解釋方法再到解釋主體的全部解釋學要素之中。馬克思的美學解釋學既為現代資本宰制下人與文本及世界的意義生成作了辯護,又為處于現代性多元時間觀念中的解釋活動向人的自由生成與自由實現提供了可能。